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综 述 |
【概述】2005年,常州市非公有制经济、混合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总量规模不断扩张,效益逐步提高。至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44962个,注册资本558.25亿元,比上年增29.54%在工业领域,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总数2882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0.2%,共完成销售收入1669亿元、工业增加值402.4亿元,分别占市总量的67.8%、69.5%;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285个,其中超10亿元的14个、超50亿元的2个、超100亿的1个。全市销售收入列前50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5个,实现利税104.5亿元、利润60.4亿元,增23.3%和25.19%,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中天钢铁公司成为本市首个产值和销售收入均突破百亿元的企业。
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年内,全市新增私营企业7915个,新增注册资本138.3亿元。全市个体工商户达11万个,注册资本总额25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124.16万元,比上年提高10.66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500万元的有2469个,超1000万元的有984个,超亿元的有29个。全市登记的私营企业集团73个。
发展层次不断提升。1.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市民营企业已从过去主要从事餐饮业、零售业,发展为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主力军,部分民营企业已涉足担保、典当、拍卖等准金融行业。民营工业企业由原来主要投资发展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开始进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全市99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中,民营企业占60个,在全市35个制造业升级重点技改项目中,民营企业占31个。年内全市新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3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5只,申请专利2374件。2.管理机制有创新。民营企业逐步突破家族式管理,许多企业聘用和吸收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进入管理层,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经营者素质有新的提高。部分非公企业经营者自觉参加高层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有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发展,一批归国留学人员创办民营企业,为全市民营企业家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引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节约利用能源,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加强为民营企业服务,年内省政府设立1亿元、市政府设立2000万元的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部分辖市(区)也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专项扶持。同时,也加大其他扶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比重,工业技改贴息、科技三项经费、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贴息、出口技改贴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等专项资金也主要用于民营企业。全年经贸委中小企业条线就为民营企业的13个技术创新项目、49个技术改造项目、2个服务示范机构、77个培训项目、21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落实省、市两级扶持资金2605万元。这些政策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引导民营企业投入328亿元发展资金。
【弘扬创业精神】年内,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大对民营经济创业发展精神的传播力度。全市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经验交流会(宣传部供稿)
 |
全市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经验交流会 ( 宣传部 供稿 ) |
市经贸委暨中小企业局与常州电视台合作,推出“企业发展论坛”系列电视节目,每周1期共播出50期,从做大做强、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管理创新、艰苦创业、优化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反映全市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状况。市委宣传部与常州电视台推出电视系列论坛“百名市民话‘三创’”,每周1期共播出10期,从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能人创业等角度来宣传报道民营经济创业发展。《常州日报》推出弘扬“三创”精神专栏,从各个角度报道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氛围。为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强化典型引导,联席会议对全市民营企业进行“百强”排序并张榜公布,全市民营经济推进大会表彰20个优秀民营企业、30位优秀民营企业家、10个优秀民营高科技企业,形成民营企业之间比创新、比发展、比贡献的态势。
【完善担保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5年,常州市在颁发《常州市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市经贸委等五部门制定《常州市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做强做大奖励办法》和《常州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年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担保机构的行为,改善对民营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水平。为引导和扶持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市经贸委、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协助新区恒泰担保公司引入注册资本3000万元,使该公司注册资本达8000万元,列全市之首。同时,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有3个担保机构享受到省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为金坛、溧阳、武进三地争取640万元的担保资金。目前,全市共有8个担保机构列入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机构,享受营业税减免政策。为加强对担保行业的管理和为担保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贸委与财政、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局建立综合部门协调制度、担保机构例会制度、月报表制度和实行收费许可制度,成立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协会,理顺担保行业的管理体系,强化对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职能。至年底,全市担保机构已发展到33个,注册资本7.2亿元,全年共为947个民营企业提供担保1452笔,担保金额24.5亿元,有效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开展大规模民营企业教育培训】年内,市各有关单位组织大规模的民营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市委组织部、经贸委、工商联每月举办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论坛,樊钢等著名经济学家在论坛开讲。市经贸委重点实施“151”培训计划,即对100个重点骨干企业、500个成长型企业、1000个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实施重点培训;经贸委系统全年共组织民营企业各类免费培训活动77次,培训总课时达1968小时,累计培训人数9985人次,培训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安全生产、电子商务、财税制度、质量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清洁生产以及境外上市等方面。6月,市委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组织50多名企业负责人到清华大学接受高层次培训,同时一批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还被派往美国、加拿大学习。工商局还与复旦大学联合,在常州开设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总裁高级研修班。
【推进三大战略确保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一是品牌战略。2005年常州市强化品牌创建工作,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力争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对2004年获中国名牌产品的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公司、江苏天香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分别给予50万元的奖励。年内全市有8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有5只是民营企业的产品。二是平台战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机构创办、建立为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提高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发、技术指导以及技术知识辅导、人员培训等服务能力和水平,向省中小企业局申报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机构5个,其中已有2个被省确认。三是集群战略。以现有的产业集中区为基础,规划发展一批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做大,把产业链拉长,促进现有经济、产品、企业布局的整合和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功能、特色功能、创新功能,达到资源集聚利用,环境持续发展。年内对全市25个产业集群进行调查摸底,初步拟定发展方向,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区位品牌”优势,培育专业市场和信息市场,增强特色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陶武豪 邵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