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心理疗愈行业乱象需引起重视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保障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供给
通过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建设,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度。一是完善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全市共有6家精神专科医院,其中市级专科医院2家,县区级精神专科医院4家,均开设精神科和心理科门诊。二是推进综合医院(含中医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等相关科室建设。全市共有9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其中6家开设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开设率66.67%。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均已开设心理科门诊。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我市已有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2025年将持续落实国家、省卫健委“精神卫生服务年”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增设精神科门诊不少于10家。
二、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发挥心理热线方便快捷、保护隐私等多重优势,为有困扰的求助者提供及时、有效、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一是12356心理援助热线。市卫健委按照国家、省统一要求,整合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力量,24小时提供全人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该热线与110、120等联动,共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二是未成年人96111心理热线。市卫健委抽调各级医疗机构40余名精神(心理)专业医生参与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24小时96111心理热线值守,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提供免费公益心理咨询服务。2024年,共接待电话咨询15282 例、一对一面询5287例、有效开展危机干预97例。三是精神专科医院心理热线。全市6家精神专科医院均开通24小时公益心理服务热线,为全市居民提供服务。
三、扩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范围
引导各地各单位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类疾病的社会歧视。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主题巡讲活动。全市依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精神科(心理科)专业技术人员和常州市心理卫生服务协会组建市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巡讲专家库。主动面向机关、企业工作人员和学生等群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二是抓住特殊人群、特殊时间节点。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等主题日,抓住开学季、考试季、国家法定节假日等特殊时间节点,聚焦老年人、妇女儿童、学生家长等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科普宣教活动。三是发挥新、旧宣传媒介作用。撰写科普文章或录制科普视频,通过各类官方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媒体等播放,扩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传播范围,主动将健康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四、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小学100%配备标准化的心理辅导室,每天固定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值班。中小学100%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每2周1课时,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二是坚持“家校共育”理念。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00%组建家长学校,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开展各类讲座、沙龙、咨询、面询等家庭教育服务,多途径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成才观。三是推进医教协同项目。卫生和教育长期联合开展跟岗见习项目,定期选择学校心理老师到市级精神专科医院(常州市德安医院、904医院)参与心理科门诊和病房跟岗见习,提升学校心理老师专业能力,帮助其尽早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24年,已有38名心理老师完成项目学习。2025年,计划开展16期项目培训班,全年培训学校心理老师不少于100名。四是开展休学家庭综合干预。市卫健委、市委政法委和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家庭信任能力促进项目,整合医院、家庭、学校三方力量,针对休学家庭进行综合干预。目前已编制两套家庭信任能力量表、制定一套操作手册、组建一支专业团队。已累计评估500个学生家庭,完成51个休学家庭的信任能力提升干预。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加强部门间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信息与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社会氛围。
签发人:潘国才
经办人:陈 聪
联系电话:85682564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6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