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2004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05-0003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贸办[2005]11号 发布机构:市经贸委
生成日期:2005-01-18 公开日期:2008-03-3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4年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经济运行特点;全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005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及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工作思路及重点。
关于印发<2004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常经贸办[2005]11号

  

 

关于印发《2004年经贸工作总结

2005年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处室:

    为了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贸工作,确保完成2005年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经贸委党组会议讨论通过,现将《2004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意见》印发如下。

 

 

二OO五年一月十八日

 

 

2004年经贸工作总结和2005年工作意见

 

2004年经贸工作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和商贸经济经历了很不寻常的发展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化解和克服经济发展“紧运行”环境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较好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震荡和发展速度的大起大落,全市工业和商贸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测

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012.7亿元,同比增长31.79%,完成年度调控目标的105.6%

2、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59.3亿元,增长29.69%,完成年度目标的104.4%

3、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23.1%,完成年度目标的112%

4、全年实现利税134.1亿元,增长17.22%,完成年度目标的101%;实现利润77.9亿元,增长18.74%,完成年度目标的101.1%

5、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40亿元,增长35%

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增长15.5%,高出年度目标1.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全年,全市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现出“两快两优、三高三多”的特点。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增长格局优化协调。一是工业生产高位运行。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最高月份达44.48%;依照省统一计算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保持在23%以上,最高月份达31%,在全省名列第四位;工业产销率达98.2%,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增长34%;冶金、化工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分别达到55%40.4%;建材、电子行业继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3.4%31.2%;今年以来低速徘徊的服装行业也开始逐步回升,同比增长19.64。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如中天钢铁、华源蕾迪斯、上上电缆和金源铜业等产销增幅均超过了70%。全市150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240亿元,占全市新增总量的53%;新增利税13.8亿元,占全市新增总量的68%。三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增长。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并驾齐驱,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03.3亿元和13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30.3%;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状况明显改善,同比增长23.5%,扭转了几年来连续下降的局面。

2、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投资结构优化改善。一是工业投资结构改善。虽然全年投资速度呈回落趋势,但总体上还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8%;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成为全市工业投入的主要力量,占全市工业投入总量的比重达到67%;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完成投资增长77%,电子信息类产品成为投资新热点。二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加快,新产品销售率达30.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7.5%以上。三是名牌战略推进工作取得新突破。在上年取得2只中国名牌产品的基础上,2004年一举新增4只,全市累计达到6只;同时,又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0只,全市累计达到21只。

3、民营经济贡献提高,私营企业总量快速放大。民营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19.7亿元,同比增长36.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2.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中,私营企业的发展尤为瞩目,私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48亿元,同比增长34.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全市私营企业户数已经增至3.84万户,注册资本总额增至41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45.6 %;全市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583家,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有16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总数达242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6.5%

4、自营出口企业贡献提高,外资项目平均规模增大。今年以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仍出现了招商领域拓宽、外商缴资扩股增多、项目规模增大的特点。一是新批工业大项目和外资投入数增加,项目平均规模增大。全市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9个,其中工业项目107个,占83%;工业大项目中外资投入为11.73亿美元。二是外商投资向我市优势产业集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招商有所突破,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圣戈班、美国德州仪器、法国欧尚超市等项目落户常州。外商投资主要流向我市电子、机械、纺织服装三大行业,共占全市项目的72%,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占22.2%。三是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31.4%,其中出口47亿美元,增长33.6 %;新科电子、亚邦集团和托利多精密仪器等出口超亿元的骨干企业出口增幅较大,分别增长36%42%110%;其中新科电子全年出口总额达到5.59亿美元,继续位列全省第一。

5、商贸经济增速提高,重点市场规模做大。一是全市商贸流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城市市场完成零售额同比增长16.2%,农村市场同比增长8.4%18个大类商品中增长的有14个大类,增幅在20%以上的有服装类、化妆品类、生活电器类、金银珠宝类、体娱用品类。具有常州特色的餐饮业增势强劲,实现零售额增长41%,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7个百分点,大娘水饺有限公司已在全国设立了136个门店,并已跨出国门谋求新的发展。二是新型流通业态取得较大发展。连锁经营的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3.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优势企业不断扩张,形成了由红星美凯龙、红星家世界、月星家居广场、长江自由贸易中心等组成的华东地区最大的家具、建材大卖场群落,并在国内主要城市发展连锁经营。同时,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取得新的进展,法国欧尚、台湾乐购和上海百联集团等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相继落户我市,优化提升了我市商贸业态结构和现代化程度。

三、全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主动适应宏观调控环境,努力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避免了全市经济的大起大落。积极配合国务院专项检查组,做好铁本项目查处整改及重组等有关工作,并对所有在建钢铁、水泥等项目进行了调查清理。二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精神,对2001年以来审批或备案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了清理,对照国家本次项目清理的要求、内容和标准,所有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共计347项(总投资216亿元),其中符合要求的有302项(占87%),决定停止建设5项,暂停或限期整改27项,取消立项13项。按照省统一部署,对全市乡镇工业园区进行了集中清理,不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范进行了摘牌和复垦。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发挥产业导向作用,组织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制造业升级三年行动纲要》,并且完成了《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主要能源原材料及资金供求分析》等3个“十一五”规划重点调研课题的编制工作。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举办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专题报告会,组织有关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环保、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博览会;制定和实施2004年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全年有3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特别是对水泥生产企业工作情况检查,组织了“节能宣传周”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全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积极抓好生产要素平衡,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一是抓好“煤电油运”的组织协调。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充分发挥市政府电力能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协调解决全市电力能源供应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了夏冬季电力调度方案,并加大宣传力度,召开了全市电力“迎峰度夏(冬)”动员会议,确保了有序用电、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电力配置,提高电能利用率,全年共向上争取电力需求侧项目11个,获得省项目补贴资金690万元。针对交通运输紧张的矛盾,加强与铁路、公路及水运等运输单位的沟通联系,做好运力调度和疏港疏站工作,优先保证电煤、油料、粮食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供应及储备。二是积极开展银企合作,组织举办银企合作洽谈会,协议合作金额超过50亿元,另外外汇投放700万美元以上,并争取到省级新增长点项目贴息和增效扶持资金190万元和135万元,确保了新增长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增产增销增效。三是扎实推进企业做强做大。围绕年初确定的“5550”目标,为市领导及相关部门与重点培育企业的挂钩联系做好服务工作,健全信息汇总反馈系统,落实相关考核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壮大。全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30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达5家;实现利税超1亿元的企业达27家。

(三)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一是积极争取落实各类项目计划和政策。争取落实八纺机、晨风2家企业国债项目专项资金1350万元,省技改贴息资金844万元;落实省技改导向性计划项目42个、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项目计划18个;经筛选择优上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4个,国家发改委促进信息产业技术升级项目5个、企业信息化专项项目2个,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4个。办理国内投资企业进口设备免征进口海关关税、增值税免税确认项目100项,用汇额4377.5万美元,按30%税率测算,可免征关税、增值税1.1亿元;办理2003年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确认技改项目131项,其中国产设备投资总额5亿元,经税务部门统计,2004年实际抵免1.36亿元。同时,组织修订了《常州市技术改造项目贴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配套出台了《常州市技术改造贴息项目专家评审细则》,全年有39家企业共获得市财政贴息资金863万元。二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全力组织实施好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计划的项目,并切实做好“高新工程”的协调保障工作。全市12个国债项目中黑牡丹、钢筘厂、多棱数控机床等2个国债项目已竣工,冶金机械厂、常林项目已实施完毕;列入省重点技改计划的24个项目有13个竣工;市45个重点技改项目中有26个竣工,91个上亿元项目有31个竣工。三是深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工程。组织编制了“常州市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优秀案例”一书,交流推广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的经验,对企业信息化工作进行分类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这些企业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水平,新认定10家市级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累计达到40家。四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召开了全市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目标与政策,组织修订了《常州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在强化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在培育和创新上求突破。常林、常柴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年度评价,新科电子集团技术中心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全省仅此1家),常州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全市13家省级技术中心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并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60家。

(四)加强引导和服务,推进民营经济优质发展

一是努力克服铁本事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民营企业家创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走访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掌握和了解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向,引导民营企业遵循国家产业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理选择项目投向,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二是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促进年”活动。认真贯彻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市范围组织以“全民创业、自主创业”为主题的学习讨论;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品牌打造、诚信守法、资本扩张、做优做强、管理创新、保障就业等“八项工程”,打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融资担保、行业管理、配套服务等“五个服务平台”。三是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扶持。组织协调金融单位开展“融资宝”活动,强化银企挂钩联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管理,增强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全市20多家担保公司全年累计为760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贷款额达14.93亿元。此外,全年还争取到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45万元。四是实施“515”培训工程,对50家重点企业、100家中型企业、500家成长型企业的经营者进行免费培训,全年已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千人,努力提高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和综合素质。五是积极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整合乡镇工业园区资源,做好15个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发展规划,帮助协调工业集中区建设中的资金和土地供应矛盾,提高了工业集中区的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

(五)深化企业改革转制,努力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省政府《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市企业改革的经验,研究并提出了我市进一步规范改制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实现三个转向,做到四个到位”的要求,集中精力做好上年度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企业的深化完善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实施全过程项目化管理的力度,会同财政、劳动、国土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对推进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协商,提出对策建议;主动做好已改制企业在产权交易、工商登记等后续环节的协调工作,积极推进变压器厂、客车厂等企业合资重组工作,推进月夜、光明等十多户企业改制,推进纺兴、储运等公司股权转让,推进塑机、二毛、苏煤机破产终结,特别是对“大而亏”微特电机总厂等特困重点企业,联动相关部门实施攻坚战,较好地推进了企业改制重组和职工分流工作。二是组织开展典型经验推广活动、《基本规范》达标活动和已改制企业“回头看”,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已改制企业整改力度,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作;同时,对近十年来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从中发现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保证国企改革的质量。三是妥善处理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的一些遗留问题,组织力量做好破产、空壳企业的善后工作;建立预警机制,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全面掌握动态性的企情民意,努力把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处理好突发事件,做好政策解释和问题协调,努力确保社会稳定。

(六)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一是健全网络,加强市场分析和监控。全市商贸流通系统建立健全了五大信息网络,全面及时地掌握经济运行走势和市场变化动态;针对禽流感和粮食价格上扬等特殊情况,建立了各大市场畜禽产品和大米日报监测制度,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加大对生猪屠宰点和集贸市场的检查抽查力度,确保居民真正吃上“放心肉”。二是培育消费热点,狠抓旺季市场促销。通过开展龙城旅游购物节、龙城美食节等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有效地培育了消费热点,创造了较好的经营业绩。三是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构筑现代流通体系。为突破传统商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将商业网点规划列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框架,认真组织有关专家参与规划制订、修改和评审工作,编制完成《常州市商业网点规划》。四是精心组织了大型系列市场促销活动。优质完成了2004年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常州名优新产品展”的布馆任务;成功打造延陵西路“卡通数码一条街”,组织企业参加第六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并开设常州分会场。这些活动,较好地宣传了我市企业的新形象。

(七)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一方平安

一是坚持目标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安全生产许可条例》为主要内容,明确了事故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全面下降”和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三大行业安全形势明显改观”的工作目标,坚持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事故责任追究和“一票否决”等制度,形成了行政正职领导向上级政府作安全生产述职报告制度。二是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督查活动,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等专项整治工作,确定和公布了全市60家生产企业和20家经营储存企业名单,实施重点监管。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召开事故分析现场会,举一反三,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隐患。三是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的第14个“安全生产月”活动,统一组织安全生产大型咨询日、万人签名、安全知识图板巡展、安全知识培训等活动,宣传正反典型案例,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全市全年安全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形势,避免了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以创建好班子为抓手,不断提高履行职责能力

以适应变革、优化功能和建设“企业满意、公众满意、政府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共同愿景,坚持理论武装,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设开拓型领导班子;坚持优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建设实干型领导班子;注重求真务实,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建设团结廉洁型领导班子,较好地发挥了“参谋部、作战部、服务部”的职能作用,委党组连续四年被评为“好班子”,委机关被评为市“十佳”文明机关、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进集体,经贸委在“万人评机关”活动中被评为优胜单位,“综合满意率”位列政府工作部门和垂直管理部门前10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我市工业和商贸经济增速仍在高位运行,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宏观调控的影响,我市主要行业、企业,特别是在全市工业中占较大比重的投资类产品受市场冲击较大,部分新增长点项目推进速度减缓,产出水平低于上年;土地和资金严重制约了工业投入,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二是工业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在全省销售收入前100位企业中,我市仅有5家,特别是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企业较少,同时上市公司较少,且成长性较差,上市公司的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三是利用外资差距较大,我市利用外资总体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四是创业环境有所变化。江苏铁本公司钢铁项目被查处后,其阴影短期内难以消除,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

 

2005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

新一年,我们要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作为转变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2005年工业经济尽管所处的宏观环境较前几年有所变化,但我们所处新世纪初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的大环境没有变,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我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大趋势没有变,我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新的历史阶段没有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努力破除和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不健康因素,力争保持我市工业商贸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从2004年初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陆续采取了调减信贷规模、规范和整顿建设用地、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调整利息等措施,这对我市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宏观调控也使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组织工业商贸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调研,对2005年全市经济发展走势作了初步分析,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工业生产继续在一定适度的高位上运行,但增速低于上年。2004年工业经济的走势看,2005年工业生产仍将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一是近三年的投入项目已经进入了产出期,2002年至2004年三年全社会工业投入达到600多亿元,这将成为我市新一年较快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特别是一批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将成为爆发力强的新增长点;新科集团、远宇电子、东南液晶及高新区、钟楼开发区一批电子项目相继投产,全市电子行业产销增速预计达到35%以上。二是改制企业基本进入平稳发展期,自2003年基本完成企业改制任务后,改制企业通过一年的机制转型磨合期,已经基本建立了在新的体制下运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走上求规模、求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这将提高改制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日臻完善,企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随着国家投资体制政策的调整,2005年我市投资类产品可能较上年有所反弹,油电煤运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矛盾也将有所缓解,这将给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企业经过2004年宏观调控的考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适应新环境的经验,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下求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但是,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将会比2004年下降5-8个百分点。一是2004年我市的高速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年的惯性,受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如冶金、工程机械等难以恢复到2003年底的水平,2004年冶金行业的新增量占全市工业新增量的1/4,但2005年的增速将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二是受土地、资金等影响,2004年的竣工项目比预期有较大减少,影响增量。三是主要行业的产品价格竞争将更为激烈,特别是服装、化工等行业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利润空间将更为狭小。

第二,民营经济依然担当投入主角,但全市工业投速继续下降。近两年来,我市已经形成了以民企、外企为主的投入格局,目前民企投入已占全市的2/3。但是,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我市工商领域投资过热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控制,但建设土地紧张、资金短缺、新开工项目减少等负面影响的出现,将影响2005年工业投速,工业投入计划项目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时,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这将直接影响到2005年我市的投入总量和速度。

第三,工业集中区建设呈精品化趋势,但建设步伐放慢。随着整顿和清理乡镇工业园区各项措施的到位,我市工业园区的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集中支持15个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全市相关部门将会积极支持这些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将呈现起点高、设施完备、特色化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档次。但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土地供给矛盾凸现、资金断档问题严重,将滞缓建设步伐。

一、2005年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

2005年全市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一个围绕、两个坚持、四个加快”,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整政策,围绕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总目标,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加快推进新型流通业态建设,推动工业和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

⒈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22.5%

⒉工业增加值增长16%

⒊销售收入增长22%

⒋实现利税增长12%

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2%

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三、2005年工作思路及重点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在新一年将进一步显现,我们要面对现实、积极适应,克难求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是全面组织实施《常州市制造业升级三年行动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纲要,引导和帮助重点企业根据纲要的原则要求,制定和完善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划和措施。二是推进“双倍增”计划,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照“控制压缩部分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机电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路,集中资源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增长点。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以上,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推进中心城区企业的搬迁工作。与相关部门联手制定出台《常州市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规划》和《关于部分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的若干意见》,实施新一轮50家中心城区企业的搬迁工作。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力。继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完成新32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加强节能监测,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拟用三年时间,在全市钢铁、化工、建材等10个行业中,分期分批淘汰178项制造业落后设备、落后工艺、落后产品的应用和生产。

(二)扎实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实施分类指导,对总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建立专人负责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针对目前工业用地紧缺的矛盾,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整合新批土地和已征未用土地指标,确保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工业利用外资项目的实施;引导企业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增强单位面积投资密度。帮助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做好银企双向选择落实工作,指导重点项目最大程度地利用外资、民资及国家重点项目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全年跟踪636个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的序时进度,重点做好99个上亿元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组织实施45个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力争年内竣工25项。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市级以上技术中心70家,比上年新增10家,并推荐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争取国家、省有关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认真开展“科技兴企”活动,推动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与我市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设计制造水平、流程控制水平和产品水平,全年建设市级以上信息化示范企业50家,其中新认定10家。四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利用我市产业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合资合作和采用现代营销策略等途径,培育知名品牌,力争新创中国名牌产品4-5只、中国驰名商标1-2只,进一步壮大常州名牌群体。五是提升招商引资层次。主动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把产业升级的重点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引导和鼓励园区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帮助重点企业建好项目库,组建团队分批赴境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电子信息、重化工、机械装备产业中利用外资项目的规模有更大的突破。

(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做好民营经济的产业指导和规划导向。联合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民营经济三年越升计划,从更高层次引导民营企业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采用典型引路的方法,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机制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选择10家左右民营企业重点帮助、树立典型、总结推广经验。三是积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加强分类指导,组织规模企业完善规范化的股份制改制工作,通过严格的上市辅导等途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内或境外上市,全年争取有1-2家企业成功上市。四是切实抓好载体建设。按照集中区产业特色化的要求,做好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协调工作,通过政策导向,帮助解决重点工业集中区资金和土地供应矛盾;鼓励民营资本项目进工业集中区、进工业楼宇、进标准厂房,实现集约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升级。五是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坚持重点民营企业领导挂钩联系制度,掌握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帮助协调所有的辖市、区都组建担保公司,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做大担保公司的规模,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全面落实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把激励和扶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引导好、保护好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强化生产要素协调,提高经济工作组织程度

一是加强经济运行预测监控工作。认真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市工业商贸经济的影响程度,坚持重点企业、重点乡镇和工业集中区定期联系制度,重点关注重点企业的发展动态,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跟踪调控目标的序时进度和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定期做好预测分析,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化解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确保提速增效。二是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协调。进一步完善电力迎峰度夏、度冬方案,出台“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和全市电力设施保护意见,加快电力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电力需求侧项目的应用,加强电力行政管理和电力协调服务,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积极推进铁路、货站建设,确保企业物流畅通;继续推进银企合作工作,尤其要推进企业加强与外地银行、民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合作,千方百计解决资金供需矛盾。三是加强对新增长点的跟踪服务。对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250个新增长点项目(其中,年新增销售1亿元以上的80个)的产出情况跟踪分析,掌握这些新增长点项目的价格、市场等变化情况,在电力、资金等主要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重点支持。四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控。掌握和分析行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布行业动态信息,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监控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督促检查,切实做好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五是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积极实施“5550”工程,定期了解60家重点培育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项目进展情况,完善重点培育企业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落实有关做强做大的优惠政策,力争全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35家,其中有1-2家企业的销售规模超100亿元,实现我市规模经济的新突破。

(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构筑现代新型商贸体系

一是颁布实施《常州市商业网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合理安排、科学布局好城市商务中心、专业特色街区、社区商业等不同层次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使我市商业网点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提高商贸领域外向化程度。2005年是商贸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的第一年,要引导企业把握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商业业态、知名企业及著名品牌,推动我市商贸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推进“2004常州—香港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的落实,并进一步拓展招商渠道,使更多的国际商业巨头入驻我市,带动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商业项目的投资合作、商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互补和共赢。三是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快业态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提升和规范传统零售业态。四是加强市场监控。通过信息发布、制定相关政策等形式,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实施严格的市场安全监管;完善肉、菜、粮、食糖等重要商品市场运行的监测系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转变职能。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以职能转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发展环境的新方式,由管理企业向指导产业转变,重点做好产业导向、布局导向、人才导向和组织导向;坚持长效管理,争创工作特色,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督促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有计划地开展素质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把握复杂经济形势、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重视规范和发挥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快行业协会整合,建立信息咨询体系,形成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重点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不断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指导企业发展。三是切实做好企业稳定工作。积极稳妥地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认真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发展稳定大局;对已改制企业逐一进行排查梳理,及时与企业沟通,预测和掌握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帮助企业化解矛盾,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常抓不懈,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针对地对重点要害部门和单位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加强队伍建设和安全生产教育,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础,为全市工业商贸经济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