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正文

陈金虎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1-01-1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十三五”圆满收官

——在市长陈金虎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7700亿元,是2015年的1.46倍,年均增长6.9%,总量位居全国第26位、5年前进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4万美元左右,稳居全国前10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16.6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6.4%。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达1.3万亿元,年均增长10.3%。累计实施省重大项目136个,引进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重大项目80个。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积蓄新动能
  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高于省均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获中国工业大奖数、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全国地级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9件,是2015年的2.14倍。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9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内外循环激发新活力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67.5万户,年均增长12.2%。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600亿美元。外商投资法人企业超3000家,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达23家。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前一年完成市定1万元标准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较2015年增长41.4%,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2.7%。市区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9.8%,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高4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20.3%左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年均增长8%左右,高于经济增速。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33%,增加学位11.9万个。建成多层次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2.8岁。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8.3万套。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唯一蝉联“长安杯”的设区市,“道德讲堂”创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率从70%提高到75%左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1220个,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20个、特色小镇1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溧阳市全国百强县排名提升22位,金坛区全国百强区排名提升57位,常州、武进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分别提升18位、20位,常州经开区省级开发区排名提升54位,天宁、钟楼加快开发区“东扩西进”。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作风效能和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持续纠治“四风”、为基层减负,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高质量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工作,环境治理工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武进区双创示范基地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三公”经费支出年均压降10%。持续推进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442件。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常州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创新专班工作机制,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全市呈现出经济企稳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第16位、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第18位。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深入人心。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汛情
  举全市之力展开疫情大防控、生命大救援,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再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确诊患者全治愈、零病亡,牢牢守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面对史上超长梅雨期、2.8倍于常年的降雨量,科学调度、有效应对,确保了河湖安澜、百姓安康。
  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
  精准出台“惠企20条”“稳增长26条”“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30条”等政策措施,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全年工业用电总量全省第三、增幅苏南第一。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新增减免税费210亿元。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全力以赴稳就业,新增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智慧“五云”就业服务新体系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力以赴稳外贸稳外资,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3%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左右。多措并举促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增长,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力以赴保粮食安全,“米袋子”“菜篮子”实现保供稳价。
  危中寻机集聚发展动能
  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新增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出台企业上市发展新政,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新增过会企业16家、上市企业10家,创历史新高。加速壮大“253”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绿色精品钢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召开新基建发展推进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增上云企业360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1个。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企申报通过率、申报数量增幅、培育入库数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公示认定高企1148家、总数突破2400家,中天钢铁、武进不锈分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和提名奖。招引顶尖人才11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39个。
  聚焦重点推进城乡建设
  大力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全面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轨通”“电通”。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下放部分城区建设管理权限。着力强化交通枢纽战略支撑,编制中轴枢纽综合交通规划,溧高、常宜高速建成通车,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正式竣工。溧阳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升格为国家级。
  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208条年度重点改革举措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务服务“秒批秒办”,工业项目审批平均用时22个工作日,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压缩40%以上,不动产登记交易平均办理时限压缩50%,水电气接入报装全流程压缩60%,“畅通办”品牌逐步打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3家园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数量全省第一。
  全力以赴改善生态环境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签约关停31家、安全拆除20家,连片复绿2000亩。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任务。强化精准治污、系统治污,整治“散乱污”企业343家,市区优良天数比去年增加50天、空气优良率提高13.5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84.4%。
  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
  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任务清单。“大板房”专项整治全面推进,28.2万平方米异地置换房启动建设。普通高中招生“常武一体”、义务教育“公民同招”等重大改革稳妥实施,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8万个。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建成发热门诊36个、核酸检测机构26家。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大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力度。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接受居家养老援助上门服务的老年人占比达18.6%。
  标本兼治强化社会治理
  扎实开展31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违法违规“小化工”百日专项整治,全面压实党政领导、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员工岗位“五个责任”,全面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8.1%、59.6%。网格化社会治理“常州标准”加快形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十四五”扬帆起航
  ——在市长陈金虎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50亿美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城镇新增就业突破50万人;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常州市将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突出抓好六大举措: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智造名城。以政府基金撬动全社会2000亿元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智造名城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
  (二)充分发挥区位产业比较优势,建设高能级的长三角中轴枢纽。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以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为主要特征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
  (三)实施全方位开放和融合战略,建设高水平的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着力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环节,在内需体系中打造重要支撑;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高颜值的美丽江苏常州样板。持续调高调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突出抓好长江大保护,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确保绿色产业发展、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美丽常州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政策机制。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高品质的和谐幸福城市。财政支出中民生投入占比在80%以上。千方百计保障更高质量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GDP增幅;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健康常州。
  (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建设高效能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着力构建全市域覆盖的公共安全体系、高效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力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筑牢城市安全屏障。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坚持不懈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力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努力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厚植区域创新发展新动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认定高企120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家、省级30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新实施50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
  提升园区创新载体功能。支持金坛、天宁、钟楼筹建高新区,推动常州经开区、江苏中关村、金坛开发区升格国家级,促进常州、武进高新区争先进位。强化常州科教城辐射带动作用,启动建设东部“科创走廊”。做优做特中以、中德、中欧、中瑞等合作园区。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新增重大创新平台30家以上。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筹集8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按1:4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规模400亿元创新创业发展投入。完善聚才留人机制,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以上。完善人才安居、教育保障,推动人才服务国际化。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形成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3件。
  (二)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深耕重大项目。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招引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大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完成产业项目投资860亿元、竣工项目50个。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超亿元技改项目30个。
  做强先进制造。推动“253”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整体跃升,着力打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标杆。聚力打造未来产业,建立市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兴市和标准化战略,新增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50个。
  强化数字赋能。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加快落地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支持微亿智造、航天云网等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建设,新增上云企业3000家、上云设备1万台。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工业设计中心20家。
  深化文旅融合。推进月星江南环球中心、曹山未来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辖市区全部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旅游+”,打响工业旅游、红色旅游、食美常州、“龙城夜未央”品牌。
  畅通金融活水。加快建设“龙城金谷”,做大做强基金产业,新增金融市场主体超300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量超23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
  (三)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中轴枢纽。开工建设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德胜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长江大桥、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魏村枢纽等工程进度。启动建设“高速中环”,开工建设丹金杭高速。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快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
  发展城市经济。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智慧商店”“智慧商圈”“智慧街区”,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各板块新增10万平方米写字楼。积极培育体育经济,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提升发展会展经济。
  创优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打通“高效办成一件事”环节。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导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市。
  提升开放水平。大力集聚高能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实际使用外资30亿美元以上。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提升
  促进板块竞相发展。推动溧阳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金坛建设常州西部新城区、发展新增长极。支持武进打造生态滨湖区、现代智造城,新北打造城市新中心、创智新高地、滨江宜居城。支持天宁、钟楼实施开发区“东扩西进”,打造城市经济新高地、特色园区新标杆。推动常州经开区打造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桥头堡。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高铁新城建设,重点实施环新龙湖商业圈整体开发、常州北站站城一体综合枢纽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重点改造塔寺园、文化宫广场、南大街莱蒙商圈、购物中心等片区。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5号线开工建设。加快推进81个老旧小区改造,中心城区“大板房”易地置换房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统筹政策资源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规划发展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和处理设施运行率达95%以上,完成30%以上农村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加快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精品农业、智慧农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培育高素质农民4500人。支持溧阳、金坛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五)构筑生态绿色发展新优势
  攻坚污染防治。始终把保护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落地落实。聚焦PM2.5、臭氧等重点防控污染因子,秋冬季等重点时段,“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管控。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设。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织密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推动绿色转型。聚焦“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坚定做减法,推动化工、钢铁、建材、印染、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聚焦“高端产能、绿色产业”持续做加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深化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建设生态绿城。实现增核2000亩、扩绿1000亩、连网20公里,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建设“口袋公园”,让更多市民出门见园、开窗见绿。
  (六)提升全民共享发展新成效
  推动就业创业。全市采集、开发就业岗位3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职业技能补贴培训12万人次。
  建设健康常州。开工建设常州医学院,基本建成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大楼、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儿童医院迁建等项目。提升改造3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222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12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新建和更新270个村(社区)健身路径,推进220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促进教育发展。实施57个学校新建、改扩建重点项目,增加学位16500个,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建应用技术大学。加快建设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二期、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
  完善社会保障。实施新一轮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完善兜底保障机制。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市级统筹和医疗救助政策全市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覆盖面。
  繁荣文化事业。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推动“社区天天乐”“文化100”等活动提档升级。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原创文化精品。整体提升“常州三杰”纪念馆。
  办好办实民生实事项目。
  (七)开创市域安全发展新局面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持续强化隔离场所管控、医疗机构防控、进口冷链监管、活动举办管理、应急快速处置,全面落实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新冠疫苗“应接尽接”,织牢织密疫情防护网络。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三年大灶”,抓实抓好省委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行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百日行动”。强化科技兴安,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突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科学编制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加快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镇(街道)配齐安监专职人员,建强27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300台以上。大力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实施重点岗位人员大培训、应急救援大演练。强化食品、药品、疫苗等重点领域监管。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常州,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城市大脑”,推行“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推动“网格+警格”深度融合,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典范性全国文明城市。
  (八)展现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
  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大力倡导“店小二”“急郎中”服务理念,完善联系群众、服务企业机制,健全专班推进机制,打造数字政府,促进惠企惠民政策直达基层一线,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推动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面提高能力素质。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全面深化政务公开。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常态化抓好警示教育。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压降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