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首页 | 最新发布 | 发布实录
正文  
2022年常州市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22-02-26   浏览次数:   字体:〖默认 超大

发布时间:2022年2月26日下午2:00

发布地点:常州市行政中心浩然厅

发布主题:2022年常州市民生工作

发布人员:盛 蕾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李 林 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陈志良 常州市副市长

     桓 恒 常州市副市长

     狄志强 常州市副市长

     于贵平 常州市副市长

     徐华勤 常州市副市长

     蒋鹏举 常州市副市长

     周承涛 常州市政府秘书长

主  持 人:杭 勇 常州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部长、市委秘书长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

新闻发布会记者席

 

杭 勇 常州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部长、市委秘书长

【杭 勇】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为了让民生实事更加顺应民意,自2019年起常州实施“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今天上午,在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经过全体代表的投票,选定了2022年度常州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现在,市政府召开“聚焦六个常有,擦亮幸福底色——2022年常州市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介绍今年常州市民生工作的安排。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发布会的领导,他们是:

市委副书记、市长盛 蕾同志;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 林同志;

副市长陈志良同志;

副市长桓 恒同志;

副市长狄志强同志;

副市长于贵平同志;

副市长徐华勤同志;

副市长蒋鹏举同志;

市政府秘书长周承涛同志

今天应邀出席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网、澎湃新闻、腾讯、新华日报、江苏广电、现代快报、扬子晚报、江苏商报、江苏工人报等。对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请盛蕾市长作新闻发布,大家欢迎!

盛 蕾 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盛 蕾】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上午,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票决确定了10项民生实事项目。我们第一时间召开民生工作新闻发布会,就是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评价、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政府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百姓千家万户的事。常州历来重视民生工作,刚刚结束的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努力把经济发展总量和财政收入增量变为群众的生活质量,着力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

下面,我重点介绍“六个常有”民生名片:

打造“常有善育”名片,让每个新生命都得到最温柔的呵护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起步阶段,关系每个孩子的一生和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将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多渠道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2个市级孕产妇救治指导中心,建立救治经费保障机制,高效救治危重孕妇和新生儿。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救助,优化产前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一体化服务模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坚持“三优先”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即优先支持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服务、优先支持品牌连锁机构开展社区托育服务、优先支持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引进专业机构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年内幼儿园开设托班数达100个、提供托位2000个,新增普惠托育机构10家、净增普惠托位400个,创建省级普惠托育机构10家、省级示范性托育机构3家。同时,加强服务质量监测监管,多措并举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开展“健康家庭—科学育儿进社区”活动100场、发放托育服务体验券1万张,推动托育机构提高托位利用率。三是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指导各板块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新增幼儿园学位4860个,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20所,确保学前教育资源覆盖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在90%以上。四是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建成儿童友好社区10个,建设标准化母婴室50个,动态实现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全覆盖。

打造“常有优学”名片,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承载着民族振兴的梦想,寄托着万千家庭的希望。我们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今年将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重点项目56个,竣工22个,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38万个,其中小学8100个、初中9000个、高中1800个。同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让更多新建学校变“明星学校”、普通学校变“热门学校”。二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落实“双减”政策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统筹起来,大力实施“常有优师”行动计划,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效,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全年新增省级名师20名,市级“五级梯队”教师600名,市优秀班主任170名,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40个。组织优秀教师2000人次开展“常老师”周六公益在线答疑活动,开发精品网络课程1000节。三是进一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开展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加快体育运动“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开展2轮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和1轮心理健康普测,全面培养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

打造“常有健康”名片,让每个普通人都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百姓的最大财富。我们将坚持以“生命至上、健康优先”为准则,建设高水平“健康常州”,推动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全省前列。一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建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含医疗急救中心)、常州市妇幼保健中心公共卫生大楼,新建提升一批发热门诊项目。进一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应对能力。二是提升分级诊疗水平。加快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公立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七院二期、市二院迁建等项目,新建改扩建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级特色科室,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稳步提高市内病人区域内就诊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率。三是提升医卫服务水平。出台“龙城强医”新政,强化与重点医学高校合作共建,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群和学科创新团队,今年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45个以上。四是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医疗与养老、医疗与体育、医疗与旅游、食品与健康等融合发展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目标人群约1.8万人。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7个、健身步道30公里,新建、更新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点290个。为5万名青少年学生免费开展脊柱健康筛查,指导运动防治慢性疾病训练2万人次以上。

打造“常有颐养”名片,让每个老年人都拥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今年,我们将推动养老服务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三项融合”机制,全力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重点提高四个“度”。一是提高“身边养老”的贴心度。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等制度,为12万名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洁等居家上门服务,为25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覆盖全市,全年服务5000人次。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30个,组织老年人家庭成员护理技能免费培训,提高居家照护的专业水平。二是提高“周边养老”的便捷度。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启动建设新北、天宁、钟楼3个区级为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建改建10家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6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增老年助餐点60个,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床边养老”的可靠度。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让老年人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优化机构养老床位结构,护理型床位比例提高到72%以上。推动30家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达标,确保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提高“老有所学”的满意度。新增3个街道(镇)老年学校、20个社区(村)老年人学习点(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培训100名智慧助老教师、1000名智慧助老志愿者,全年为30万人次老年人提供线上和线下课程服务,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打造“常有安居”名片,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实现安居宜居梦

安居才能乐业。我们将更加有效地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困难群众等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有力地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让城乡大地成为百姓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百姓安居。按需建设保障房,今年将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做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5个、543万平方米,同步推进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充电等便民设施建设,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0台以上,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安置房全部交付使用。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支持鼓励农民依法有序开展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年内完成6000套以上。深化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革,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二是交通畅行。开工建设轨道交通5号线,加快建设智慧交通体系,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3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达128家,“智慧停车”平台新接入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开通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10条,让群众出行更便捷、停车更省心。三是生态创优。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响生态绿城品牌。今年将继续推进生态源保护、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建设28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新建77条精品街道、21条绿化精品道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力争规划发展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52座。疏浚农村河道200万立方米以上,完成问题小微水体整治750个,建设示范幸福河湖30条。

打造“常有众扶”名片,让每个困难群众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我们将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是强化兜底保障。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政策,常态化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退捕渔民等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按照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调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体系,救助对象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10%以内。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对高龄、失能、独居(留守)老年人、困境和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开展巡访探访和针对性帮扶,新改扩建8个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建设“梦想小屋”400间,新增标准化“德康驿站”7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全市。加强职工关爱服务,新建、提升户外劳动者驿站200家,为全市12万名户外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为15万名企业职工提供工会大病互助保障,为5万名一线职工赠送健康体检。三是培育公益组织。发展4A级以上社会组织40家,开展助老、助残、困境儿童帮扶等公益项目150个、公益讲座100场、公益服务1000场次,直接受益群众5万人次。擦亮慈善之城、爱心之都名片,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营造“崇德向善、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围。

除了打造这6张民生名片外,我们还将实施就业创业富民工程、文旅惠民工程、公共安全提升工程、便民服务提升工程等实事项目。同时,我们也感到,对照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对照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下个月,市委市政府将专门召开民生建设大会,全面部署2022-2025年全市民生建设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做大增量”与“提升质量”并重,“兜牢底线”与“抬高标线”并举,“强投入”与“创特色”并进,持续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们始终相信,有上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各级各部门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有全市人民的广泛支持参与,常州的民生工作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希望我们广大媒体朋友能架起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凝聚向心力,让更多老百姓了解民生工作、支持民生工作、参与民生工作。

我主要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杭 勇】

刚才盛市长详细介绍了“六个常有”的工作内容,下面请媒体朋友们就关心的问题提问。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

请问李林副市长,刚刚人代会上票决选出了10个民生实事项目,请问今年的项目编排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亮点和期待?

李 林 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李 林】

谢谢您的提问。民生实事项目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从去年10月份开始,市政府就启动了候选项目编排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会商,最终选排出12个候选项目,递交市人代会进行票决。在选排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项目的有序衔接。 改善民生并非一时一日之功,首先要保障项目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比如,我们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项目,通过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又如,通过持续不断地采集、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等方式,稳步提高群众创业就业的机会和稳定增收的能力,真正实现民生实事的常态长效。

二是突出群众的关心期盼。我们在项目编排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群众诉求出现在哪里,民生项目就延伸到哪里。比如,围绕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城镇燃气安全、公交线路优化等意见建议,我们推动管道气用户无熄火保护装置灶具更换、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开通等项目实施,实现民生项目编排与群众诉求的精准匹配,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三是突出品质的不断提升。坚持将补短板、强弱项与固根本、扬优势相结合,在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六张民生名片。比如,围绕补齐普惠托育供给短板,我们将新增一批普惠托育机构,并推动幼儿园开设托班,努力让幼有所托、幼有所育;围绕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先发优势,我们将继续为一批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新增一批街道(镇)老年学校和社区(村)老年人学习点,努力让老年人老有优养、老有所乐。

四是突出环境的持续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群众置身其中的感受度和幸福感,是我们在项目编排过程中的重点考虑方向。比如,我们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加快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升群众人居环境获得感;又如,我们继续实施农村文化“三送”工程,推出特惠游、免费游活动,新改建体育公园和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点,满足更多群众丰富的文体活动需求。

可以说,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系统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与群众需求对接的精准度也更高。

最后要强调的是,民生实事项目是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对于人大代表票决选出的10个项目,市政府一定会全力抓好落实,严格督导检查,确保所有项目当年完成、取得实效,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落选的2个项目,我们将进一步征求意见、优化方案,适时加以推进。

 

新华日报记者提问

【新华日报】

请问陈志良副市长,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舌尖”上看似寻常的小事,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大事。请您介绍一下常州在食品安全工作上今年将采取哪些举措。

陈志良 常州市副市长

【陈志良】

感谢您的提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坚持将人民放心、人民满意作为工作追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为市民百姓“守好货摊子、管好饭盒子、看好菜盘子”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好三张特色名片。

第一张名片,持续擦亮全省唯一的国字号“食安常州”城市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常州在全省率先创成了全域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被农业农村部誉为“江苏样板、常州模式”。我们要继续擦亮这一国字号名片,通过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切实把好源头治理关。

第二张名片,持续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的“食全常州”监管名片。在强化农产品源头监管基础上,切实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把好生产流通关。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施“黑名单”“灰名单”制度。深入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工程,建设“阳光作坊”。开展在常连锁餐饮和小餐饮隐患排查,推进连锁门店实施“阳光餐饮”。积极探索学校食堂人工智能监管试点。二是把好风险监测关。发挥“安心菜场”民生服务品牌效应,深化农产品快检结果大数据综合运用,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时曝光典型案例。三是把好社会共治关。春节前,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动在饿了么、美团等平台开设“阳光餐饮”专区,将后厨卫生、加工流程、包装配送等情况通过监控视频实时直播,在武进吾悦广场打造了全省首条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并推行配送封签管理办法。下一步,我们将更大力度提高平台的参与度和街区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开展“餐饮安全你我同查”、眼见为“食”抽检等互动活动,把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转化为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监督力”。

第三张名片,持续推广留得住乡愁、激得起向往的“食美常州”舌尖名片。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长三角近悦远来的城市会客厅和旅游首选地,食美常州就是城市会客厅中的“宴会厅”。我们要在促消费、树品牌、聚文化方面持续发力,让“样板厨房”成为餐饮行业的标杆,让新菜品、新业态、新场景成为网红打卡地,让常州菜成为留得住乡愁、激得起向往的常州印象。在这里,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常来常州,常来走走,品一品“舌尖上的常州”,感受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魅力。

谢谢大家!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

请问桓恒副市长,当前宏观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交织,微观主体受成本上扬、结构性短缺等因素叠加影响,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前所未遇的挑战,“六稳”“六保”仍是各项工作的重点,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来稳定和扩大就业,以稳中向优的就业态势保障民生,服务发展?

桓 恒 常州市副市长

【桓 恒】

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稳定就业是实现百姓共同富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市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进入新阶段,就业呈现出新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我市传统制造产业受疫情因素和经济下滑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各地各类用工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这是这位记者提问的关切。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深和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存在较大缺口。今年人才需求调查信息显示,我市对硕博高层次人才需求同比增长45.6%,对本科学历人才需求同比增长16.3%。

据统计,我市“十三五”期间新增参保人数比“十二五”增长46.7%。在引进人才方面,“十二五”期间引进人才32.4万人,“十三五”是39.9万人,“十四五”第一年就引进人才10.6万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引进人才50万以上,这样三个五年计划引进人才累计就达120万之多。引进一人,留住一家,带动一群,届时常州将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人才之城,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将拥有一支高素质人力资源大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市提出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引进各类人才11万人左右,为此,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稳存量。坚决稳住已有就业岗位,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稳定基本就业岗位。重点帮助中小微企业并带动其他行业就业,推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落地见效,全年预计为企业减负12亿元以上。

二是保重点。今年在常高校、技职校毕业生约4.2万人,加上新增登记失业人员、新进城务工人员等共需10万新增岗位。我们将通过岗位推荐、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东西部劳务协作等措施,更大力度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三是扩增量。借助我市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开门红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如比亚迪新北厂区建成后大量释放产能,2月份就需要职工1.1万名)。今年市区两级计划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80场以上,开发、采集就业岗位35万个以上。

四是强技能。继续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完成政府补贴性培训2万人次,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等,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是促创业。贯彻落实新一轮“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健全创业教育、培训、服务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创业成功率,全市新增大学生创业市场主体1.5万家。大力实施“龙城创业筑梦工程”,全面释放创新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提问

【江苏广电总台】

请问狄志强副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州提出要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5个、543万平方米,改造项目数达过去五年总量一半以上,请问常州高位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将会推出哪些具体举措,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和体验度?

狄志强 常州市副市长

【狄志强】

谢谢您的提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帮助一大批老旧小区居民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解决了不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去年情况看,全市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1个、改造面积430万平方米,惠及住户5.3万户,计划内改造面积和户数均列全省第二,我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模式入选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充分汇集各方资源,赋能改造规划清单,结合城市更新、片区改造工作,重点推进271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总建筑面积1627万平方米,覆盖居民19.48万户。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在聚力解决拆违治乱、管线整治、交通序化等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延伸完善“一老一小”、物居联动等生活圈配套服务,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既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又推动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确保把民生工程做成群众满意工程。正如您问题中所提到的,今年全市将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5个、改造面积543万平方米,同步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年内完工120部,不论是改造数量、面积,还是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数,都较往年有了进一步提升。下一步,重点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探索“党建引领”机制,实现改造共商。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轴心”作用,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引导下,组织居民党员主动亮身份、领岗位、办实事、树形象,全面推动业主参与改造全过程,做到设计方案征询群众意见,工程质量邀请业主担任监督员,确保改不改、改哪里、怎么改、改得满不满意,都由群众说了算。

二是推广“老旧小区+”模式,实现改造共建。全面做好提质增项,按照“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集中建设”“+停车便利化”“+阳台污水雨污分流立管”等机制,对小区内的电瓶车充电点、室外飞线、自来水管和雨污分流等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尽最大努力一体化考虑群众的后续需求。

三是聚力“一盘棋”联动,实现改造共谋。充分整合民政、城管、体育、卫健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资源,同步实施无障碍设施、垃圾分类、智慧安防等设施改造,优先开展文明创建、养老幼托机构、口袋公园、社区停车场、社区服务中心等生活配套服务品质提升工作,让老旧小区“面子”好看,“里子”好住。

四是推行“全覆盖”服务,实现改造共管。改造后及时引入专业化物业公司,推行封闭式物业管理或片区组团式物业管理,推广使用“阳光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拓展小区空间资源,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

我就作以上回答。谢谢!

常州日报社记者提问

【常州日报社】

交通出行一直是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府也将交通畅行工程列入了2022年全市民生实事项目。请问于贵平副市长,2022年,我市在推进交通畅行工程方面,有哪些重点的举措?

于贵平 常州市副市长

【于贵平】

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的提问!市委、市政府对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一直高度重视,专门列入今年全市民生实事项目。我们将突出系统治理、精细管理,有力推进交通畅行工程。

一是加快优化城市路网。健全完善交通影响评价机制,有序推进红梅南路、南园路、青云坊、双桂坊等14条老旧道路改造提升,打通夏雷路(丽华路至采菱支路)、宁东路、玉兰路等17条梗阻路,进一步畅通道路交通“微循环”。

二是加速科技赋能支撑。升级智慧交通体系,根据交通流量变化规律特点,优化、细化交通信号配时,减少等待、“空放”时间。组建100人规模的城区交警“智慧铁骑”队伍,强化路面动态巡逻管控,及时发现、处置因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引发的拥堵。

三是加强堵点专项治理。针对龙城大道通江路口、长江路南湖路口等10个重点路口,实施交通堵点“微改造”。调整优化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交通组织,加快推动停车楼项目建设;挂牌治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等周边交通拥堵。推进学校地下接送中心建设,年内建成启用正衡中学、市实验小学、田家炳初中等5所学校地下接送中心。

四是加密出行诱导服务。依托道路交通安全“融媒体”中心,加强与高德、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及时发布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等路况信息和绕行避堵指南,在高架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设置“智慧路况诱导屏”,提示公众合理选择通行路线,营造更加安全、有序、顺畅的道路交通环境。

此外,我们还将持续治理“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一方面,增加停车供给,年内计划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累计接入“智慧停车平台”公共停车泊位11万个;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扩容增设停车位1万个以上,在停车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的商业区、住宅小区周边施划限时停车泊位530个,组织1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停车泊位,让停车更省心。另一方面,严管停车秩序,采取违法抓拍、违停贴单、强制拖移、公开曝光等系列措施,加大对“乱停车”的查处力度;规范晋陵路等44条主次干道、通江路等5条商业大街临街建筑退红线区域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由城管和交警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让停车更有序。

谢谢大家!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央电视台】

刚刚结束的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政府班子,请问盛市长,新一届政府团队将如何接好这一棒,在民生领域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盛 蕾】

谢谢您的提问。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对照“八个更”要求,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实办好民生实事,聚力打造“六个常有”民生名片,使之成为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地位的民生品牌,让常州城市发展更具质量、人民生活更有品质,不断提升民生的厚度、政策的温度和幸福的刻度,努力成为共同富裕的市域样板。

坚持目标导向,在促进“三个化”上取得新突破。“三个化”,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生活服务品质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体倾斜,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全面实现同城同标同待遇。今后五年,我们将加快推进常金同城化、常溧一体化,这个同城化、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在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更要体现在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上。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加强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规范性服务供给,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推动家政、体育、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方向升级。

坚持问题导向,在推动“三个合”上取得新突破。“三个合”,即: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工作融合。在继续扩大供给总量的同时,更大力度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提高学位、床位、托位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夯实分级诊疗基础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强市域统筹与鼓励基层首创相结合,统一服务标准、划小服务单元,更好激发群众共建共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聚合政府和社会各种资源、各方力量,集中突破一批民生痛点难点问题。把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有机融合,例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电梯加装、新能源车充电设施建设等工作,大力发展养老、托育、医疗和家政等服务,实现增加就业创业岗位、带动有效投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多赢。“十四五”期间,将完成271个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600台以上。

坚持结果导向,在提高“三个度”上取得新突破。“三个度”,即:目标达成度、群众满意度、城市贡献度。项目化落实、节点化推进民生实事,多措并举保障项目用地、资金需求,简化优化项目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效。进一步完善民生实事项目遴选、评价、监测、反馈和改进机制,着力办好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群众感受度高的惠民实事,确保供需两端精准匹配。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省公共服务领域改革试点,加快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民生制度体系,在民生领域创出更多常州模式、常州经验,书写勇担三大光荣使命的精彩民生答卷。

  一座城市的发展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一届政府的作为实不实,首要看民生工作落实得实不实。

民生共建,幸福共享。在此也衷心希望全市人民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政府工作,合力打造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的现代化常州。 

【杭 勇】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需要了解的内容,会后请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

媒体朋友们,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常州市民生工作紧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聚焦“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六个常有,推出一系列民生实事项目和工作措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深入的阐释本次发布会的内容,提高民生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推动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心支持,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