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数据 >> 正文

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3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8-03-2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常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3年计划安排意见的报告

 

——2003年1月19日在常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李  文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全市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3年计划安排的意见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2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2年是实现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三个推进、四个加快”为重点,狠抓落实,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60.3亿元,按现价均增长13%,超过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0.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13.4%、12.3%;三次产业之比为6.5:56.7:36.8。

  (一)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三化一转移”,提升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预计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优质粮油、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放大。新型农业方兴未艾,冬作设施农业面积已达13万亩,建立了21.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10个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2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94.4亿元,增长15.2%,实现利税3.65亿元,实现利润2.25亿元。乡镇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090亿元,增长25.5%;实现利税75亿元,增长2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迅速,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12个,会员3万余人,农民经纪人有近4万人。农村水利项目进展顺利,北河整治二期、新闸枢纽等重点工程相继完成。

  紧紧抓住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1167亿元,销售收入完成1120亿元,实现利税80亿元,实现利润41.5亿元,分别增长16.5%、18.6%、17.2%和32.8%。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近8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2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开发新产品750项,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7%。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有企业继续发挥中坚作用,常州冶金机械厂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滚切式双边剪,该厂的薄板连铸、超薄板连铸核心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全国铁路机车数次提速作出重要贡献的戚机厂年产机车突破100台,其为国家重点工程青藏铁路配套的两台专用机车“雪域神州号”试制成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进一步显现,新科电子集团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产品正向数字化、国际化转型,明确提出了“以高科技和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去年DVD产量434.2万台,全国领先,世界第三,其中移动DVD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新兴业态与改造传统业态并举,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8%。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一批物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连锁经营蓬勃发展,武进乐购生活购物中心和农工商超市正式开张;红星、月星、金太阳、大娘水饺在全国的连锁店分别达到13家、18家、8家和68家。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65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8.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9%和87%;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3%。中华恐龙园二期工程、天目湖山水园二期工程和百花广场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房地产业日趋兴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48.6万平方米,增长43.8%,销售46.55亿元,增长56.1%。社区服务业不断完善,全市共建成各类社区服务设施995个,建成街道、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240个。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市场建设有了新的进展,苏浙皖边界市场南移一期工程、新北区大型汽车交易市场等建成开业,全市十家重点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达1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二)投资、出口、消费快速拉动

  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增长31.1%,增速高于上年14.4个百分点,在全省名列前茅。投资结构渐趋合理,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23.7亿元,增长42.3%,其中民营企业技改投入增速达到80%以上。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用于地方建设。到去年为止,我市共争取国债资金65681万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化及城市建设37099万元,城乡电网建设19379万元,水利9203万元,带动项目投资34.8亿元。

  出口数质并举。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自营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2.7%;全市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上升近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13.93亿美元。金坛市被评为全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新科、晨风、黑牡丹、星球等四家企业的自营出口进入全省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前十强,其中新科2.7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分别达到34%和51.2%,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12.4亿美元,比重达到46.5%。

  消费市场活跃。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幅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汽车、旅游、住房、教育、信息服务、文化产品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人均支出1394元,增长了93.2%。年末市区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28.5台,比上年增加13台;全市新增私家车13000多辆,其中轿车8000多辆。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7.4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54.2平方米,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迅速推进

  以建设特大城市为目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5%,在全省名列前茅。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和市政设施投入42亿元,拓宽了劳动路、怀德路、花园路、万福路等主干道,市区内环线形成了四车道的通行能力,实施了人民公园、兰园敞开工程,建成了桃园滨河绿地、新城绿地等城市绿化广场。通过城建招商,闲置多年的常州第一高楼国贸中心及新北区的富都大厦先后转让成功,将分别由浙江国际嘉业和常州侨裕集团投入巨资,建造综合商务广场和五星级酒店。对外交通进一步拓展,特大城市框架正在形成。宁杭高速公路溧阳段、常澄高速公路常州段、锡宜高速公路武进段建设工程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南环线(长虹路)、金宜路建成通车,东环线特大桥、西环线、北环线全面开工。城市长效管理逐步得到加强,城市交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已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重点中心镇建设继续推进,预计全年投入比上年增长35%,吸纳农村人口3.5万人,全市建筑劳务业输出10.3万人,农村劳力转移有了新的进展。

  以打造“数字常州”为动力,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建成了以常州电信、常州有线电视两大宽带城域网为支撑的现代通信基础设施,全市发展互联网用户21.5万户,全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双双突破百万户,分别达到106.4万户和117万户;在省内率先对全市基础通信管道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避免了城市道路重复开挖现象。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5%,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以上;软件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市累计共有28家企业、84只产品被省认定为软件企业、软件产品。电子政务建设得到重视,“中国常州”政府网站及链接的各部委办局和辖市、区政府网站全部开通。企业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已有71.2%的大中型企业建成局域网或内联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逐步展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120急救网络系统、医疗保险费管理系统、常州房地产信息网、教育信息网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开发了省内首条信息化旅游线路,开通了公用事业(自来水、电、煤气、电话和有线电视)缴费“一卡通”和银行卡POS联网,方便了市民,改善了金融环境,其中“一卡通”属省内首家,全国领先。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经济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2002年我市经济外向度已达40%以上。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举突破近年来20%左右的增长水平,以原口径计算增长58.2%,达9.8亿美元;以新口径计算增长82.8%,达5.6亿美元。全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超3000万美元项目21个。民营企业创办外商投资企业110家,占全市去年新办合资企业数的65%。高新技术项目明显增多,全年新批高新技术项目合同利用外资4.5亿美元,增长37.5%;外经合作显著回升,完成外经合同金额1.4亿美元,增长36.2%,完成外经营业额9837万美元,增长28.4%。由我市纺工系统承担的国家重点援外项目坦中友谊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常州全体援外专家的艰辛努力,取得骄人业绩,使公司成为坦桑尼亚的重要经济支柱,受到该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四)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支撑有力

  重点企业贡献份额继续提高。全市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初显成效,有18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12家企业实现利税超亿元,47家重点企业的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均保持22%以上的增速。新科电子集团预计全年销售超60亿元,增速达75%,现代、常林、东芝等一批重点企业年增速达到50%以上。资本经营扎实推进,常茂生化、黑牡丹股份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6.55亿元,使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7家。

  重点园区开发建设增势强劲。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新北区,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电子、环保、民营科技、软件等专业园区已有美、日及港、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进行投资,全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原口径)1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原口径)1.8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21.8%。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GDP145.6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9.2%,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完成新批合同外资(原口径)19.22亿美元,增长146%,占全市的比重达75%;实际利用外资3.84亿美元,增长54.23%,占全市的比重达39%。全市85个乡镇工业园区启动建设面积达41平方公里,进区企业3020家,预计全年完成营业收入375亿元,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35.8%。

  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初见成效。全市3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7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100.9%;黑牡丹改造染色设备、新湖(常州)年产5万吨ABS原料、中天钢铁80吨超高功率电炉、华源雷迪斯4万吨瓶级切片、亚邦2万吨顺酐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竣工投产,全市60项新增长点项目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新增利税5亿元。国家西部开发项目在境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气东输常州段42公里的主干线管道敷设在东部水网地区率先完工。西电东送长江三峡—常州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在武进政平建成投运,实现了单极系统送电。

  (五)财政、金融、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全年财政收入102.9亿元,比上年新增27.6亿元,增长35.9%,高于年初计划近2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5亿元,增长60.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达13.5%,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达到904.7亿元、各类贷款余额达到559.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9.5亿元和110亿元。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不断扩大,达到57.22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10.2%,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25.7亿元,增长55.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38元,同口径相比增长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59元,比上年增长14.4%。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大量增加,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99.9亿元,人均储蓄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21.2%、25%。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973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39.4万人,扩面新增6.88万人;参加医保职工达48.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运作规范。全市城镇低保发放人数8056人,增长96.3%。大力开展就业保障工作。全年完成安置就业2.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2%,对就业弱势群体实施再就业援助,开辟了“绿色通道”。

  (六)科技、教育、环境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科教兴市带来新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工业达43%,农业达到56%,综合指标得分位居全省第四;启动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97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119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品144只,建设企业技术中心30家。新科电子集团被人事部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控机床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华恐龙园被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活动深入开展,成为加快发展的巨大动力。教育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乡镇全部通过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乡镇评估验收。地方高级中等教育稳步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全市达到95.4%,市区96.6%;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市区达48%。常州大学城建设全面启动,首期5500亩用地、65万平方米建筑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

  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市少年宫二期工程、勤业中学、一院病房楼、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区体育馆一期、清潭体育馆改造、亚细亚影视城改造、市戒毒所迁建等工程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一步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率达96%,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3%,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100左右。

  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趋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全市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后劲项目不足的情况尚未有显著改变,部分国有企业的改制和脱困工作难度较大;投资环境仍需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财政体制调整,市本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通过改革创新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二、2003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03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12.2%,第三产业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 6.1:56.8:37.1。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

  ——财政收入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城镇登记失业率4%。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为实现预期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以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抓住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物资比较充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重组的有利时机,以及申奥、申博成功带来的市场机遇,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农业效益增长10%以上。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发展畜牧业,稳步提高冬作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稳定优质粮油、特种水产业,提升花卉苗木产业。大力加强种子、种苗、种禽的科研开发工作,把繁育良种和推广先进栽培、饲养技术结合起来,加快实现我市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的转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重点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利税增长20%以上,利润增长20%以上,出口创汇增长1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协作,以市场贸易、生产科研、农产品深度加工为重点,主动与上海建立“四大农业中心”(即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大型农业公司的集聚中心、全国农产品加工中心、国际农产品集散中心)开展联合协作,促进我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聚,鼓励农民进城进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实现利税增长12%。积极组织实施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续建和新建常州依维柯合资生产大中型城市客车、常州金元药业生物制药、常州金海塑业公司BOPP薄膜等58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华源蕾迪斯15万吨瓶级切片、江东化工年产10万吨PVC项目、晨风集团真丝针织面料与色织布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全年工业技改投入增长30%以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业、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设备、数字化视听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生物技术药物、新型高效农药、纳米新材料、新型输变电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完成一批国家、省级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推进柏玛微电子公司集成电路及生产设备、生化千红有限公司高技术生化药物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大集团培育计划,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20亿元的企业7-8家,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进一步搞活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单打冠军,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经济贡献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突破口,推进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启动建设中国物流公司配送中心、市邮政局同城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继续抓好市场建设,年内建成新北区新长江贸易中心、月星家居广场一期、夏溪花木市场精品园等。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实施住宅网络的宽带改造和到户工程,尽快建成全市的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金融金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大力发展旅游业,继续推进新北区园艺博览园、泰国龙虎园、武进淹城遗址公园、太湖湾度假村等重点旅游景区(点)的规划与建设。加快实施旅游业品牌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商务会展、度假休闲、文化观光、农林生态、信息等特色旅游。大力推进商贸领域的产业重组,以名店、名牌、名场为龙头,通过兼并、加盟、重组等方式,形成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鼓励连锁经营,支持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经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二)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努力激发体制新活力

  继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织实施一批“大而赢”、“大而亏”的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深化中小企业的改革,对尚未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加快制订实施改制方案,鼓励经营者和骨干多持股、持大股,使股权结构合理化,增强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面达到100%,基本完成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绝对控股地位的任务,国有资本比重争取比2002年下降30%。突出资本运作,推动一批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加快改制进入上市辅导;对已完成上市辅导期的国光信息、多棱机床、江东化工、兴荣高科等企业,加快推进上市申报工作。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放开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促进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积极参与盐城的挂钩合作和西部大开发;引导私营企业注重无形资产的积累,增强品牌意识,创名牌、树形象;推动私营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办科研所或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加大对创汇型私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争取新增创汇型私营企业20家以上。全年力争私营个体经济上缴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比重有更大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以园区经济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增强经济支撑力

  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为基础的三级园区是我市现代制造业的集聚地、出口创汇的密集区,是招商引资、培育新的后发优势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尤其是台资、日资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年确保协议外资增长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以上,自营出口增长15%以上。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全市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相当进展,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外商投资需要,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因区制宜,超前投入,变滚动开发为一步到位,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者进区。常州高新区年内要启动建设我市出口加工区,进一步提升常州港、民航机场等重要交通设施功能,完善口岸快速通关条件。与此同时切实改善政府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控制各类检查和收费,使各类园区真正成为“成本洼地”、“服务高地”和“创业福地”。

  构建产业发展特色,错位竞争。各类园区要按照市政府印发的《常州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及市相关政策所确定的工业布局和发展目标,合理资源配置,形成产业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常州高新区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度大的电子信息、基础化工、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电子工业园、环保产业园、软件园、江边化工区等专题特色园区要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各省级开发区应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各类乡镇工业小区也要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力度,尽可能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的主题工业小区,力求避免恶性竞争。

  创新体制机制模式,形成合力。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办好赴韩、日项目推介和’2003常州城市建设、服务业招商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市工业、服务业等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产品、客户、市场、信息优势,与常州高新区和各省级开发区密切协作,实行区局、条块联手招商。要广泛采用委托招商、中介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方式,加强与驻外机构、国内外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促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懂外语、懂专业、熟悉产业情况和谈判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探索个性化、全程化服务,实行招商引资专业化。

  注重外资到位和开工投产,讲求实效。利用外资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外商缴资和项目及早开工投产上,必须十分重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和质量,并从工作措施、目标考核等方面加以保障。在加强工业利用外资的同时,还要拓宽领域,加快城市建设、服务业和农业利用外资的步伐,把我市利用外资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继续促进以投资环境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努力增大环境吸引力

  坚持“环境立市”的理念,强化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力争使我市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

  建立良好的政务环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减少行政性审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常州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逐步达到网上办事的互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和高效规范的服务环境。

  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快“信用常州”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信用,推进企业诚信经营,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出台《常州市信用征信评级管理暂行办法》,组建常州信用中心有限公司,开通常州信用网。加强信用评估工作,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和失信者的制裁力度,全面提升常州企业的社会诚信形象。

  建设便捷的交通环境。按照“构筑骨架、完善路网”的思路,打通出入口,沟通内外环,提高路网关联度。今年开工新建西环二路、青洋路两条城市南北向交通干道;改造拓宽兰陵路、采菱路、凤凰路和武青北路;新建勤业西路、勤花路、勤业南路和西瀛里地块、青龙生活区的配套道路;建设新北区内的西环一路、华山路,改造通江大道,新建港口大道、港区大道等10条干道,并延伸黄河路、河海路和长江路;抓好武进区内武宜南路、湖中路等6条连接重点乡镇和武进高新区的重要道路建设。常宁高速公路常州段、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力争年内开工,同时抓紧做好西绕城高速公路、常泰过江通道、运河市区段南移、城区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今年在加强对三湖一河(太湖、湖、长荡湖、运河)的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同时,继续整治龙游河、南市河、北市河,启动整治湖塘河,建设西水关等换水闸站工程,切实搞好入太湖河道整治。基本淘汰燃油助力车,控制市区大气和噪声污染。建成新城绿地二期、北港绿地一期、青山广场等一批绿地项目,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完成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和戚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常武地区供水一期工程的建设,开工建设10万吨/日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10万吨/日武进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做好天然气门站与管网建设的准备,发展管道燃气用户7000户。科学编制公共停车场规划,加快城市中心区停车场建设,年内新增一批停车泊位,切实缓解停车矛盾。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市区老小区整治200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年内开工建设戚电公司2台30万千瓦燃气机组,同时开展常州电厂2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以及溧阳伍员山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项目报批工作。

  (五)全面推动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努力强化社会保障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进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类科技开发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00项,市级重点科技和产学研项目5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开展社会化科普教育,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办好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争取列入国家级示范创业园。努力把高新区创业中心办成长江三角洲有较强吸引力的创业基地,全年力争引进科技型孵化企业60家。鼓励和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年内至少建成4家以上。坚持不懈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尤其重视落实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措施。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地方高级中等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全市达到91%。扩大地方高校招生规模,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完成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今年计划招生1.65万名。

  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教育要充分挖掘社会办学资源,吸引和鼓励外资、民资投向非义务教育及教育服务产业。文化建设应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发展培训业、演出业和传统娱乐业。稳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疗卫生事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初保体系。加大体育市场培育力度,重点开发和培育竞赛表演市场、大众健身娱乐市场。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年内建成党史纪念馆及烈士事迹陈列馆主体工程、中心血站迁扩建工程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妇幼保健医院综合病房楼力争完成主体框架,启动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北郊中学高中部迁建等项目建设,做好市博物馆迁建、市殡仪馆改扩建、市少儿图书馆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思想,确保就业形势的稳定。要大力发展能增加就业容量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门路,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帮助2.5万名失业人员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就业,全年新增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实体150个,创造就业岗位   2000个。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社会保险费征缴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年参保人数争取达到51万人(其中市区32万人)。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广泛发动群众,多渠道、多形式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援助。

  各位代表!认真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奋力开拓,为全面完成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再创常州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