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最新发布 | 发布实录
正文  
“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城市建设(二)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实录
发布日期:2022-10-13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3日15:30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城市建设(二)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员:徐   卿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李建新  常州市水利局副局长

                 吴   尽  常州市发改委总工程师

                 孙秀峰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                

主 持 人: 王志新 常州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记者席

王志新  常州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志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现在我们举行“奋进新常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城市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徐卿先生

常州市水利局副局长 李建新先生

常州市发改委总工程师 吴尽女士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孙秀峰先生 

首先,请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徐副局长介绍十年来全市交通建设发展工作情况。

徐   卿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徐卿】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常州交通发展的相关情况。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当好发展先行官,准确把握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着力发挥交通在长三角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等国家、省、市战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现代运输服务业,助力常州实体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交通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动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交通发展软实力、激发内生动力。

十年来,长三角交通枢纽优势明显跃升

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34.6亿元,年均保持18%增长速度。

公路快速延伸。全市新增高速公路88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65公里,公路总里程达849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94.4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先后建成常宜高速、溧高高速和苏锡常南部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122省道常州东段、340省道常州东段、265省道金坛段以及金武快速路、青洋路快速化改造、茅山旅游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两湖”创新区的“开篇之作”—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工程于上月开工建设。开工建设常泰长江大桥,溧宁高速通车在即,泰州至常州高速公路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环十九射高速公路网格局已清晰呈现。

铁路明显提速。全市通车总里程1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129公里。开通宁杭铁路,常州溧阳进入长三角高铁生活圈。常州境内长达94公里的南沿江城际铁路已完成主体施工,预计明年8月具备开通条件,届时将实现辖市区高铁全覆盖。京沪铁路常州站南北站房一体化项目投入运营,窗口服务和城市综合形象不断提升。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镇宣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快速推进,三纵四横高速铁路网+一轴多射都市圈铁路网蓝图逐渐成为现实。

水运提质成网。全长128.33公里的高等级航道网已全面建成,丹金船闸和前黄船闸先后建成投用。芜申线溧阳城区段航道整治工程、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加速建设,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前期正加快推进。常州港录安洲港区化工码头工程和1号泊位工程先后建成投产,建成首个10万吨级深水泊位,开通日本近洋航线,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港口年均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航空迅猛发展。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常州机场成为全省第二个飞行区等级达到4E级的国际机场,东航常州基地建成投用,常州机场航站楼及配套工程改扩建快速推进。机场航班通航城市超50个,航线网络进一步丰富优化,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

十年来,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十年来,地铁一、二号线先后建成运营,市区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多形式、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市公共交通领域满意度位居全国第三位,市民出行更加体系化、多样化、便捷化。圆满完成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国家绿色出行城市验收工作,成功创建首批“江苏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开通88路普惠制公交,常金同城化发展取得突破。扎实推进交通为民办实事,创新“家门—目的地”私家车式服务,开通微循环公交驶入小区,并推出全市首条健康巴士,市民从家门口即可乘车到达医院就诊。

客运服务创新模式持续升级。定制客运、商务客运、旅游专线、城市候机楼、城际拼车、“空巴通”旅客联程联运、“运游结合”、“交邮融合”等创新型的客运模式,打造更为个性化的出行服务;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新型业态蓬勃有序发展,为品质出行带来更多选择。

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现。江河海、公铁水联运稳步发展,先后开通常西欧、达飞号等铁路集装箱接续班列,海铁联运异军突起,集装箱海铁联运连续多年全省第一。金坛-上海、东港-上海实现了内河直达海港,常州-大阪实现了江港直达海外,东港集装箱物流中心项目投入试运营,畅通水路提供优惠稳定的进出货渠道,让“常州智造”成本更低、流动更畅、优势更强。

“四好农村路”品牌持续打响。新建和提升农村公路1418公里,改造农危桥452座,建设农路安保工程2403公里。扎实推进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建设,常州被评为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溧阳市、金坛区获评全国示范县。以溧阳“1号公路”为代表的一条条特色美丽乡村路,连接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

十年来,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发展亮点纷呈

智慧交通的成果更可感。“常州•行”APP、公交移动支付系统、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平台等全面建成。12328等交通服务热线日均服务市民咨询和出租车召车等5000人次,市民知晓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获评“交通运输部成绩突出的12328电话服务中心”。“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示范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在全国率先建成交通控制网的实体原型和应用示范基地。

绿色交通的成色更鲜明。持续开展船舶污水设施改造、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长江非法浮吊过驳整治、工地扬尘治理专项行动,蓝天碧水净土工程等工作,让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规范内河港口发展,取缔非法码头196家、纳规提升156家,沿江和内河沿线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和岸电设施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市区377家机动车维修企业VOCs专项整治。

平安交通的成效更彰显。牢固树立“零事故、零伤亡”的发展理念,交通运输事故起数和亡人事故逐年递减。全市138家“两客一危”企业均实现安全标准化二级达标,其中27家实现一级达标。全市3166辆“两客一危”车辆安装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667艘船舶安装电子身份识别及定位装置,“两客一危”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入网率保持100%。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全面下降,全市超限率压降至0.14%以内。

十年来,行业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综合执法改革,相关单位的职责进一步明晰。推进新北区、常州经济开发区相关职能赋权工作,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交通运输局挂牌成立。组建成立交通建设管理公司,集中力量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

不断提升法治化治理水平。先后出台《常州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常州市市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细则》,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向纵向推进,法制和信用双管齐下,行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行道路运输电子证照,在全省率先实现道路运输人、车、户电子证照全域全覆盖。加快不见面审批,普货车辆年审和出租汽车年审实现“自动办”,从业人员5类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精简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办理时限压缩率超过85%,即办件事项超过50%,不见面率100%。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展望未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发展定位和市委市政府“532”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以长三角交通中轴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推动基础设施立体互联、运输服务一体融合、治理体系现代高效,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5年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建成以常州主城区为中心,覆盖全市域及周边市县的0.5小时交通圈,着力提升综合交通体系覆盖广度、通达深度,增强要素集聚“向心力”、扩大协同发展“朋友圈”,畅通现代化常州的“主动脉”,为建设能级更高、支撑更强的现代化常州当好“开路先锋”。

【王志新】

感谢徐副局长。下面请媒体朋友就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

新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日报】

当前,全市“532”战略全面起势,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请问市发改委吴总工程师,全市在推进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了什么成效?

吴尽  常州市发改委总工程师

【吴尽】

常州以贯彻落实“532”发展战略为引领,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聚焦打造“一中心一高地一枢纽”(长江中下游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江苏物流业制造业融合高地、长三角中轴物流枢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和多式联运体系的集聚辐射作用,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助力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比“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降至11.6%。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正在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加快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步伐。

一是物流网络优化工程。围绕全市“532”发展战略实施,我们编制了《常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1核心3枢纽8中心”建设为主要抓手,形成“核心区+物流枢纽+物流中心+末端配送”的物流网络体系。目前,核心区的临港物流园、空港物流园、综合物流园已初具规模,东港集装箱等5个物流中心已基本建成。2021年,物流业增加值达471亿元,同比增长12.94%,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2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3.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市货运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货运量达16856.7万吨,同比增长4.4%。今年“138”体系内的物流项目计划投资40.6亿元,1-9月已完成投资34亿元,苏浙皖物流枢纽、京东亚洲一号、新运冷链等项目年度投资均超5亿元。

二是通道能级提升工程。为加快推动全市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建设,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建设的若干政策》,从今年起至202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及组织实施多式联运的平台企业给予奖励。1-9月,常州至上海芦潮港的海铁联运集装箱发送量达3.3万标箱,同比增长17.3%,常州海铁联运发运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东港集装箱物流中心项目投入试运营,开辟了常州至上海港的首条河海集装箱直达航线。奔牛机场先后开通了北京、泉州、天津和深圳方向的全货机航班,总投资16.58亿元的奔牛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将满足大幅增长的货运吞吐量需求。

三是枢纽品牌创建工程。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常州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城市,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这意味着我市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位于钟楼区京杭大运河西侧,312国道与常金路交会区域,基地总占地面积约1906亩,由凌家塘市场片区及周边的新运冷链片区和名仁冷链片区等部分组成。目前,已建成配套冷库34万立方米,在建的冷链项目容积17万立方米,规划建设配套冷库3万立方米。通过存量资源整合优化、增量设施补短板、设施互联成网,到2025年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年周转量将达到175万吨,交易量将超过1000万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在成功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后,我市将乘势而上,对标六种国家物流枢纽类型标准及已成功创建的样板,积极谋划物流枢纽布局载体,打造立足常州、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长三角中轴生产资料物流与供应链枢纽,力争将常州列入第二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

四是产业融合创新工程。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立足本地制造业大宗商品、工业品原材料、集装箱多式联运等生产物流需求,推进常州港、奔牛机场、奔牛货场建设,打造“江海河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加快常泰高铁和中央车站物流枢纽的规划研究,围绕“两湖”区域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提前布局以供应链物流、商贸物流、高铁物流等为主的“两湖”物流园区。针对以动力电池等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快集聚一批高铁快运、仓配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服务的优质资源,助力我市“新能源之都”建设。

五是智慧物流发展工程。推进京东智慧物流中心、顺丰智慧物流园等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和物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常州冷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冷库监管大数据主题分析系统”,建立“主体责任可溯源、食品流向可追溯”冷链物流追溯管理体系。今年,我们建立了智慧物流装备目录,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购买列入清单的装备给予补贴。

六是物流主体引育工程。我市通过出台市级示范物流企业评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补助等多项政策,健全和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市、区两级梯度培育机制,扶持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发展。今年,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规上物流企业依然保持韧劲,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9%;全市2家企业入选省级示范物流企业,10家在疫情期间承担重要物资保供的物流企业获省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

下一步,全市将建立市级物流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研究、资源统筹、政策供给,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形成市级统筹、市区联动、部门牵头、专项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将组建常州物流产业发展集团,负责实施全市物流发展规划及物流通道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到“十四五”末,把常州建设成为枢纽引领、网络畅通、产业协同、智慧高效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联动沪宁、辐射南北、中轴支点、融合一体”。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江苏广电总台】

两湖创新区作为城市新中心,必然会吸引大量人群前往就业和生活,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显得格外重要,请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孙总规划师,规划上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谋划和想法?

孙秀峰  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  

【孙秀峰】

建设“两湖”创新区,是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着眼城市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532”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的龙头牵引。目前两湖是城市的地理中心,将来会是交通中心乃至经济中心,我们认为“两湖”创新区的交通发展重点要回答好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如何充分挖掘“两湖”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以两湖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及城市中心?第二,如何做大做强常泰铁路的常州南站,依托南站集成各类交通资源,打造常州“第一门户”?第三,“两湖”创新区承载着常州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构建面向未来、吸引青年的交通系统?

      围绕这三个问题,我们也研究提出了三大战略。一是城市重构战略,以“两湖”创新区为起点、为圆心,集聚区域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多种交通要素,形成“米字交汇、多向辐射”的干线交通网,提升面向区域、市域两个层面的中心辐射能力。二是枢纽引领战略,以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为重点支撑,常州南站接入“1+4+4”多层次轨道交通,即1条区域高铁,4条城际以及4条城市轨道,强化枢纽能级跃升,同时打造南站+武进站的组合枢纽。三是面向未来战略,充分考虑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和青年友好需要,控制街区尺度,提升路网密度,打造品质、年轻的共享街区。契合滨湖特质,精心塑造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绿色品质出行系统,策划“运动与休闲”的水上交通系统。通过智能化的交通场景营造、便捷化的公交服务及人性化的设计体验,将“两湖”创新区塑造品质一流、活力出行的长三角新中心。

常州网记者现场提问

【常州网】

常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建设离不开水,城市建设史也是水利发展史,请问市水利局李副局长,近十年来,常州水利服务城乡建设作了哪些工作?

 李建新  常州市水利局副局长

【李建新】

水是常州最鲜明的地域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治水安邦、兴水利民”,常州水利系统强化使命担当、聚力系统治水,龙城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水质不断提升,为开启“强富美高”新常州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支撑。

一是建重大水利工程,护城乡安澜。“十三五”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242亿元。国家级项目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相继建成,运北片城市防洪大包围完成封闭。我市成为“十三五”江苏实施国家级水利工程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设区市,初步建成了引排有序的区域水网格局。依托较完善防洪除涝水资源调度体系,通过打好“工程牌”,运用“组合拳”,在近年梅雨期总体偏长、洪水重现期明显缩短、台风影响频次高的形势下,常州经受住了2015、2016年流域性洪水、超历史高水位、台风、干旱多重考验。

二是抓系统化治理,促河湖水生态改善。以国省考断面、黑臭水体、入湖入江河流等为重点,在全面推进河长制推动下,实施清晏行动,洮滆太湖泊群生态清淤、调水引流、应急防控等持续实施,主要河湖水质监测指标稳定提升,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工作目标。节水减排示范引领力度切实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首批通过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验收,全市域率先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群。省高质量考核指标万元GDP用水量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三是推综合施策,显河湖美丽新貌。遵循改善水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工作导向,实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五水共治,幸福河湖建设和小微水体治理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目前,全市创成幸福河湖228条,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9个省级水利风景区。2021年,武进企业河长实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在北京专场向国际社会发布。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双提双减”专项行动,涉水审批事项全面实现“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纳入《常州市打造高效规范便利的一流政务环境实施方案》,今年水土保持行政许可报批率从2021年的32%提升至90%以上,验收报备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13%,保障了南沿江城铁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水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王志新】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请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同时,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继续关心和支持,并通过大家的生动报道立体全面展现常州十年来的生动实践。

本场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