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融入长三角 高质量建好明星城
发布日期: 2020-05-15      来源:常州日报        字号:〖
  乘势一体化大战略
  出彩长三角城市群
  周效华委员就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赋能制造业明星城市提出建议。
  产业经济发展和交通设施建设,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两个重大课题,虽然属于两个领域,但是两者连枝同气、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始终突出“产业”和“交通”两个关键词。从规划层面,将产业经济发展和交通设施建设融为一体,使交通规划与产业、物流、空间、土地利用等规划无缝对接、多规融合。在项目层面,突出一北一南两个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既是解决我市交通建设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关键节点,更是交通赋能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在操作层面,做好强化与沿线城市的沟通协调、强化高位统筹、加强技术方案的储备研究等。
  陆强、何广平、王中元等委员就全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言。
  进一步优化政策制度设计,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家参与度;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切实增强政策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办事的便捷性;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公平感;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政策优化落实的长效性,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坚持价值引领、坚守契约精神、坚持创新发展、加强自身修养、勇担社会责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创优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与时俱进的行政服务、简明有效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力长效机制以及企业成长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杨伟红、臧志军委员围绕科技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出建议。
  要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上下功夫。市区联动,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列入辖市区高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共同发力,持续推进;突出区域创新合作,实现共建共享,瞄准优势产业创新链高地,主动对接区域创新重大建设;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要充分发挥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的作用。把打造创新核能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制定出科学化导向的指标;通过整合学校资源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措施促进“科”“教”互补;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规划科教城的“同心圆”架构,“区”“城”融合发展;打造“裂变+聚变”平台,引领全市发展。
  戴罗平委员就深化推进常州长江大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要对标国家要求,争创绿色示范;加强政策支撑,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土地政策,盘活增值利用;健全考核体系,推进标本兼治。
  薛建南、戴晓荣、狄立新等委员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的常州发展积极建议。
  要明确新战略,将深度接轨上海融入上海大都市圈作为常州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首位战略”;要找准新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素链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要探索新路径,善用上海科技、资金、市场、人才等资源优势。同时,产业协同,打响高端特色产业品牌;科创协同,打造高水平科技新城;步伐协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设施协同,建设综合型交通枢纽;功能协同,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制度协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要差别化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质量优先、科学规划、以产业招商为基,以发挥特色为要,以团队保障为本,集中力量把我市对外合作园区这一品牌打造得更靓。
  推进溧阳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这两大目标,打造美丽中国溧阳样本;充分发挥溧阳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的优势,承接汇聚更多优质发展要素资源;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以示范区为载体,破解产业合作难题,建设发达有实力的城市,建设休闲康养目的地城市。
  咬定发展高质量
  加快建设工业智造明星城
  蒋伯丹、恽朝霞委员围绕以大数据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出建议。
  推进智能制造要坚持“机器换人”和“企业上云”两手抓,当前尤其要政企协同、区域统筹,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以做到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满足千差万别的需求、抓好千头万绪的管理、“网”罗千军万马的人才,从而加快促进我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要推动大数据应用,创新驱动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业态。建议成立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积极帮助企业培育大数据、智能制造高端人才,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建立企业大数据管理及应用云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创业企业落地,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服务等创新要素联动;让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政府有效决策与管理;大力发展智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产业。
  张志强、钟侠、管建国等委员聚焦产业升级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
  要在产业集群、创新载体、技术攻关、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上发力,重点推进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力争突破一批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鼓励更多企业聚焦细分产品市场,持续推动技术、产品、企业、管理向中高端提升。同时练好内功,在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提升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下功夫,营造高标准服务环境。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要强化组织引导,政策精准支持重点;激发平台活力,提高创新集聚能力,激活提升两个国家级软件园、一个省级软件园功能,发挥科教城平台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开发推广软件产品,着力提高软件企业原创能力,加快推广应用工业软件产品;同时,培育高端配套服务,扩大交流融通,提升软件企业的全球化品质,快速提高全市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水平。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要统筹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快布局,建设完整的氢燃料电池产业及应用生态链;试点合作,提高居民社区充电桩配比。
  徐建平委员围绕常州化工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要加强对化工行业的长远规划,促其有序发展。同时,精准施策,支持优质企业做强做大;对园区改造提升,打造安全可靠高质量化工园区。
  杨波委员就“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提出建议。
  要牢固树立“以土地高效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按照“分类处置、协同处置、依法处置、有序处置”的原则,坚持效果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推进地方性立法、提升“低效工业用地”的核查和管理水平、推进差异化的盘活改革、拓展盘活举措,积极稳妥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盘活。
  戈亚琴、谢小东委员就创优营商环境提出建议。
  要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畅通减税降费传导机制,丰富企业可抵扣税费门类;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打造公平的融资平台,制定平等的融资利息政策;创新优化引才扶持政策,按照年度引才需求建设公租房、人才房等,为人才引进做好基础服务。此外,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要加大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多途径探索融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融资发展,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融资渠道,让更多实体制造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及时融到资金,实现健康发展。
  打造城乡高品质
  加快建设宜居美丽明星城
  吴海泳、高应红委员围绕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质量水平积极建言。
  要加快城市运行数据归集,健全大数据共享工作流程,提高大数据平台数据质量,归口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深化大数据运用,有力有效助推城市精细化管理。
  要以集成改革为抓手优化政务管理,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管理,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做精企业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城市管理迈向高质量。
  罗军、高平、霍荣芬委员在交通提升方面提出建议。
  要跳出交通来治理交通,推进产城融合,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调配公共资源,完善规划体系;要统筹道路建设,提升对外交通,加密城市路网,优化道路体系,提高道路基础设施能级,改善出行条件;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便捷公共交通体系,营造优选公交社会氛围,引导绿色出行;要维护交通秩序,加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严格执法,保障平安畅行;要加强停车场建设,依法治理,增加供给,构建智慧生态,严格违停整治,规范停车行为。
  要聚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效能,以群众绿色出行的需求为导向,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服务质量,推进“无缝衔接”,改善发展空间,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要完善法规制度联合惩戒,加强生产、销售源头监管,完善非标电动车管理办法,规范电动车交通秩序,强化共享电动车管理,持续推进电动车综合治理。
  潘瑞松、赵彤委员在垃圾分类方面提出建议。
  要加大政策扶持,完善监管体系,扩大处置能力,逐渐建立起我市固废管理的模型,提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水平,缓解环境治理压力。
  政府要积极宣传倡导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商家不购买使用或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垃圾处理进行科技研究和应用,并给予适当的项目性资金奖励和补偿支持,对涉及居民日常生活来源的行业、商家,要制定严格的商品净卖或半成品上市规定,通过各方统筹协作,在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
  朱月红、余海峰委员在小区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各级政府要加强物业管理市场整顿,强化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执法,同时加大对物业服务公司的扶持力度,创新物业管理模式,要发挥居委会等组织的媒介作用,保障诉求渠道完善畅通,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
  加快养犬地方法规的立法步伐,继续发挥好“一站式”服务点的作用,进一步绑定犬只主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要加大文明养犬宣传力度,完善监管执法保障机制,以法制保障文明养犬。
  沈惠平委员就湖泊管理建言。
  要确立常设联席、议事机构,对湖长制“提档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全方位助力湖长管好湖泊;严格考核机制,良性促进湖长制的运行;发动全社会共同推进湖长制,共同参与湖泊治理。
  赋强产业新动能
  加快建设科教创新明星城
  王金雨、周国平、邢伟、刘龙才等委员就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言。
  要适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调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补齐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的短板,加快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我市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营造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民营制造企业在职高技能培训,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和机制创新,善于发现和发挥企业特色技能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开展与行业协会、专业商会的链接,研究企业所需高端人才,有的放矢,甘拜劳模工匠为师,善于把创新专业办到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强化政策引导打通高技能人才培训发展通道。
  要加大在常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资力度,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度,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落地资助力度,加大校地合作协调力度,加大引进大学来常办学力度,做优做强在常高校。
  要建强青年企业家队伍,助力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实施系统培养工程,加强统筹,形成统一管理体系,加速培育,建设创新赋能平台,加强指导,做好人才梯队建设,营造氛围,提升服务发展实效。
  蒋鹏举、宋子平委员围绕创新载体建设提出建议。
  在加强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方面,针对创新扶持政策单薄,市里加大争取力度,上下联动推动体制改革;针对创新要素资源不足,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针对创新硬件条件缺陷,配套宜居宜业社区;针对创新服务能力偏弱,吸引更多专业服务机构;针对各地白热化的竞争,建议创新体系融合协同发展。
  在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方面,加强政策引导,营造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新生态;打造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众创空间专业化高质量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提高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效能;探索多样化的投资模式,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加强动态考核管理,完善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
  顾征英委员就我市走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创新之路,打造国内国际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提出建议。
  要抓尖端引领,进一步扩大一流专业化创新平台示范效应,抓融合转化,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专业化平台载体建设,抓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参与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抓服务优化,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集聚。
  芮永全委员就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建言。
  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我市经济发展的数字战略意识,加快数据资源建设,构建数据驱动发展新方式,突出重点,着重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营造良好产业氛围,将我市打造成数字经济的成本洼地、发展高地。
  吕鹏飞委员就推动我市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化应用提出建议。要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程序,扩大宣传推广。
  展现常州好风物
  加快建设文旅休闲明星城
  贺新页委员就打响“食美常州”品牌、助推常州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积极建言。
  四措并举打响“食美常州”品牌。坚持规划引领,务实推进,让“食美常州”更具系统性。坚持深入挖掘,培育品牌,进一步重视标志性产品的策划和培育,让“食美常州”更具标志性。坚持多方联动,政策扶持,让“食美常州”更具带动性。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交流,让“食美常州”更具影响力。全市要加快制定常州美食宣传计划,鼓励设立“常州菜海外推广中心”,加强与不同国家及城市的交流。
  陈满林、李凯虎委员就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提出建议。
  要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我市入境游的核心竞争力。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我市入境旅游规划,力争把我市入境旅游景点串联到长三角国际旅游珍珠链线路上,串联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际旅游线路上;突出重点景观,推出首批国际旅游知名品牌,注重跳出常州看常州,站在世界看常州;发挥好政府、专业部门、民间外交这三个作用,挤入“新兴入境旅游城市”行列。
  要大力发展科普游。通过提升场馆运行质量、推进科普游信息化、扩大长三角资源圈等途径,积极拓展科普共享圈,全力打造常州文旅休闲明星城。
  钱月航、金刚委员就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出建议。
  美丽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要规划先行,系统化整理乡村文化,保存乡村记忆,并通过深度挖掘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不断活化乡村记忆。
  要树立品牌战略思维,突出常州乡村四季特点,不断拓展“乡村过大年”“乡村旅游节”和“乡村采摘节”三大传统乡村节庆品牌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点带面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王寅、许小平委员就依托运河文化发展城市旅游提出建议。
  要推进运河文化与文创街区融合发展,聚焦名士文化,筹建运河名人博物馆;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塑造文化新地标;挖掘特色民俗资源,打造文化民俗节庆品牌,并引入常州锡剧、常州吟诵、泓口丝弦、太平锣鼓等具有地方特色节目演出。
  要加强顶层设计,聚焦文化节点、资源整合,通过设立常州大运河保护纪念日、推出常州大运河保护系列成果等,进一步擦亮“常州”品牌。
  陈期委员就推进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提出建议。
  要进一步挖掘非遗资源,加强规划引领,提升资源整合力度。将非遗与研学结合,大力发展非遗研学旅游,同时积极打造非遗主题城市文化消费场馆,加强文旅融合的品牌培育。
  马正华委员就夜间观光旅游提出思考与建议。
  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夜间旅游发展;规范夜间旅游市场,严格监管力度;完善夜市配套设施,维护夜间旅游市场良好治安秩序;积极宣传引导,塑造夜市品牌。
  孔新芳委员建议,通过打造地方论坛品牌、 弘扬民俗民风文化,充分挖掘道教资源优势,助推常州文旅休闲明星城市建设。
  紧扣百姓获得感
  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明星城
  吉俊敏委员聚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言献策。
  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顶层设计,立法完善;从组织领导、服务网络、业务工作和管理运行四个方面,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政策、财政、人事等方面的保障,特别是要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重点学科群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首席专家制度,构建多元化、动态化、不同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引得进人、育得了人、留得住人。
  何尧平委员围绕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要从落实土地政策、加强投入与考核、建立市场调节机制、转变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推进。
  汪玲萍、张翠娥、蔡军、史品南、张慧群、盛晓敏等委员围绕教育相关议题积极建言。
  推动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发展,要强化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社区、社会力量、托幼一体等各方资源,建构多元托育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培训,优化托育服务人才队伍。
  推进公办、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要制订和完善举办者准入机制与标准,完善经济、人才保障机制,完善资源布局规划。
  提高义务教育学校食堂餐食品质,要由政府投资建立食材集中配送中心,进一步降低食材成本,规范采购流程,提高学生伙食质量与食品安全;在委托单位的税收、成本性开支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加快高中资源建设,要针对结构性硬缺口,尽早启动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来缓解学位短缺矛盾,加快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加快新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满足人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和期盼。
  就集团化办学中的难点问题,建议创新人力资源核拨、教育集团经费核拨、教育集团动态孵化管理等机制,形成名校资源和集团的再生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增量。
  要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监测体系、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秦锡虎、蔡正茂委员围绕医疗话题建言献策。
  要进一步培育智慧病历落地生根,优化互联网诊疗服务流程,开发和应用现代化管理工具。
  要凝聚孟河医派传承保护合力,加强传承研究、临床应用和特色药物研发,打造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平台,完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推动我市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徐仁芳委员建言打造医养融合“常州样板”。
  要尽快成立市领导牵头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加强统筹管理,推进协作互补,实现信息共享;尽快编制全市医养融合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套医养融合具体政策,制定行业标准提供财政支持;开设培训基地、形成科学体系、落实激励制度;激发养老产业的发展潜能,推动养老服务精细化、养老金融多样化,破解医养融合发展瓶颈。
  毛钧委员就全民健身事业建言献策。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全民健身中心、校园体育设施等方面工作与时俱进;在城市规划建设、大型赛事的举办、城市绿化健身步道建设等方面加强部门融合,为市民提供更完美的设施和体验。
  李庆委员围绕智慧政务服务提出建议。
  要优化政务大数据共享机制,加快构建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库,个人和法人实名认证服务平台,标准化信息查询输出接口,加强大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智慧政务便民服务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访问统计 | 网站纠错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 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02 苏ICP备05003616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