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21年常州教育工作要点
索 引 号:014109488/2021-0005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1-02-23 公开日期:2021-02-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1年常州教育工作要点
2021年常州教育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市教育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发展新定位,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瞄准“教育现代化2035”的宏伟蓝图,建立领导“牵头专班、挂钩专项”工作机制,实施目标化管理、任务式驱动、专班制推进、项目化落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强化教育党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提升教育党建质量。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思政课为载体,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建设路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生根。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实施“龙城教育先锋”工程,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进一步探索学校党政融合方式和路径,持续优化学校治理体系。

(二)优化党风廉政监督机制。构建“三联三查”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督,筑牢教育系统廉政“防火墙”。组建一支覆盖每所学校的纪检委员队伍,搭建内外联合、局校联动、部门联手的“三联”工作网络。全面监督检查教育领域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重点监督检查关键岗位、重要部门的履职情况,定期明察暗访重要时节、重要时段、重要节点的“四风”问题,强化“三查”行动工作成效。

(三)加强教育系统作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规矩意识。推进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将督查结果纳入综合考核、述职述廉、履责记实的重要内容。积极整改2020年度市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反馈问题,实行整改责任制和阶段报送制。加强机关党建品牌建设,升格提档“乐学龙城·教育惠民”党建品牌培育工程,推进“特色支部”创建。

(四)推进干部梯队建设。建立教育系统干部培养梯队,加强对教育高层次管理人才、“双培养”机制对象、学校中层干部、职业教育后备干部和青年教师人才的培养力度。分类分级设置符合干部发展的课程,创新实施方式,选聘优秀授课导师和实践导师,提高干部教育效果。完善干部教育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

(五)加强群团共建工作。培育一批统战与群团工作优秀项目,进一步调动教育系统各民主党派建言教育改革和学校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开展2-3期党外青年教师(干部)教学观摩与教育主题沙龙,发现、推荐党外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学校实施“工会之家”阵地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体比赛,指导辖市区教育工会开展“五好乡村教工之家”建设工作。深化“双积双评”制度机制,规范共青团组织建设,探索共青团组织深化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载体和形式。推动开展“青年大学习”“青春耀党旗”等系列活动。

(六)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化正面宣传引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构建教育系统常态化学习、宣讲、研究工作机制,推进学习贯彻新思想走深走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宣传教育为主线,广泛组织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健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做好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建立“7+1”新媒体舆情联动研处体系,形成“监测—通报—共享—研判—回复—监测”闭环机制。

二、提升保障水平,夯实教育发展基石

(七)持续增加学位资源供给。持续推进学校三年建设计划,全年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57个,其中市本级5个、溧阳市4个、金坛区4个、武进区7个、新北区12个、天宁区12个、钟楼区8个、经开区5个;年内计划竣工24个,其中幼儿园12个、小学6个、初中4个、高中2个;新增学位16500个,其中幼儿园6030个、小学7020个、初中2250个、高中1200个。

(八)提升教育装备保障能级。计划投入1.5亿元,重点加强学校实验室提档升级、加快教室智慧照明改造进度、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能级。以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实验平台和超算中心为依托,以研制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人工智能教师队伍为抓手,逐步建成人工智能教育支撑体系。加快建成全市实验教学仪器采购平台,推动市局属学校和一个辖市区进入首批试点。推动建成实验教学危化品管理平台,强化学校危化品购买、存储、使用和处置等方面规范管理。

(九)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构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体系,提升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积极落实“四早”“晨午检”体温检测措施,常态化填报因病缺课系统。建立师生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确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和节假日运动轨迹。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加强师生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

(十)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安全责任。推进安全专项行动,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和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提升校园“三防”建设水平。持续推进省级平安校园示范区创建和市级平安校园建设。做好省校园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和市安全教育平台的管理使用。

(十一)提升现代教育治理水平。健全“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城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管办评”分离。深入实施“一校一章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制定依法治校建设标准,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审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权力约束机制。开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专项督查,协调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十二)加快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建立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全面开展重点学生专题家访行动。推进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区、示范区建设,积极跟进打造长三角家校共育联盟。构建覆盖全学段的家庭教育公益课程体系,打造“父母学堂系列课程”“亲子学堂”“家庭教育菜单式课程体系”等品牌课程。持续推进家庭教育成长指导师队伍建设。

(十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规模大、收费高、连锁型”机构主动接受资金监管,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分批次、分阶段将获得办学许可的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管理平台,实施培训资金监管,更大程度地保障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发展

(十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充分发挥省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委托管理、城乡共建、校际联盟、项目合作等模式,建立公办园和民办园协同发展机制。分层分类实施区域课程游戏化项目“填洼工程”,精准帮扶民办园、乡村园共建。举办区域性推进课程游戏化成果展示及经验分享活动,扩大课程游戏化辐射面和影响力。

(十五)加快特殊教育公平融合。以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点,推动企业、高职校与特教学校三方融合,实现“教学—科研—运营”三位一体。建立校企办公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校企合作基地良性发展。构建菜单式区域融合教育课程探索特需学生成长绿色通道,形成“走校制”特需课程。培养专业师资,推动融合教育课题、课程、课堂教学及师资队伍高品质发展。

(十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进优质学校建设,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计划新增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0所及其高品质项目24个。支持新建学校内涵建设,促进集团化办学核心校和成员校融合办学,整体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和水平。持续开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示范校建设,计划新增10所高水平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活动,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60所,新增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学校10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持续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创建戏曲进校园实验学校10所。

(十七)强化普通高中品质建设。制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建设三年实施规划,推进5个重点项目1个重大课题建设,全年形成4期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动态。制定全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科学构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导师制、免修制、免考制、学长制等培养制度,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十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为契机,建立中高职融通、普职融通和职技融通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推进3所“双高计划”高职院和5所“领航计划”中职校建设,以片及面提升全市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建设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1-2个,创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以上,推进职业院校技能和创业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2.5倍,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办好职业教育重大会议活动,提高常州职业教育影响力。

(十九)推动高校与城市共生共荣。推进厅市共建常州大学和江苏理工学院。加快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建设。积极争取部省支持,推动在常高校取得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授予权。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引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2-3个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育人和服务能力。

(二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科教研员为核心成立“三课联动”专项研究团队,指导学校开展课程设计与校本化实施,以范导式教学研究成果推广为抓手,推动各地各校实施专项课题研究,以点带面深化“三课联动”教学改革。开展城区、城郊、农村三类学生发展态势群体分析,指导全市跟进式教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素养旨归的常州特色,分阶段全面推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

(二十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依托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体系,展开结构化科学命题。深度推进全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常州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扎实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工作,充分发挥评估监测的引领、诊断、导向作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

四、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二十二)优化“七彩德育”育人体系。优化金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黄色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心理健康教育、橙色法治教育、紫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七彩德育”课程体系,并推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小学、初中、高中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性规划,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融合性、覆盖面,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二十三)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科学谋划青少年法治宣教要点,坚持以学校法治课程为经,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融入升旗仪式、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各项活动。坚持以法治活动为纬,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功能,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检察院、公安等部门法治教育资源,开展未成年人成长护航工程、模拟法庭等活动,共同编织青少年法治教育立体网络。

(二十四)实施劳动实践教育。加快劳动教育制度建设,出台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指导意见,研制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清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群,研发富有活力的基地课程群开发50门劳动教育基地课程。推动劳动教育基地内涵建设,开展新一批市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创建。建立市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群评估体系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推动“享去”APP劳动教育电子化评价平台在全市全面运行。

(二十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出台心理健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心理健康服务联盟引领作用,计划评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20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建好学校心理辅导室,做好未成年人公益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分类指导机制、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实施教师“护航心灵”全员培训工程,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

(二十六)实施食育“十百千万”工程。开展10项食育主题活动,研发100门食育精品课程,建立100个食育基地,表彰1000名优秀食育工作者和10000名优秀学生,推动全市学校形成食育良好育人氛围。构建食育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开发开设各具特色的食育校本课程。建设食育实践基地,挂牌市级首批食育基地50个。

(二十七)推进学生视力综合防控。开展“卫生用眼、保护视力”系列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眼睛卫生防控工作指导。定期开展视力监测,积极探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模式,建立融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长效防控机制和市、区、街道联动的分级防治模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二十八)创新实践体教融合。完善体育运动项目布局规划,形成各学段有效衔接、区域协调、教体协同的发展格局。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业培训,开展体育教师与教练员比武活动。探索建立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相互兼职制度,试点体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探索新时代体育专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体育专门人才集聚的优势,指导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运动队。完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体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

五、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二十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探索新时代师德建设特点和规律,建立师德规范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六个一”专项行动,针对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督查。建立“百名优秀教师”线上课程库,以网络培训形式展播优秀事迹。持续开展拒绝有偿补课承诺活动,建立校、区、市联动查处机制,定期通报各地各校举报反映数量和查实结果。

(三十)呵护教师身心健康。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完善“教师疗休养”制度,切实保障教师权益。建立“教师健康卡”档案,落实教师健康体检制度。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专家团,推进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进校园,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统筹规范各类检查评比、相关报表填写等,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三十一)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思政课教师“人才梯队”,实施“思政课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发挥在常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开发专门培训项目,走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师“学研平台”,加大思政课课程资源开发,让广大教师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优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网络学习、专题讲座、实地探访、事迹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

(三十二)加快教师提质培优。优化人才招引制度,实行优秀特需人才试点改革。完善“三名一好”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名校长和好书记评选。持续推进“五级梯队”名教师培养、名班主任培育以及“龙城十佳”培优工程。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继续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教师城乡牵手行动、优秀教师跟岗锻炼等项目,培养一批扎根乡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乡村骨干教师。

(三十三)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深化“局管校用”制度改革,以局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为课题,研究编制统筹管理的有效路径,努力提高编制使用效能。优化岗位管理机制,深化教师聘后管理研究。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方案,注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切实保障教师薪酬待遇。坚持实绩导向,细化人才奖励办法,加大对高层次人才、优秀团队的奖励力度。

六、呼应百姓需求,优化教育公益服务

(三十四)推进教育公益助学行动。完善“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提升学生资助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继续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对象范围。全面应用江苏省学生资助申请平台,充分应用全国和省学生资助系统的特困学生就学库,继续加强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高效对接,着力提高精准资助水平。继续优化社会力量参助形式,努力提增帮困奖优人次。

(三十五)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老年教育信息化教学师资,培育一批有技能、有爱心的志愿者教师群体。依托常州老年教育教学资源库,以老年人视角编写智能手机使用教材,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使用智能机的工具书。打造一门老年人数字化应用线上精品课程,以及线下答疑课堂,广泛开展老年人数字化应用普及培训,助力万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三十六)打造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承办全省终身学习活动周,优化“常州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示范性社区学习共同体评选和认定、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实验以及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评审及认定工作。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指导常州开放大学依托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积极开展区域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分行项目建设工作。

(三十七)提升教育服务效能。完善29个权力事项和11个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及标准化指南,细化分解事项内容,逐步使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办件。加强技术部门、职能部门与政务服务中心之间的沟通与联动,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和数据共享。拓展线上教育服务内容,在“常州教育发布”“我的常州APP”等移动平台上建设具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专区。

(三十八)促进教育开放合作。根据全球疫情发展态势,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的覆盖面。推动常州和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做好港澳台学生来常入学服务工作。提升国际理解教育试点质量与品位,举办国际理解教育推进会和现场展示活动。稳步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储备教师培训力度,办好“汉风龙韵”等品牌活动。开展AFS、YFU等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化因公出国(境)管理,扩大与常州国际友城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