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管 理
发展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物价管理
工商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统计管理
你所在位置:经济管理 >> 发展和改革
发展和改革

      【概述】2005年,常州市发展与改革管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着重在谋划长远发展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拓展信息化工作领域、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体制改革进程、创建廉洁高效机关等方面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1.谋划长远规划,加强目标管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1)理清发展思路,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十一五”规划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市发改委)协调推进全市规划工作进程,通过各项法定程序,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研究“十一五”发展基本思路,编制完成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审议和市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二是组织协调和指导相关部门和地区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各辖市(区)规划已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已形成初稿。为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三年行动纲要编制目录》,选择若干领域和行业编制三年行动纲要。三是筛选出一批事关全局、对全市发展影响大的重大项目和重大问题,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衔接,组织“常州(南京)‘十一五’重点项目汇报会”,就本市“十一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项目向省政府及省相关部门汇报衔接,本市“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已基本列入省以上规划中。四是认真做好市发改委承担的全市重点领域规划。在组织协调全市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还完成“长三角区域规划”(常州部分)编制任务,完善《常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常州市沿江产业与空间布局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常武地区社会事业资源整合规划》、《常州机场物流园区概念性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的编制和本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

    (2)推进重点工作,探索改进目标考核机制。根据市委常委会关于突出重点、突出企业、突出辖市(区)和对全市有关考核奖励进行整合的要求,起草《常州市创新考核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经市委、市政府审议先行出台《关于在全市企业中开展“创星争先、做强做大”活动的意见》,在全市企业中开展评比活动,为下一步创新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导向作用打下基础。在年初完成2004年度目标考核和“三个第一、六个前十名”考核工作,编制下发《常州市人民政府2005年目标任务》(蓝皮书)的同时,完善目标管理联络员季度工作例会、重点项目月报等工作制度,加强目标跟踪和协调,了解掌握全市重点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目标实施中存在急需协调解决的矛盾。三是规范完善全市发改委系统目标考核工作,出台《关于开展全市发展改革委系统目标考核工作的意见》,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加强全市发改委系统职能转变后的绩效考核。

    2.突出工作重点,改善服务方式,促进投资有效增长。
    (1)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促进投资稳步增长。建立项目管理工作机制,编制《常州市2005年重点项目计划》,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和协调。建立重点项目挂钩联系责任制度,确立由市发改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为项目责任人,重点联系列入2005年全市98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常州电厂一期工程、中盐真空制盐、黑牡丹迁扩建工程等一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凌家塘市场、江苏塑化城等项目进行重点协调,参与社会事业中的体育中心、大剧院、省常中、医院建设等重点项目决策、协调和服务。

    (2)着力培育重大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编制完成“十一五”重大项目专项规划初稿,并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门汇报和衔接。通过争取常州机场改扩建已列入国家和省“十一五”民航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已同步展开。继续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并完成预可报告的专家审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着手开展并推进常州电厂二期、戚墅堰电厂二期、伍员山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利用二期、沪宁城际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土地市场调控,申报重点急需建设用地计划。编制《常州市中心城区2005-2007年经营性用地收储出让计划》,2005年中心城区收储地块45宗,总面积386公顷,已出让地块19宗,面积80.6公顷。同时,针对国家目前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严控土地供给的实际情况,组织申报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编报能源、交通、水利和农业、城市重大公共设施等领域重点急需建设项目用地计划项目30个,用地总面积4198公顷,并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到更多的国家和省预留的土地调控指标。

    (3)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扩大“招标代建”试点。根据国家和省出台的改革措施和相关配套办法,研究提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相应政策,进一步探索简化现有审批流程、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实行网上并联审批等工作,形成简便、高效的项目审批管理办法。在做好博物馆、档案馆工程的善后工作和赴兄弟城市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常州完善“代建制”的措施建议,并扩大“招标代建”试点,选择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项目和钟楼区运河苑社区服务中心实施“招标代建”,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

    3.推动电子政务,健全信用体系,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1)有序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工作。下发《关于做好电子公文传递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实行公文“纸质传送”和“电子传输”双轨制运行,完成对全市75个部门外网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验收工作。内网建设进展顺利,一期工程通过验收。研究提出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方案,启动首批15项网上审批试点工作,年内共完成近60项网上审批项目的开发和部署。组织开展政府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工作前期调研,并形成建设方案。组织起草常州市CA认证体系并与省有关部门进行衔接。对“中国常州”门户网站进行全新改版,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最近公布的政府门户网站评估结果中,“中国常州”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33个地级市网站的第十八位,在全省政府网站评估中名列第二。研究制定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对全市46个政府网站进行评估。制定全市电子政务整体安全评估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新行政中心的楼宇智能化工作,开展网络整体平移的前期调研和方案制订工作。

    (2)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常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2005~2007年)行动纲要》,3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第二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对信用(合同)AAA级企业进行表彰。开展政府部门信用信息交换协调工作,为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做好前期准备;推广使用信用产品,研究起草《关于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的规定》;扶持和指导信用公司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用评级模型,得到省信用办的肯定。

    (3)推动社会领域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做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前期工作。《常州市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建议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二次评审,并开始启动实施。着力推进钟楼区全区社区信息化试点、市区3万户有线电视“模转数”、江苏服务网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公务进万家活动等项目,研究制定常州市住宅小区信息传输设施集约化建设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和启动试点工作。

    4.积极招商引资,搞好区域合作,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1)加快高新技术和产业群招商引资。为推动全市高技术和成长型企业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举办有针对性的融资辅导会和“企业融资与上市论坛暨洽谈”专题活动,邀请境内外投资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介绍股权融资及国外证券市场的上市情况,并安排与会机构和本市企业对接洽谈,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牵线搭桥。依据“十一五”制造业发展纲要提出的全市现有产业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编制《常州市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群指导目录》,初步提出了15个常州市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群,基本涵盖了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2)积极加强区域经济协作。稳步推进南北合作活动。做好《常州市·盐城市2005年度挂钩合作计划》签订的衔接工作,在本市举行盐城名优农产品展销,并赴盐城进行产业对接活动。做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工作,编制完成长三角区域规划(常州部分),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通过高速公路、城际轻轨加快一体化进程。做好与陕西省安康市和三峡库区对口挂钩扶贫协作,寻找本市与安康及三峡库区两地间资源及市场优势的结合点,拓展合作空间。

    5.培育企业上市,完善市场体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组织企业赴深交所考察交流座谈,使企业了解掌握股票上市途径和相关政策,同时,推进上市企业再发展,重点推动黑牡丹、苏常柴、远东股份的股权分置改革。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准备工作。推动一批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股改,并与深交所签订《常州市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常通高科、延申生物、华钛化学3个企业成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全部进入上市辅导期。推动森源开关、远宇电子、三维成套设备等3个民营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

    (2)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已被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发展改革小城镇的横山桥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思路和措施,制订并讨论通过横山桥镇发展改革试点的方案、“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污水处理和长江引水工程建设、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正在有序推进。

    (3)深化国有企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各项改革。牵头制订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促进常州市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完成《常州市新建行业协会设立指引》。推进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公益型公共事业,坚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完成对“两水”(自来水、排水)的改革改制基础上,着手进行全市环卫、公交、路灯等行业的改革工作,并继续深化文化、卫生、教育体制改革。

    【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大会】11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现代服务业50项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市委书记范燕青、代市长王伟成在讲话中提出,要通过抓科学投入、科学项目,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良好载体,为实现“两个率先”开辟新空间,提供新动力,创造新优势。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现代服务业5大类50个重点项目(8个物流园区、18个专业市场、三城建设、六大旅游景区、15个其他重点项目),是“十一五”期间常州加速发展服务业的关键项目,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分别涉及到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文化、教育、旅游、金融、广电、体育等方面。规划、建设好50项重点项目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新发展,起到引领提升全市产业水平的作用。会上,江苏湖塘纺织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武进区,市工商局、国土局分别作交流发言。

    市发改委就抓好50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积极做好2006年的投资计划和工作进度,并组织上报2006年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和建立项目库。

    【开展专题调研和对策建议】年内,对312国道和老运河沿线地块的规划控制、合理运作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组织开展“全面小康建设进程预测分析”、“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常州制造业行业结构、投资结构、能耗结构分析”、“构建和谐常州”、“提升苏南竞争力”、“常州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常州市社会保障覆盖面”、“常州化工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并形成一系列专题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大多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5月19~20日,组织召开2005年常州市服务业招商会,共推出招商项目106个,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52.8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在招商会期间举办常州市服务业知识大奖赛,广泛宣传常州服务业发展的成果和方向。在日韩招商等招商活动中,选择重点项目编印项目册,向外推介。

    【2005年常州名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年内,本市继续深化与上海农业的合作,协调推进两年来全市各级龙头企业在农业接轨上海活动中签约的152个农业合资合作项目。组织常州农业产业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常州名优农产品推广周两大主体活动。在该次活动中,本市与上海市有关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商贸企业共签约78个合资合作项目,销售合作金额16.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朱建江)

 


常州年鉴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