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网友,大家好! 2022-04-14 09:31:36
这里是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三级调研员朱建江,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处处长吴海达,两位将对《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进行解读,并与大家在线互动交流。 2022-04-14 09:31:52
朱副主任、吴处长,请跟广大网民打个招呼吧! 2022-04-14 09:32:28
大家好!我是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建江。 2022-04-14 09:33:11
大家好!我是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处处长吴海达。 2022-04-14 09:33:18
朱副主任,请您先介绍一下《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背景和基本情况? 2022-04-14 09:33: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确立了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十三五”期间,常州市积极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深入落实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积极突破重大制度改革,《常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增加39.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71.08%提升到2020年的77.0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处在全国领先水平,城镇化发展方式总体出现深层次变革,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2022-04-14 09:35:39
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历史新方位,更高质量推进常州新型城镇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强大引擎,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开展了《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制定了《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空间形态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2022-04-14 09:38:41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跟“十四五”其他专项规划和上位规划有哪些衔接和考虑? 2022-04-14 09:39:10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确保《规划》与“十四五”相关规划有效衔接。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2022-04-14 09:40:16
通过《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推动常州实现什么样的建设目标? 2022-04-14 09:42:15
《规划》分近期和远期提出了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近期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1%左右,市域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非户籍人口融入城市取得积极进展,现代化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展望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22-04-14 09:46:07
想问下:两湖创新区的相关城镇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何时开始? 包括(340南延)常金快速路,金龙大道,两湖大道等等金武间的交通道路连通一体化。麻烦回答一下。 2022-04-14 09:46:26
《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对于高标准打造“两湖”创新区是这样考虑的:坚持“科产城人”融合,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力争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高品质建设生态绿心,依托优质生态资源,突出创新与科研功能,建设以水绿交融为特色的生态型创新示范核心区。高质量推进环滆湖一体化建设,雕琢街区、建筑形态,勾勒极具冲击力、标识度的滨湖天际线,建成“长三角最美湖湾城”。推动环长荡湖特色化发展,规划建设长荡湖科教城,打造“未来科创城”。引育高端化产业、高能级平台、高层次人才,推进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载体建设,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努力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关于您提到的城镇化配套基础设施、交通联通等内容,相关专业部门正在研究编制“两湖”创新区规划,请持续关注! 2022-04-14 09:50:35
《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指标体系是如何设计的,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2022-04-14 09:51:41
《规划》主要围绕城镇化水平、市民化质量、城市功能、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共23项具体指标,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等。指标的具体目标数值设置上,与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常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等规划指标要求保持一致。 2022-04-14 09:56:23
《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有哪些特色亮点? 2022-04-14 09:58:56
一是系统观念统领规划研究。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规划从落实国家城镇化战略的站位高度、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维度、从系统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突出城镇、产业、要素、生态联动统一,强化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系统谋划提出具有常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2-04-14 10:00:40
二是紧扣“以人为核心”与“现代化”两大关键,明确处理好几大关系。围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现代化为导向,突出人口规模和人才素质双提升、老城更新和新城开发双提质、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双驱动,着重处理好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存量与增量、城市与乡村、自身发展与开放融合、政府与市场等几大关系。 2022-04-14 10:03:00
三是重点路径上充分体现常州特色、注重客观可感可操作。在空间上,围绕提升常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突出常州市县少、镇强的特点,提出了常州城镇体系布局,明确不同辖区(市)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推进重点,强化乡镇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功能。在对象上,将人口管理服务单独成章,结合常州未来人口变化趋势,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青年人才、技术工匠、“一老一小”等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服务管理重点,提升城市人口吸引力。在载体上,突出常州在智能制造、能源示范、国际合作、江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提出建设智造创新城市、美丽宜居城市、国际开放城市、高效智慧城市和时尚人文城市,同时着力突出产城融合、城市更新、现代社区培育等重点工作。 2022-04-14 10:07:09
《规划》设计的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 2022-04-14 10:07:53
一是强化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构建“1127”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提升常州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更加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现代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增强城市人口集聚吸引力。三是面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建设富有活力的智造创新城市、多元融合的国际开放城市、泛在互联的高效智慧城市、魅力彰显的时尚人文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常州样板。四是全方位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打造高效能治理常州模式。五是聚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 2022-04-14 10:12:12
在构建集约紧凑的城镇化格局方面,《规划》是怎么考虑的? 2022-04-14 10:12:58
我市是人口净流入城市,2010年至2020年约有44.8万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入镇,同时外来流动人口增长约42.8万人,表明“城城流动”是我市城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本地农业人口大幅减少、“乡城流动”逐步趋缓,要求我市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持续增强人口吸引力和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规划》提出要以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为核心,按照“做强主城、做优县城、做特乡镇”思路,构建“1127”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中心城区作为承载区域高端要素、集聚城市人口、引领带动全市发展的核心功能,放大溧阳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引导小城镇承担好市域职能、服务好广大农村。“1”是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包括主城区、金坛城区、两湖创新区,是常州新型城镇化发展主战场。“1”是深化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溧阳是苏南唯一入选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的县城,必须紧紧围绕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任务要求,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标杆。“27”是推动全市27个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 2022-04-14 10:20:01
在保障《规划》落实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2022-04-14 10:21:05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级有关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加强统筹指导、分工协作和跟踪督导,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重点任务,落实相关政策。各辖市(区)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二是注重衔接保障。深化政策研究储备,健全人口、产业、就业、投资、消费、土地、财政等方面政策配套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鼓励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推动各类试点地区开展交流借鉴,先进经验率先在全市范围复制推广,着力形成一批改革创新品牌。三是开展评估监督。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标体系监测和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定期监测、年度总结评估、终期评估等跟踪监督机制,确保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加强规划执行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监督。四是推动广泛参与。广泛宣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总结和报道改革试验中的经验与典型,营造全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拓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型城镇化的渠道,动员、鼓励、激发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推进规划实施。 2022-04-14 10:28:10
好了,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了。感谢领导们的精彩回答,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再见!  2022-04-14 10:28:27
18/18条,1/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