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最新发布 | 发布实录
正文  
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发布日期:2020-11-02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2017年以来,常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提出了“1+8+3”乡村振兴工作框架体系,并第一时间成立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常州以“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为总要求,以“江南水乡地区都市休闲型美丽乡村集聚区、江苏省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乡村标杆区”为总体定位,以首批“两区十点”、第二批“三区十四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三山三湖四田园,三环六线百美村”的多彩画卷在龙城大地徐徐展开。目前,首批市级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第二批市级示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13个示范点举办了揭牌仪式,2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7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42个,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全市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常州“三农”工作的靓丽名片。
  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按照“在风貌塑造上,体现乡村的‘形’;在生态宜居上,突显乡村的‘神’;在彰显特色上,展示乡村的‘韵’;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产业发展上,夯实乡村的‘根’”的总体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研究制定《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区(点)规划指导意见》,引导各地结合示范区(点)资源特色现状与村庄发展导向,按照人文特色型、自然生态型、现代社区型、整治改善型打造示范乡村。各辖市、区作为责任主体,分别聘请同济大学、省城乡院等国内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高水平编制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确定示范区(点)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确保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高标准推进建设。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研究,扎实推进,将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各地按照规划设计总体要求,围绕和突出布局优化、空间绿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道路亮化、庭院美化、农田景观化和整体生态化等,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河道水体清淤工程、绿化景观工程、农舍修缮工程、田园精品工程等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从当前建设成效来看,各示范项目都尽量保留了村庄的原有肌理和景观风貌,体现了乡村的原味,达到了既保持乡土风貌,又突出本地特色的效果。比如,钟楼区安基村围绕“灯”文化和“运河”文化两大主题,定位“城市郊野,运河慢村”主基调,打造龙城西部“夜未央”,开启常州美丽乡村“夜时代”,造就“景美、水美、灯美、人美”的常州近郊都市后花园。
  三是高质量发展产业。重振产业活力,实现村强民富是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持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各地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中,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切实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实力。如武进的新康村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稻米、农业观光产业,成功探索“种养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的新康之路;新北的梅林村在草地上种出了“富民梦”,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量的70%,亩均纯收入超万元,东南村大力发展有机稻米产业,2000亩水稻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夏墅”牌大米被评为省名优产品,实现了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乡村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层出不穷、竞相发展,数字乡村崭露头角。2019年全市美丽乡村的村均总收入近6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四是高水平塑造文化。在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各地都认真开展了对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普查,建立乡土文化名录和民间文化艺人名录,系统整理乡土文化资料,并探索建立相应的传承基地,深入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历史传说等,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地方餐饮、民间技艺,并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建设。各地通过整理口述史编制《吾村吾民》系列书籍,建设乡愁馆、村史馆,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炼地域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性化特质,增加了群众对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其中,塘马村的红色文化、牛马塘的中华薯文化、礼诗圩的荷文化、陡门塘村的回汉交融文化、梅林-东南村的孔家农耕文化、查家湾村的舜山文化和安基的运河文化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一些村庄还结合乡村旅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俗节会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乡土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的保留和创新,能够使乡民真切体会到“根脉”,可以真正寻找到乡愁,保留了乡民的精神原乡、心灵寓所、情感归宿,促进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和乡村文明秩序的重塑和再造。
  五是高效率推动治理。坚持党建引领,提升村党组织政治领导能力,强化村党组织服务能力,提高村党组织队伍凝聚力,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一大批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人防物防技防“三防齐抓”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网络、网格“两网”加快融合,党建、村建“两建”加快融合。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健全,激发了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吸引了大批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比如,金坛区谢桥片区立足花木产业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党总支的领导作用,鼓励号召本村花木经济人等经济能人、乡贤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花溪憩园,水梦乡村”;天宁区查家湾村在一期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依靠国资先行先试,成功引进江苏九州投资集团实施深度开发,用1个亿的国资投入撬动了30亿的民资,启动实施舜山小镇项目,谋划写好查家湾“后半篇”深度开发经营文章,形成“国资先行做环境,民资跟进唱大戏”的可复制建设模式。一大批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商会、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加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实现了企业与乡村共建共赢共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