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问政录
发布日期: 2023-01-08   字号:〖
  推动“两湖”创新区乡村片区全域更新
  问题的提出:
  周国平等16名代表提出,“两湖”创新区乡村片区涉及金坛区金城镇、指前镇、儒林镇、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尧塘街道6个板块44个行政村,以水稻、河蟹、花木为主导产业。其中,指前镇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江苏省“味稻小镇”,尧塘街道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柚山村、谢桥村、东浦村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五年成势、十年成形、十五年成城”的目标,“两湖”创新区乡村片区应发挥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
  建议:
  围绕“两湖”创新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建议从两方面着手:
  1.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池塘全覆盖。出台政策支持“两湖”创新区内村集体流转土地,按照城乡融合、园田景观化、生态化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发包经营,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至1万元/亩,对沿湖水产养殖池塘全面进行生态化、标准化改造,打造高标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 打造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样板区。市级层面出台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村集体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及其他村办实体经济组织,以专业化管理促经济效益提升。同时,可建立经济奖励机制,鼓励部分有经营能力的村干部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量与村干部报酬待遇增长挂钩,调动村居干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大力提升常州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问题的提出:
  陈凯代表提出,近年来,常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仍存在体系更新不及时、立体化多层次体系不健全、企业主体地位和作用不突出等问题。
  建议:
  1. 完善全市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主动对接长三角及相关国家重点科创带规划,不断更新优化重大创新平台,建立高效的市、县区协同工作机制;
  2. 构建层次分明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国际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常州市特色优势的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3. 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多方参与、独立运作”原则,由产业技术联盟牵头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具有“领跑”技术的企事业单位单独或联合其他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建立数个常州市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各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专业平台;
  4. 积极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以及符合科研特点的项目竞争和奖励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普质效。
  规范水上体育活动 促进水上体育赛事发展
  问题的提出:
  刘建刚代表提出,更好地发展、规范水上体育运动,促进水上体育赛事发展,能有效深化文体旅融合,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助力常州市建设长三角文旅中轴,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点亮“湖城一体”美丽画卷,形成更具魅力和城市特色的文旅品牌。
  建议:
  1. 水上体育运动开展办理程序较复杂,建议明确管理职能部门及审批权限;
  2. 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对开展水上体育运动的活动单位进行审核,对水上体育运动人员资质进行审核,并对水上体育运动船艇进行管理等;
  3. 加大政策支持,打造水上休闲运动系列赛事。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类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金渠道,投身水上体育运动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办赛一站式”综合服务机制,通过赛事规划引导、赛事营销宣传等方式,为赛事提供全方位支持。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屏障
  问题的提出:
  苏英委员提出,强化数据治理、保障数据安全是筑牢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安全屏障的客观需要。在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实践中,常州存在数据管理缺乏规划设计、数据分类分级规则滞后、数据安全权责不清等阻碍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问题。
  建议:
  1. 推进全社会各领域数据安全知识普及工作;
  2. 加强针对经济领域数据安全保护的指导,减少数据无序收集和违规滥用,指导企业数据依法合规流动,帮助企业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和重要数据认定;
  3. 研究出台针对公共数据管理的法规制度,落实各环节数据保护和监管责任;
  4. 促进区块链、国产密码等新技术在公共数据领域的创新应用;
  5. 引导网络安全企业冲刺数据安全新赛道。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问题的提出:
  民建常州市委提出,“十四五”期间,常州市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明显提速,但仍面临城乡产业互动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资源要素向乡镇流动动力不足等挑战。
  建议:
  1. 系统谋划,建立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用好工业化、信息化资源,推动在农业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营销、行业监管等领域的数字赋能;
  2. 建管结合,探索农村基础设施长效化建设、运维机制;
  3. 创新思路,着力推进人才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城市人才资源长效流动补充基层人才短缺,同时进一步优化乡镇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4. 加大力度,推动乡镇特色资源价值实现,构建城乡土地要素交易机制、生态容量交易机制,拓宽乡镇基层收入渠道;
  5. 高位统筹,加强协调协同推进力度,分类选择部分适宜地区开展多领域试点,加强督促推进、经验推广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试点工作的带动效应。
  进一步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
  问题的提出:
  毛国勇委员提出,“常州市人才地图”显示,在常高校毕业生已是常州市人才引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州市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但受惠群体有待进一步扩大、人才供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宣传推介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
  1. 政策扶持应关注学生全程,鼓励在校生走出校园、认识常州,景区和公共交通等可以对在常高校大学生优惠,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和支持,帮助学生毕业扎根常州;
  2. 人才培养应符合地方需求,鼓励在常高校培养常州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基地、引企入校等手段,加强校企合作;
  3. 政策宣传应把握时代特征,加强人社部门与在常高校、企业的合作,拓展在常就业平台,通过各种信息平台宣传留常政策,实时为在常高校大学生推送常州企业用人需求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