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最新发布 | 发布实录
正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新闻发布会(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布日期:2021-09-08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21年9月8日14:30

发布地点:市行政中心惠风厅

发布主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闻发布会(一)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布人员:刘志峰 武进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

                 戴旭光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蒋鹏举   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

                 戴亚东   市科技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沈新峰 市工信局副局长   

主持人:王志新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记者席

王志新   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王志新】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有关情况,我们将分五场通报有关情况,今天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关情况,我们有幸请到了武进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志峰先生、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戴旭光先生、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蒋鹏举先生、市科技局副局长戴亚东先生、市工信局副局长沈新峰先生,下面先请政府办戴副主任介绍有关情况。

戴旭光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

【戴旭光】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常州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民营经济基础发达,向来重商、崇商、亲商、稳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理念,以“跻身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行列”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今年5月,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一批20个市级重点清单项目公布,我办具体牵头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政策服务平台”)。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就“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服务平台”有关情况向各位作介绍:

一、预期目标

通过企业走访和工作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家反映政府部门的“涉企优惠政策落地难”,存在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申报难”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坚持政务公开透明,围绕政策发布的机制、载体和传播渠道等进行重点攻坚,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搭建“政策服务平台”,用以集中、统一、及时发布涉企政策,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规模等为各类市场主体精准推送符合企业类型的政策,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以更好的营商环境助推常州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情况

目前,“政策服务平台”的建设有三个方面进展。一是政策发布有平台。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建成了全市规范、统一的“政策服务平台”,截至8月底,已集中发布、分类展示涉及企业“税收”“人才”“金融”“科技”等政策1460条,同时整合“常州政企通”“我的常州APP”实现政策数据同步更新、同源发布,提高政策的覆盖面、受众度和知晓率。二是政策推送成体系。在“常州政企通”“我的常州APP”等政务新媒体开发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政策精准推送和订阅功能,已为2.45万企业用户、3.15万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将惠企政策“送上门”。三是政策服务受关注。平台集中统一发布政策文件,通过线上线下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形成了“网上能查看、手机能订阅、电话能咨询、现场能申报”的工作格局,受到企业普遍欢迎。目前平台总访问量达176.23万次,8月份访问量达37.19万次。

通过近阶段的运用推广和企业反馈情况看,“政策服务平台”深度挖掘了政策“红利”,发挥了政务公开综合效应,企业反映的涉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申报难”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三、特色亮点

“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公开方面的重点攻坚项目和创新亮点,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坚持一流标准。我们认真对照了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国际标准”,对照了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国省标尺”,对照了上海、深圳等开展政策服务的先进做法,在对标对表看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一些创新做法。例如,门户网站更新涉企政策,实现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同步更新、同源发布;例如,根据企业行业和规模,向企业法人及高管精准推送本企业可享受的政策,实现了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让各类市场主体享受政策获得感。

二是坚持公开透明。我们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以政务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为全市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例如,涉企政策发布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公开涉企政策兑现的申报条件、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可享受资金等要素;例如,各类涉企政策通过“政策服务平台”统一发布,各类涉企政策兑现结果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坚持用户思维。我们的政策服务始终以企业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企业在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政策难题,增强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提高政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政策服务方面,推动惠企政策一站查询、资金申报一窗办理,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例如,设置政策咨询功能,开通线上答疑渠道,收集企业在政策运用中的问题并限时解决反馈。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继续做优做强“政策服务平台”。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工作推进,对照“我为群众办实事”任务清单,全力以赴完成既定目标;二是聚焦重点攻坚,持续优化涉企政策库、企业信息库,不断提高涉企政策推送精准度;三是注重品牌建设,打造“政策一点通”,提高“政策服务平台”知晓率和覆盖率。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永不停步的“马拉松”,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真诚希望各位媒体朋友对我们的“政策服务平台”多提宝贵意见,多多宣传常州的营商环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推动常州营商环境不断迈上新台阶。谢谢大家!

【王志新】

谢谢戴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科教城管委会蒋副主任介绍情况。

蒋鹏举   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

【蒋鹏举】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大家好: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充分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辐射引领作用,全面服务我市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科教城紧扣企业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专利快速审查服务,加快企业技术成果专利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预期目标

全面服务我市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为创新企业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专利快速审查服务,全年服务企业专利申请1200件,受理专利申请预审量700件,实现全年快速授权专利450件,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时间由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左右。

二、推进情况

今年,知保中心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抓牢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发展,坚持两手抓,做到两促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我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保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助企小分队通过微信办公群、专题培训、研讨会、走访调研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快速审查服务宣传活动,并召开了部分企业专利申请工作座谈会,通过对各企业进行摸底,掌握了企业的创新情况,及时帮助企业挖掘技术创新点、分析专利保护方法,并积极推动落实解决企业提出的专利检索、审查等方面的问题。截至目前,今年知保中心共服务企业专利申请1152件,受理专利申请预审量1071件,快速授权专利523件,其中发明专利426件,发明专利的平均授权时间从2年缩短为72.8天,有效地帮助企业快速获得专利授权,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三、特色亮点

知保中心依托“快速审查”服务平台,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给予帮扶和支持,辅导百余家企业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中的知识产权难点,助力3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布局。常州某公司作为我市的上市后备企业,正积极筹备企业上市事宜,但对标行业上市企业,在核心专利布局上仍有差距,知保中心投入专项审查资源,深入企业研发一线加快审查服务“下沉”,提前掌握企业技术领域专业知识,协助企业专利申请布局工作,今年已完成专利预审案件二十余件,实现快速授权13件,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瓶颈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接下来,知保中心将继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排忧解难,增强为群众办实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知识产权保障服务能力,集中联系服务1000家企业,推进知识产权服务窗口前置、知识产权保护要素前移、知识产权资源平台下沉,面向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知识产权服务,协助重点企业开展专利挖掘与战略布局,协助企业防范上市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重大风险。

【王志新】

谢谢蒋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科技局戴副局长介绍情况。

戴亚东   市科技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戴亚东】

各位新闻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就“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实事项目推进情况作一介绍。

年初,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提出了要以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全面创新,确立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新定位,市科技局以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抓手,锚定“创新中轴和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新目标,通过办好“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实事项目来解创新主体发展难题,形成了服务创新主体的“四项服务清单”,胡广杰副省长批示要求我市提升完善做法,并在全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我们重点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落实更便捷、激励效应更凸显。通过创新政策速兑平台,所有政策兑现信息“一口进、一口出、全流程”,方便企业与个人“兑现一网办、政策一键查”,充分体现了“便捷、高效、公开”。根据“创新政策20条”制订了31项实施细则,其中有11项采用“非申即享”免申报兑现方式。“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已兑现两批共688人次。据测算,针对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奖励今年预计可直兑3亿多元。惠企政策“含金量”正加快转化为企业成长“强心剂”,上半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5.2万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引进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管理者等高端人才6名,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51名;创业人才项目201个、众创人才项目400个。

二是企业培育再突破、研发创新攀新高。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指引,针对高企认定八类33个问题清单,开展申报政策解读、在线空中小课堂、高企门诊及申报材料辅导会等30余场,市高企培育库入库拟申报企业超800家、三批推荐申报高企预计突破2000家,申报省独角兽企业3家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5家,总量同比增长约150%。今年以来,通过推动《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和31项实施细则落细、落实,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全市企业研发投入预计达228.8亿元;4774家企业享受科技减免税预计达76.4亿元。格力博、新誉集团等8家龙头骨干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新增数列全省第一;累计建设29家,列全省第二。中简科技、东方日升、天目湖储能院等3家企业获批省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项目量质新提升,创新共享得实惠。结合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以来,验收市级科技项目80多项,组织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90项,推动列出“卡脖子”技术清单69项,实施投资超5000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30个,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超400个;成功举办“2021常州国际创客周”、“中以创新合作与产业投资大会”等一批高质量国际科技合作活动,推进重点攻关项目开展国际“揭榜挂帅”,集中签约了近30项科技与资本、创客与载体项目,合作金额达3.4亿元。

同时,组织申报国家、省项目629项,数量和质量较上年均有明显提升,例如省双创计划项目,入选科技类团队2个,企业创新类人才22人,列全省第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新增46家科研机构通过省大仪网平台共享先进仪器设备,新增数列全省第二;组织1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云平台,预计申领省科技创新券1220万元。减负提速顺利推进,例如外专许可新增金坛受理点,全市累计5个,受理办结时限压缩至法定办理时限的30%(6个工作日),并做到零差错、零延误。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四个方面继续推进“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实事项目,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让创新能力提升跑出加速度,激发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

一是企业培育再提质。按照“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企业跃升路径,加强分类指导,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实施高企倍增计划,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围绕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提升领军型创新企业发展质量,推进重点科技企业股改上市。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

二是平台能级再攀高。加快推进龙城实验室建设,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扩容,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创新,推动绩效体系与激励机制改革。支持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发管理人才,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研发机制,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瓶颈。全面推进企业研究院、企业重点实验室、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三是载体服务再升级。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打造一批科创综合体。支持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人才公寓、创客空间等载体建设,改善硬条件,提升软服务。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推进科创载体提档升级,把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育数量作为创新创业载体绩效评价的重要因素,以评促建提升创新服务层次,以升促建提高创业孵化能力。

四是创新生态再优化。优化创新生态圈,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依托龙城金谷平台,衔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充分发挥金融助推作用,加速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营造宽松公平、活力充沛的创新环境,打造全国知名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推进招才引智活动,广聚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让更多双创人才选择常州、扎根常州。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长期以来对常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谢谢!

【王志新】

谢谢戴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工信局沈副局长介绍情况。

沈新峰 市工信局副局长

【沈新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信局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一着不让推进产业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聚力主攻智能制造,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进展顺利。首先,给大家汇报几组数字:

一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上半年,全市实现制造业增加值1792.5亿元,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6%,同比提高21.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2.0%提高到43.8%,位列全省首位。

二是制造业集群发展态势不断提速。上半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72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9.0%。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动力电池产能位居全国前三,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占全省70%。

三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上半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4%,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1.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7.8%。新增制造业上市公司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日益显现。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3家、示范智能车间131个、市级智能车间13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1家,全市上云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省星级上云企业749家,其中五星上云企业数量38家、居全省第二。

今年以来,围绕“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这一主题,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针对23个重点领域,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和“七个一”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推动资源集聚,着力从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产品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全力打造“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链梯队。

二是出台《常州市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梳理24个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建立智能制造服务商库,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

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建设,组建了常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协会,发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钟楼工业大数据基地、常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平台载体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天宁工业互联网云制造先导中心、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工业互联网人才谷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四是深入推进“企业上云”,以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为重点,推动区域内企业基础设施上云、业务系统上云、设备上云,加快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支持中天钢铁、亚东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孪生工厂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实施低成本、模块化的“哑”设备改造和轻量化系统部署,拓展供需对接、集成供应链、工业电商、众包众筹等创新应用。

五是成功举办2021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邀请了上百位院士、行业、企业专家分享前沿观点和经验,搭建了3D+VR虚拟展厅和2000平方米线下展厅,发布了总额300亿元的签约项目,中央及各省主流媒体刊发重点报道200余篇,形成较高的社会关注和行业影响。

六是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开通5G基站7722个。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共接入企业604家,标识注册量超6亿,解析量9000万次,综合指标居全省前列。

七是启动数字化转型辅导工作,开展数字化发展现状调研,摸清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数字化应用情况,明确企业数字化改造的路径和目标任务。

制造业是我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也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我们认为,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将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到2023年,创建2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2万家企业上云用云提质降本增效;建成一批示范效应好的数字化工厂;基本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8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地实施;突破一批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领域关键技术,工业芯片、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等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引进培育200家左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打造2家左右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左右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快数字化转型工作,出台《常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及基础软件,推动自主可控工业级芯片应用,发展智能网联装备产业,加快建设技术水平高、集成能力强、行业应用广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加快“上云上平台”,分行业制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推动企业应用低成本、轻量化、易运维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企业“上云上平台”门槛和成本,打造深度融合行业知识经验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三是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加快集成应用创新,加快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四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实施内外网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推动面向重点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集采集销等新模式。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王志新】

谢谢沈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武进区刘副区长介绍情况。

刘志峰 武进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区长

【刘志峰】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进区紧紧围绕全市“五个聚焦”办实事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创新发展、争创更多“第一、唯一”、争当全省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等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完善政策体系,提供高效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攻坚突破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和提升创新平台能级等方面破除堵点、厚植优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1-8月,全区新增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90家,新增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超69.1件,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全国第一、全省唯一的江苏(武进)技能人才产业园正式开园,全市首个国际人才社区投入使用。成功举办“科技燎原·校企同行”校政企合作创新发展大会,开展产学研活动33场,与河海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全区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增IPO申报企业3家,上市企业累计达31家,56家企业列入市“双百行动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名单,110家优质企业被确定为苗圃企业,率先编制“中证武进发展指数”。龙城金谷南区已集聚投资类机构430家,认缴注册资本183亿元。武进区政府与交行常州分行、江苏银行常州分行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260亿元。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接入企业1.42万户,解决企业融资需求159亿元。积极探索“政银担”合作模式,创新推出“振兴保”产品,投放贷款3亿元,发放“苏科贷”10笔,投放贷款3150万元。

三是攻坚突破重大项目。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制定出台重点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审批实施方案,切实提升重点项目服务效能。强化重大项目招引力度,新增超100亿元项目1个、超50亿元项目3个、超30亿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服务业项目1个。1-8月,新增市重点项目18个,累计在库项目64个;新增区重点项目86个,累计在库项目217个。汇川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柳工东部研发制造基地二期、常州钢研极光增材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个,位列全市第二。

四是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实施“双招双引奔跑计划”, 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展产业对接活动。1-8月,完成实际到账外资6.43亿美元,位列全市第一。在上海成功举办2021“武进英才计划”长三角邀请赛,10余个省外优质项目进入实质性对接。升级“武进英才计划”政策,打响“非武不栖、进无止境”人才周品牌,双创项目入选数量位列全市第一。

五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中以常州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纳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中以合作持续深化,新增通过“共建计划”签约落户的以色列科技企业3家,引进20个科技型项目,2家以色列企业入驻江苏创新中心,中以国际创新村一期项目顺利实施。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在创新发展、营商环境、民生实事等方面加大力度,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鲜明主题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重点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责任担当。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践行为民服务理念,强化务实担当作风,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信誉最好的武进营商环境特色品牌。二是强化项目推进。紧扣“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主题,强化“周巡查、旬会商、月调度、季观摩”的项目推进机制,高标准推动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江理工新校区、南医大常州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强化督查问效。建立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实行群众“点单”,党员干部“接单”,各单位完成“订单”,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重点民生项目实行全覆盖督查,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为民实事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谢谢大家!

【王志新】

谢谢刘副区长的介绍,下面请媒体朋友提问。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新社】

对企业而言,政策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市企业普遍关注涉企政策,请问市政府办公室戴旭光副主任,我们的中小微企业怎样才能通过“政策服务平台”了解最新的涉企类政策?

【戴旭光】

谢谢您的提问。下面我简要回答您的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政策信息,打破政策信息壁垒推动政策落地落实,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企业家朋友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了解我市最新的涉企类政策。一是浏览政府门户网站。“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服务平台”已经在“常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线运行,企业家朋友可以通过浏览政府门户网站,关联关注“政策服务平台”。二是关注“常州政企通”公众微信号。微信号可以关联到“政策服务平台”,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查看、订阅最新政策。三是使用“我的常州APP”。“惠企政策一点通”功能模块已经在“我的常州APP”开通试运行,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在手机端进行操作浏览订阅最新的涉企政策。

我们将通过以上三个途径,为企业家朋友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政策服务。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江苏工人报记者现场提问

【江苏工人报】

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难点,常州计划如何有效解决?

【沈新峰】

谢谢您的提问。根据我们在企业的广泛调研,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数字化改造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二是中小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基础薄弱,升级改造难度大、成本高;三是企业的上云意愿不足,对信息安全存在顾虑;四是通用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有限,应用场景不清晰;五是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网融合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不普及;六是工业互联网所需的创新人才比较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考虑需要政府、企业、服务商、研究机构等单位通力合作:一是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生态合作伙伴资源,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发和提供低成本、轻量化、易运维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着重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二是采取“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支持方式,着重解决资金上的问题。三是发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加大共性技术队伍的培养,着重解决可行性的问题。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江苏广电总台】

目前知保中心的快速审查通道是面向所有的产业领域吗?

【蒋鹏举】

知保中心快速审查通道面向常州市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即智能高端装备、轨道交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今年知保中心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后,拓展了快速审查的服务领域,在原有的机器人及智能硬件基础上,新增新能源产业。目前我们正在加紧推进新能源领域正式开通的前期准备工作进度,力争早日为我市相关创新主体提供服务。

中吴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吴网】

今年市科技局是如何服务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争取和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哪些具体举措?

【戴亚东】

1.加强对上衔接,积极争取创新资源。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沟通衔接,充分利用好省产研院56家专业研究所的创新资源。推进我市龙头骨干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今年以来,建设了洛凯机电、新誉集团、格力博等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新增数量列全省第一名,累计数量列全省第二名。

2.推动国际国内,产学研合作双轮驱动。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深化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推进市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建设:在全省首创建立以一家在常高校为秘书长单位,联合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一批科技创新型园区、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业机构、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为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市科技局在做好今年认定26家重大平台建设辅导工作的同时,与科教城共同筹备“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已与南航单忠德院士团队达成共建框架协议;目前正在推进我市国创新能源,江南烯元石墨烯两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工作。

集聚以色列等国际创新资源,深入实施“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探索中以国际合作“揭榜挂帅”,引进以色列元素科技型项目18个,6个项目入选“龙城英才计划”,推动华森医疗、唯德康医疗通过中以园CICP-Trendlines联合实验室开展委托研发合作。

3.精准对接需求,推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今年以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重大产学研活动26场,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超400个。常州市党政企代表团赴湖南大学进行产学研对接交流,我市10家企业分别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高校进行项目合作签约,涉及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市区联动,组织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23家企业赴西南交大、西安交大、川大、电子科大、西北工大等知名高校重点实验室寻求技术合作,新誉集团、太平洋电力、宝罗电机、兰陵化工等企业均找到了合作项目,尤其是西南交大电气学院专家团队已经两次来常与宝罗电机对接洽谈,解决企业产品出口欧洲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武进融媒体中心记者现场提问

【武进融媒体中心】

请问刘副区长,刚刚您提到武进区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中有一项是提供企业金融服务,请问在纾解企业融资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实际成效呢?

【刘志峰】

今年以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武进区围绕“引入金融活水,助力一区一城”主题,深化政银企合作交流,放大龙城金谷辐射效应,狠抓企业股改上市,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竭力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今年以来,全区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36亿元,位列全市第二;为中小企业转贷资金30笔,累计金额3亿元。积极探索“政银担”合作模式,创新推出“振兴保”,投放贷款3亿元,发放“苏科贷”10笔,投放贷款3150万元。率先在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武进金融超市”,有效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是打造“龙城金谷”资本高地。今年以来,龙城金谷南区新引进各类投资机构113家,认缴注册资本40亿元,集聚各类机构420家,认缴注册资本近180亿元,桐树基因、嘉轩智能等企业股权融资规模超1亿元。

三是扩容资本市场“武进板块”。今年以来,我区新增易电行、苏文电能、晶雪节能3家上市企业,3家企业待过会,7家企业在省证监局辅导、待报会。全区上市企业累计达31家,募集资金447.5亿元,市值近7000亿元。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聚焦新发展理念办实事,加大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发挥资本辐射带动,强化高企培育、股改、上市裂变发展链条,全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王志新】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