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下午好,感谢大家关注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今天访谈的主题是做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自然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相关内容,访谈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戴洪华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大家踊跃参与。那么我们先请戴副局长和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2021-08-03 14:30:49 |
戴洪华: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很高兴有机会做客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大家进行线上交流,也欢迎大家对我们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21-08-03 14:31:53 |
主持人: 好的,今天的在线交流时间约一个小时,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提问,下面开始提问。 2021-08-03 14:32:19 |
网友_水至清则无鱼: 请问什么是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呢? 2021-08-03 14:33:00 |
戴洪华: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021-08-03 14:34:20 |
网友_龙城飞将: 请问常州市有哪些类型的地质灾害?都分别分布在哪里? 2021-08-03 14:35:13 |
戴洪华: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腹地,丘陵山区面积占25%,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复杂,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多发。发育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等。 2021-08-03 14:36:26 |
戴洪华: 常州市地裂缝灾害高发于1989~2002年左右,以经开区戚墅堰、横林和武进区漕桥等地最为严重。随着地面沉降减缓,地裂缝活动性也逐渐减弱,大多数地裂缝已基本稳定。 2021-08-03 14:37:26 |
戴洪华: 滑坡与崩塌易发区分布在经开区横山桥—焦溪、武进区雪堰—潘家、新北区孟河镇北部、金坛区儒林镇—溧阳市上黄镇、溧阳市上兴镇—金坛区薛埠镇一线以西、溧阳城区南部、西部的丘陵、岗地。 2021-08-03 14:38:29 |
戴洪华: 地面塌陷易发区按类型划分为岩溶塌陷易发区和采空塌陷易发区。岩溶塌陷易发区零散分布在钟楼区邹区镇卜弋—武进区嘉泽镇朝东村、天宁区郑陆—焦溪、新北区孟河镇黄山一带、武进区雪堰镇潘家、经开区横林、金坛区薛埠镇西茅山东麓、金坛区儒林镇—溧阳市上黄镇、溧阳市溧城街道胥渚等局部地区。采空塌陷易发区零散分布在钟楼区卜弋厚余煤矿采空区、武进区厚余煤矿采空区、金坛区西北部直溪—茅麓岩盐采空区、金坛区儒林镇杨家山煤矿采空区、溧阳市溧城街道狄家园铁金矿采空区、溧阳市上黄镇山下桥煤矿采空区、溧阳市社渚镇中巷铁铜矿采空区、溧阳市戴埠镇松岭煤矿采空区等地。 2021-08-03 14:43:13 |
网友_红富士: 今年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整体情况如何呢?有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来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呢? 2021-08-03 14:44:33 |
戴洪华: 在这里借这个机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个概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工作理念,认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 2021-08-03 14:47:31 |
戴洪华: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会议布置防汛防灾工作,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命至上”的意识,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此外,市政府印发了《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求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市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地灾防治相关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2021-08-03 14:50:44 |
戴洪华: 二是扎实推进地灾隐患排查调查。引入4个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共排查出隐患点82处,将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在市政府网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向社会公开。针对排查出来的地质灾害隐患,均由专业技术单位形成防治建议并编制防御预案表,制定防灾避险路线和撤离措施,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避险工作明白卡和防灾工作明白卡。 2021-08-03 14:53:39 |
戴洪华: 三是完善群专结合体系建设。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逐点落实群测群防人员,加强连续强降雨期间的巡查工作。将专家组力量下沉至一线,每个地灾隐患点均有驻守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委托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日常巡查、汛中排查和重要隐患点的定点监测。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遇到突发灾(险)情,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021-08-03 14:56:58 |
戴洪华: 四是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工作部署,围绕地质灾害方面,我市已完成了金坛区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工作。下一步,我们将试点工作经验向全市推广,在全市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及致灾成因,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为灾前加强预防、应急处置前移提供基础科学决策依据。 2021-08-03 14:59:41 |
戴洪华: 五是提升自然灾害治理能力。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投入力度,通过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逐步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存量。目前我市开展综合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占总隐患点个数的39%,其中已完成治理或正在治理的共27个,搬迁避让的3个,实施专业化监测的2个。 2021-08-03 15:01:41 |
网友_听月观风: 地质灾害来临前,有没有什么前兆可以预判呢? 2021-08-03 15:02:16 |
戴洪华: 地质灾害发生前是可以通过一些现象进行辨识的。比如:(1)山坡上突然出现滑塌或裂缝。(2)山脚土体突然隆起鼓胀,如山脚有建筑物,通常会出现变形甚至错断。(3)坡脚水流出现异常现象,房前屋后出现渗水、涌水。(4)山坡上的池塘或水田突然干枯。(5)沟谷中突然出现异常响声等。如大家发现某一异常时,要迅速做出综合判定,立即上报当地政府或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立即疏散人员,迅速上报异常情况,保障人身安全。 2021-08-03 15:05:17 |
网友_柳橙酸酸: 地质灾害有没有一些预警预报机制呢?我们群众有没有获取预警预报信息的渠道呢? 2021-08-03 15:06:08 |
戴洪华: 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分析,我市85%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于汛期(6-9月),与强降雨等极端气象条件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我们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建立起一套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机制。目前,我们与气象部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全市地灾隐患点信息与降雨量精密结合,实现精细化服务预警预报。今年,我们联合气象局会商后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专报4期,对易受地灾威胁的区域群众发出预警预报,同时向群测群防员、地灾防治工作人员等发出预警预报短信累计达600余条。群众可在微博、微信、短信等平台获取上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信息,根据信息提示做好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和主动避让工作。 2021-08-03 15:11:03 |
网友_愤怒的小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021-08-03 15:13:20 |
戴洪华: 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讲,一是要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自学地质灾害预防、辨别、避险、自救等应急知识,提高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二是在强降雨期间,要提高警惕,注意自己的房前屋后,一旦发现房子开裂、坡脚隆起、坡顶下陷等现象,一定要迅速转移避让,同时上报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三是要科学选择建房位置,不能盲目切坡,乱填乱挖,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 2021-08-03 15:15:53 |
网友_茅山居士: 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我们应该如何来落实? 2021-08-03 15:17:53 |
戴洪华: 一是提升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增加防灾投入,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对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部署,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及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流于形式,采取专家现场指导培训的形式让群众“懂得了,记得牢,用得好”,深刻认识和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防灾工作的重要性。 2021-08-03 15:20:36 |
戴洪华: 二是加强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各地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不能简单的停留于“查”的阶段,要准确把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精神要领,着力强化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结果的应用。要织密风险普查成果知识网,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筑牢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 2021-08-03 15:23:40 |
戴洪华: 三是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做到早预报、精准预报,为地灾防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确保在强降雨天气来临前将相关信息传达到每个地灾隐患点和群测群防员、监测人、责任人以及受威胁群众,及时组织和引导群众做好相关防范措施。 2021-08-03 15:26:04 |
戴洪华: 四是加强综合治理与避让搬迁力度。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进一步细化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整治目标,探索采取与易地扶贫、生态移民、乡村振兴等项目相结合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威胁性较大的地灾隐患点治理力度,逐步降低全市地灾隐患存量,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1-08-03 15:28:27 |
主持人: 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了。今天的在线访谈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也感谢领导们的精彩回答,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再见! 2021-08-03 15:2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