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结果反馈 >> 正文

常州市高效农业规模化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1-12-31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为全面了解我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情况,探讨农民增收途径,加快推进我市小康进程,2011年1024-1224在常州市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里开展常州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情况网上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从事高效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占40.0%,以家庭规模农场经营方式的占20%,以产业化经营企业经营方式的占40%;从事高效种植业:如粮食、油料、棉花的占30%,从事高效园艺业:如蔬菜、茶叶、果树、食用菌占30%,从事高效畜牧业:如家禽、家畜的占20%,从事高效渔业:如淡水养殖、海水养殖20%;所经营的高效种植业规模100亩以下的占70%100-500亩占30%500亩以上为零;所经营的高效园艺业规模50亩以下占70%50-200亩占10%200亩以上占20%;所经营的高效畜牧业规模家禽1000羽以下、家畜50头以下占50%,家禽1000-5000羽、家畜50-200头占20%,家禽5000-10000羽、家畜200-1000头占30%,禽10000羽以上、家畜1000头以上为零;所经营的高效渔业规模养殖面积50亩以下占60%,养殖面积50-200亩占30%,养殖面积200-50010%,养殖面积500亩以上为零;农业经营规模化后效益提高幅度2%以下的占50%2%-5%20%5%-10%30%10%以上的为零。高效农业规模经营最需获得市场信息的占40%,补贴等扶持措施占10%,新品种占20%,新技术20%,农业保险为零,金融信贷占10%;近几年我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政策强度感觉综合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占20%,综合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为零,综合政策支持力度一般的占80%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做大产业、更新品种、创新技术、叫响品牌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反季节设施栽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全市高效农业种养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

  一、我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政策引导,产业化版块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为积极引导、扶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市委、市政府及各镇相继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重点从政策、资金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全市形成四大高效农业产业版块:一是优质蔬菜产业;二是特色家禽产业;三是特种水产产业;四是经济林果产业。

  2、结构调优,农业增收效果显著。全市高效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稳定的基础上,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不断增多,大大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

  3、科技兴农、高效规模渐成共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效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本次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各镇基层主管站所还是一线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工程”都持积极主动的态度,都希望能及时掌握现代农业的各项先进技术,提高种养的品质、产量和效益,使自己在高效农业生产中始终处于不落后的地位。通过开辟农业技术服务专栏,广播讲座等形式宣传普及高效种养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目前基本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

  4、高效规模农业带动力不断显现。我市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较快、势头较好,其中有一条成功的秘诀就是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5、高效规模农业经营层次不断提高。我市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等示范基地建设,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为主体、有机食品为补充的发展格局,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是我市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增收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期间我市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产业规模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1、效益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自然风险和市场双重风险,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主体不强。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企业参与高效农业还很少,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规模不大。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不仅面上规模不大,农户种养规模也不大。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4、投入不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尽管省市县财政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高效农业的发展。但在财政投入上,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三农”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农民自身资金又有限。

  5、链条不长。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的矛盾。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转化增值空间还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左右,而我市约为0.7:1,差距很大。

  6、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上规模、增效益的保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我市虽有大大小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家,但总体来说加工水平不高、消化能力不强,80%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部分农业园区的企业还停留在“小富即安”的层面上,没有真正把高效农业园区的社会效应转化为带动一方经济的富民效应。

  三、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对策建议

  1、做特产业这一基础。高效设施农业首先要有特色。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唯我独尊;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特色农业之“本”是科技(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地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因势利导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我市已经确定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将本地优势产业做强。

  2、做大规模这一前提。只有规模化,才能效益最大化。不仅扩大面上的规模,同时要注重单体的规模,但要注意适度,将生产规模控制在市场容量和生产能力以内。进一步扩大以蔬菜产业为重点,重点发展大中棚蔬菜和日光能温室蔬菜。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扩大高效设施农业规模。

  3、做活流通这一关键。发展现代农业,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市场问题。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注重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种植、养殖、加工已形成规模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建设相应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建设要注意搞好规划布局,避免有场无市,重复建设。要注意建立销售网络,培养和建立营销队伍,形成市场流通大军,架起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4、做强主体这一核心。产业化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的同时,注重各个生产环节的合理衔接,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营销、拉长产业链,扩大市场需求,从而达到让高效更持久的目的。要想有规模,首先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引进龙头企业就等于引进市场。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依靠外力,引进外来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5、强化科技这一支撑。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在高效设施农业中的贡献率。

  6、实施好项目这一抓手。项目是我们各级农业部门在当前抓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抓住省政府加快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这一难得的机遇,组织编制申报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争取省级资金支持。农业部门加强与开发、国土等部门的沟通,争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向高效设施农业倾斜,解决高效设施农业基地的通路、通电、排灌问题。

  7、突破制约因素这一瓶颈。创新投入机制,促进高效农业投入多元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良性互动的投入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经营能手集中。用好省扶持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调动各类主体参与土地适度经营的积极性。

  8、做响品牌这一重点。创建名牌就等于开拓市场。创建名牌就是创造农副产品的差异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鼓励和引导申报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力争各县(区)培育1-2个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9、做优服务这一保障。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有效整合各种信息网络服务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搞好为农服务,切实解决好群众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