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结果反馈 >> 正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常州居民生活幸福度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9-10-31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从贫困落后到现在基本实现小康,常州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州从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飞跃成为了现代化的龙城,人民群众的生活从建国时的一贫如洗到现在衣食无忧,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为具体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常州居民生活变迁,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近日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样本从性别来看,男性67.7%,女性32.3%;从年龄看,18-30岁的最多,占35.1%,其次是31-45岁和46-60岁,各占28.6%,60岁以上的占7.8%;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占7.2%,高中(中专)占12%,大专占27.7%,本科占41%,研究生及以上占12%;从职业来看,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47.4%,自由职业者占9.5%,个体占8.4%,公务员占13.7%,离退休人员占7.4%,农民占6.3%,学生占7.4%;从月收入情况来看,3000元及以下的占14.5%,3001-5000元占31.3%,5001-8000元占21.7%,8001-10000元占16.9%,10001元及以上占15.7%。

二、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常州市GDP总量为24979万元,到了2018年,GDP总量达到7050.27亿元,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的2822.5倍,年均增速24.0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方方面面也都产生了变化。

(一)“中山装”变“时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姓的服饰崇尚简朴实用,在城市地区,男士多流行穿着“中山装”,女士则受苏联影响,穿着连衣裙较多,而在农村地区,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20世纪50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奇缺,棉布、棉花实行凭票供应。1958年常州城市住户人均生活费总支出164.97元,其中用于衣服的支出为12.44元,占比7.5%,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到1985年人均生活费总支出提高到745.73元,其中用于衣服的支出为111.92元,占比15%,截止2018年底,常州市全体居民生活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6863.1元,用于服装的消费为2020.5元,占比7.5%,居民用于服装的支出已是1958年的162倍。当问到和上一辈相比,现在我市居民的着装偏好时(多选),96.2%的人认为“舒适合身”最重要,59.6%的人更看重“质量”,另有30.8%和23.1%的人更注重“多样”和“品牌”。相比于建国初期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常州居民在衣着上已经“焕然一新”。

(二)“吃不饱”变“不愁吃”

建国初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是生活的常态。本次座谈中,1952年出生的张爷爷回忆过去时说到“小时候家里有7个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抢,挖锅巴吃也是司空见惯。”1958年,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为95.21元,占总支出的55.7%,1985年时,占比56.1%,到了2018年,人均用于食品烟酒的支出为7324.3元,占总支出的27.3%,达到1958年的76.9倍。人们的生活也从以前“吃不饱”变成了现在要求“吃得好”,问卷调查显示(多选),仅有17.3%的居民更看重食品的“饱腹感”,而有88.5%的居民更注重“食品安全”,78.9%的人更注重食物的“口味”。随着当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外卖也逐渐成为了主流就餐渠道,仅次于在家中就餐(占比100%),占比达50%,在餐厅吃饭同样也十分普及,占46.2%,选择快餐店就餐的居民占32.7%,另有13.5%的居民会去“高级餐厅”就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食物种类越来越多,“鸡鸭鱼肉”这些在过去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吃到的菜,如今已变成日常餐饮中的一员,随着冷链的发展,即使是内陆地区的居民也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鲜,食物的味道也更加的丰富,在家门口就可以尝到南北风味。

(三)“平房”变“高楼”

1949年,常州城区大都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极少有四层以上建筑,总建筑面积2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4.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22平方米。1978年,城区房屋总建筑面积7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3.49平方米。1979-1985年,市区投资4亿元,新建住宅264.48万平方米,在城区人均住房面积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增加到5.77平方米,在全省各城市中名列第三。随着住房保障力度的加大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到2018年底,常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7.1平方米,为1949年的13.5倍,其中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48.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9.1平方米。百姓安居方能乐业,据问卷调查显示,57.8%的受访居民已经入住“商品房”,32.4%的居民住在“普通民房”,另有9.9%的居民住上了“别墅”,45.5%的受访居民表示对当前的居住条件“满意”或“非常满意”,33.8%的居民表示“一般”,有20.8%的居民表示“不是很满意”。1970年当兵转业来常州的包爷爷,当初花了800元买了一套20平方米的房子,要住一家4口,现在与儿女共有3套商品房。在座谈中,谈到现在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住房,在座的老人都感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出行难”变“路路通”

建国初期,常州道路建设落后,1949年4月至1952年12月,市人民政府新建、扩建道路7.98万平方米,长4.5公里。1953-1957年,改建、新建道路52条,长25.56公里,面积18.7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总长达138.1公里,面积68.49万平方米,分别比解放初增加28%和71%。1976-1985年,城市路网逐步完善,1985年市区道路总长121公里,面积104万平方米。到2018年末,全市实有道路长度2888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1.2平方米,常州已建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除此之外,1991年,常州市首座高架公路立交桥凌家塘高架立交桥落成;1996年9月,沪宁高速常州段建成通车;2008年9月,常州市高架道路一期工程建成。常州奔牛国际机场于1986年3月建成通航,成为常州市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常州居民对于当前的交通情况满意度极高,表示“非常满意”的有14.3%,“满意”的有42.9%,表示“一般”的占26%,有16.9%的居民表示“不是很满意”。

常州的公共交通一直是常州的一张名片,常州快速公交(BRT)于2006年建成,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获得全国十佳公交先进企业、国际公交推动大奖等十多项荣誉;常州地铁一号线也计划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当问到日常出行选择的交通方式时(多选),76.9%的居民首选“公共交通”,选择“私家车”的位列第二,占73.1%,其次是“电动车”和“步行”,占59.6%和55.8%,选择“出租车”及“自行车”的占32.7%和30.8%。

(五)“义务教育”变“高等教育”

1949年,常州市共有小学1607所,普通中学54所,普通中等专业学习3所,小学在校学生数140949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322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586人;到2018年末,常州市共有小学216所,普通中学164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1所,普通高等院校10所,小学在校学生数304488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7904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30079人,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125055人。居民受教育水平不管是从时长来看,还是从质量来看,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常州居民对当前教育的整体状况表示“一般”的占35.1%,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28.6%和10.4%,有26%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对于制约教育改善的主要因素(多选),认为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占96.2%,认为是“过于重视应试考试”的占78.9%,还有34.6%的居民选择“教育经费过高”,46.2%的居民选择“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六)“看病难”变“医疗网”

建国初期,我国的卫生医疗事业刚刚起步,医院少、药品缺,人民健康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常州市共有卫生事业机构13个,其中医院(含妇保院)、卫生院6个,共有床位325张,卫生技术人员1450人,其中医生1270人(含见习医生),到2018年底,共有卫生事业机构1401个,其中医院(含妇保院)、卫生院80个,共有床位26649张,卫生技术人员34856人,其中医生14087人(含见习医生)。对于当前的医疗条件,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表示“满意”的占31.2%,表示“一般”的占35.1%,表示“非常满意”的占9.1%,有24.7%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对于当前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多选),居民表示主要是医院收费价格高、经济压力大;好医院不多看病难;医生的诊疗水平有待提高;医院的看病环境总体较差,分别占84.6%、76.9%、69.2%、44.2%。可见,为了城乡医疗条件能够更好的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常州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居民心愿有待实现,幸福生活你我共创

常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居民生活便利,人居环境和谐优美,居民生活的幸福度也较高,调查显示,有26.5%的常州居民认为自己“比较幸福”,28.9%的居民表示目前“一般幸福”,感觉现在生活“非常幸福”的有12%,感觉“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和“不幸福”的分别有20.5%和12%,总体幸福指数较高。

盼望加快老小区改造,升级居住环境。座谈时,老人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小区内环境和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的问题,一是老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内歪树斜草无人管理,既影响美观,又阻碍出行;二是部分老小区未配备电梯,年长者上楼极为不便,百姓盼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快推进电梯安装事宜;三是小区申请公共维修基金难度大、时间长,影响小区项目建设,百姓翘首以盼更为简单高效的管理章程。

丰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生活的助推器。当问到哪些因素可以增加生活幸福感时(多选),选择丰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健康的身体的居民最多,分别占比57.7%、61.5%、73.1%。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当前常州所有公园已免费开放,每天到家门口的公园散步、运动已经成为常州居民的生活常态;社区每年为老人组织免费体检,定期举办专题健康讲座,社区活动室布置乒乓球室等健身设施,为居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幸福生活未来可期。常州政府积极为民办实事,推动发展优质教育、优质医疗,建设居民安心工程,营造一个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居民也将收获满满的幸福。当问到居民对未来是否有信心时,36.4%的受访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将来会比现在更幸福,20.8%的居民预期变化不大,32.5%的居民对未来较为迷茫,表示生活压力较大幸福感不高,另有10.4%的居民表示没有考虑过未来的幸福度。

(注:1.所有数据均来自《常州统计年鉴》、《常州市志》。由于国家统计局2012年启动了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故本文所述城市居民人均收入2013年之前为城市人均纯收入,2014年之后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