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17-0004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17〕29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17-02-06 公开日期:2017-02-1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2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群众幸福感的需求尤为迫切。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江苏省常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5)》,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建设绿色和谐、全民共享的高品质森林城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国家林业局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意见为指导,以总体绿化与珍贵化、彩色化和效益化相结合为主线,以“扩绿、提质、保护、富民、文化”为方向,围绕“一核、双心、九极、七板块、多廊、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四大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城乡绿化品质,壮大生态富民产业,丰富森林生态文化,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全面实现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的和谐相融,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做出绿色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统筹推进
  充分尊重生态优势和城市底图,把生态体系建设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严守生态安全红线。统筹推进民生改善,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真正实现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文化润民。
  (二)量质并举、转型升级
  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着力推进森林培育由单一绿化向整体绿化与珍贵、彩色、高效化相结合转变;林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科技兴林、集约化经营转变;林业产业由做大向做优、做强转变;资源保护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转变,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
  (三)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立足各地林业发展条件和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镇示范,实施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示范县、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单位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可看、可推广的样板工程,充分运用示范成果,强化引领作用,带动整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森林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主动参与,推进全民共建共享。
  三、主要目标
  在森林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通过3年左右的巩固提升,到2019年,全市完成造林8.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700万株,建设1个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示范县、10个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示范片、100个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示范村、800个珍贵用材树种培育示范单位,林业总产值达450亿元,林业生态体系更加稳定,林业产业体系更加发达,林业文化体系更加繁荣,林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一)城市森林网络
  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6%左右;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9.2%;完成造林7.69万亩,其中成片造林3万亩,种植珍贵树种619万株;每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
  (二)城市森林健康
  开展森林抚育、林相改造,推广珍贵树种林农复合经营等,种植珍贵树种81万株,折合面积0.81万亩,林地保有量达103.95万亩,重点公益林地比率达23.34%,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6%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3%以下。
  (三)城市林业经济
  林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新增、调整珍贵树种、优势花卉育苗基地2万亩,新建、改建经济林果 1.2万亩,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0个。
  (四)城市生态文化
  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市级森林公园10处;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市级湿地公园9处,新增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四、重点工程
  围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重点推进森林城市四大体系18项工程建设。
  (一)生态体系建设
  1. 城乡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1)主城区绿色家园建设
  以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绿地,大力推进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显著提升公园绿地均衡性和可进入性为目标,重点实施新龙生态林二期、皇粮浜公园、文化广场、中央艺术公园、三江口公园、经开区中心公园、罗溪城北郊野公园、郑陆镇郊野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地工程;按照“55”规划,结合城区改造,逐年安排实施小游园惠民工程;加快实施林荫道等增绿添彩工程;积极实施生态绿道建设工程。每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造林0.1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10万株。
  (2)辖市、区城区绿色家园建设
  建设范围为溧阳市和金坛区。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积极开展环城林带、城区公园绿地、社区绿化、单位绿化、街巷绿化、主要干道、滨河绿化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珍贵树种进城行动,大幅度提高珍贵树种在城区绿化中的应用比例。完成造林0.4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5万株。
  (3)城镇绿色家园建设
  遵循“先重点、后一般,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先行实施9个中心镇的绿化量质提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大力提升珍贵树种在镇驻地街道、道路两侧、水系、市民广场、居民小区、单位、城郊环城林带、城镇生态敏感区、污染土壤修复等造林绿化中的应用,形成布局有序、功能互补、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镇发展新格局。完成造林0.4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45万株。
  (4)绿美乡村建设
  以规划发展的自然村庄为主要对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绿化重点,坚持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结合,绿地、林地、湿地三地同建,经济、生态、景观三效兼顾,自然、乡土、本色三质同归,积极推广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在村庄绿化中的应用,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不断提升村庄绿化水平,促进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完成造林3.8万亩,累计种植珍贵树种380万株,建设珍贵树种培育示范村100个。
  2. 绿色生态廊道与健康绿道建设工程
  (1)绿色通道建设
  根据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道路重点工程项目计划,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监管、统一考核、统一验收”的原则,再掀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新高潮。其中,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实施溧高高速、常宜高速等绿化,长度约28.8公里;普通干线公路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实施S340常州东段、G104溧阳城区改线段、G233常州金坛段、新建S360常州段、S122等绿化,长度约104.34公里。完成造林0.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5万株。
  (2)河岸生态廊道建设
  根据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开展芜申线高溧段、新沟河、新孟河等河道(航道)两侧绿化工程建设,全力打造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实施河岸生态廊道建设114公里,完成造林面积0.2万亩,种植珍贵树种10万株。
  (3)农田林网建设
  以增加林业资源总量,建设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加强田间道路、沟渠、河道、圩堤等造林以及林网补缺,确保农田林网的防护功能,同时兼顾林网的景观和经济效益。新建、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5万亩,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完成造林0.1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15万株。
  (4)城乡健康绿道系统建设
  以链接主要居住区与主要景点的道路、河流为提升目标,重点开展茅山至金坛城区健康绿道、白荡河健康绿道、龙游河健康绿道、老运河健康绿道、青枫公园健康绿道、花溪-圩墩公园健康绿道、飞龙健康绿道、淹城遗址健康绿道、花博园-滆湖健康绿道、新北中心健康绿道等10条健康绿道建设提升。依据沿路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绿化模式,强化景观的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建设提升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绿色开敞空间,在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发挥城市绿道的集生态、文化、休闲、景观、通行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绿化总长度52公里,完成造林0.1万亩,种植珍贵树种10万株。
  3. 水源地森林保育及环湖景观带建设工程
  (1)环湖景观带建设
  以江苏省水利厅公布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名录为依据,重点开展钱资湖水源地、滆湖水源地、魏村水源地、小河水厂水源地等保护区绿化,全力打造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环湖景观带。完成造林0.2万亩,种植珍贵树种10万株。
  (2)水源地森林保育
  加强天目湖、大溪水库、向阳水库、太湖、滆湖等水源地保护区防护林保育,进一步增强森林吸收污染、净化水质的功能,全面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重要湖库生态安全。完成森林保育2万亩。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
  (1)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
  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持续推进溧阳市天目湖、长荡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武进区滆湖省级湿地公园,塘马、前宋、大山口、南洲、宋剑湖、滨湖、丁塘河、录安洲、横塘河等9个市级湿地公园建设,争创金坛区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强化重要河流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对湿地资源进行针对性保护,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比较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维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打造“湿地之市,江南水乡”的城市品牌,让江南水城充满生态活力,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生态需求。完成造林0.03万亩,种植珍贵树种3万株。
  (2)森林公园建设
  以保护森林景观资源、生物群落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为出发点,持续推进江苏天目湖国家级森林公园,草鞋岭、大阳山、功德山、茅山大龙背、方山、石家山、横山、观赏竹、舜过山、新龙等10处市级森林公园建设,实现其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拯救珍稀濒危物种,扩大种群数量,构建稳定、多样、健康的生态系统,打造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森林休闲景区,使森林植物景观与人文及大自然景观相协调,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景观丰富、布局合理、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效益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完成造林0.06万亩,种植珍贵树种6万株。
  5.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1)生态公益林管护
  对全市42.09万亩市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实行常态化、规范化管护,强化综合性经营管理,预防、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有效遏制森林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防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维护森林资源安全,使生态功能等级良好的生态公益林达到80%以上。
  (2)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
  针对生态环境特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低山丘陵岗地,因地制宜发展珍贵用材林、珍贵树种材果兼用林、木本油料林等林种,针对缺乏目标树种、森林质量差的林分,实施低产林改造,构建以珍贵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完成造林1.6万亩,种植珍贵树种80万株。
  (3)森林景观质量提升
  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对市域主要路段沿线视线范围内的山体绿化,加强日常管理养护,丰富森林景观,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沪蓉、常合、江宜、扬溧、宁杭、锡宜、常溧等7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薛家、罗墅湾、青龙、常州、横山桥,江宜高速公路武进经发区、龙城大道、邹区、武进,常合高速公路戚墅堰等10个高速公路道口,G312、G104、S232、S338(S308)、S241、S239、S340、S342、S122、S240、S341、S230、S238等13条国省道,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铁路、宁杭高速铁路、新长铁路等5条铁路以及京杭运河、锡溧漕河、丹金溧漕河、芜申运河等4条内河航道两侧的林相提升、管养质量和环境整治。完成造林0.2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0万株。
  加强城区森林景观提升,对龙城大道、机场路、飞龙路、劳动路、关河路、中吴大道等6条东西方向主干道,长江路、晋陵路、健身路、和平路、怀德路、丽华路等6条南北方向主干道,高架环道路环、关河老运河水环,市民广场服务片区、天宁风景名胜片区、莱蒙南大街商业片区、青果巷历史保护片区、兰陵片区等“六横六纵二环五区”实行绿化提升。在公园、道路、城市节点、收储地块,通过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结合等多种手段,提高珍贵树种种植比例,调整林木结构,提升林木效益。完成造林100亩,种植珍贵树种1万株。
  推进丘陵山区珍贵树种目标树经营,通过修枝、割灌、抚育间伐等措施,定向培育目标树种;对郁闭度较低、空地较多的林分实行林窗、林缘补植,增加珍贵树种比重;积极推进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林分结构,实现营造林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完成森林抚育24万亩次,完成造林0.6万亩,种植珍贵树种60万株。
  (二)产业体系建设
  6. 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一核带动,两翼齐飞”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珍贵苗木、优势花卉为重点,保护林木种质资源,稳步增长花卉、苗木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升质量与效益,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保持常州的优势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发展需求。一是根据林木种质资源清查结果,积极开展银缕梅、香果树、金钱松、板栗、榉树、观赏竹、紫楠、黄檀、油用牡丹等珍稀、木本油料树种原地、异地保存基因库建设,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建立基因库8处。二是根据珍贵树种等市场需求,加强板栗国家级林木良种、观赏竹省级林木良种等2个良种基地建设,建设保障性苗圃4个,其中省级保障性苗圃1个,结合现有苗木企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珍贵树种,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容器育苗和苗木标准化技术,加快构建切实可行的珍贵树种苗木生产繁育体系。全市调整、新增珍贵树种苗木、花卉繁育基地2万亩。三是采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推进穴盘育苗、组培等现代育苗技术的应用,加快现代花卉种苗生产中心建设;以智能温室大棚为主,推进盆栽植物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计算机物联网、环境自动控制、电子、生物等技术的应用,实现设施内花卉生产自动灌溉、移盆、分级包装。进一步加大省级和市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药用花卉产业、水生花卉新品种引繁、垂吊植物新品种引进繁育、常绿草坪、彩叶植物特色品种和精品苗木等基地建设,推进花卉苗木生产朝容器化、标准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四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夏溪花木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全面提供花木产品展示、交易、价格指数等多元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全国花卉苗木行业网络信息的导航作用。五是结合生态旅游,将花卉苗木产业的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绿色景观等功能不断融合,推动产业发展跨上新台阶。
  7. 经济林果产业建设工程
  以农业“1185”规划为引领,着力打造经济林果产业一板块四片区,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三品一标”创建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整合现有果园资源,着力优化布局、改良品种、打造品牌、强化营销,积极培育发展果品加工业和休闲果园采摘业,逐步把水果产业培育成产业水平高、增收效果好的优势产业。改建、新建特色经济林果基地1.2万亩。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稳步增加果园面积,调优水蜜桃、葡萄、梨三大传统品种,适当发展特色品种。二是采取改良果园土壤、减轻果园面源污染等措施,提高果园标准化和耕地质量水平;推进水果领域新型适用农机的应用,提高果园机械化水平;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三是创新“公司+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果园劳务、果园农机农技、果园观光采摘等新型业态,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进程。四是围绕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制订地产水果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等水果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果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的质量全程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和产地认定,鼓励支持水果专业合作社和特色果品生产企业注册商标、创立品牌,提高优质安全果品生产比重。加快区域水果品牌整合提升,放大品牌效应。
  8. 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以国有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为实施主体,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立体模式,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建设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50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10个。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重点实施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等林粮模式,林下种植大蒜、圆葱等林菜模式,林下种植板蓝根、百合等林药模式以及林下种植平菇、金针菇等林菌模式。二是积极发展林下养殖,重点实施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林禽模式,林下放养羊、肉兔等林畜模式。
  9. 涉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升级工程
  紧紧抓住“互联网+”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地板产业集聚优势,利用横林国际地板城、横林科创园等产业平台,依托“贝尔商城”“荣登GO购”“百兴物流信息网”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简尚家居、中淘家居等龙头电子商务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供应链整合,提高产业链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重点推动中小企业在采购、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向企业内部深层次延伸,与企业内部价值链深度整合,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生态融合”,实现做大做强目标。
  10.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工程
  以森林旅游地图为蓝本,充分整合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各大景区、苗木花卉基地、经济林果采摘基地等优质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各类景观、开展节会推介、采摘、观光等活动,不断完善优化森林休闲旅游线路,形成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度假区、各类生态观光园、生态旅游村等为补充的森林休闲旅游格局,进一步推进森林休闲旅游与其它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至2019年末,全市年接待林业旅游人数达1500万人次,年总产值达150亿元。
  (三)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1. 生态文化基地建设工程
  依据常州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运河生态文化、竹文化、花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元素,形成完整的生态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根据《常州市市民义务植树基地规划》,在武进横山桥镇、雪堰镇城西村规划建设成长林、亲子林、友谊林、幸运林、丰收林、低碳林等特色主题植树区义务植树基地,结合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一些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公共场所建立义务植树基地,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
  12. 生态文化活动创建工程
  对全市已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加强后备古树名木资源的线索征集、认定与保护,确保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每年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爱鸟周、湿地日、开放式公园“一月一花、一园一展”、花文化节庆等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多视角、全方位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林之城、花之城以及生态宜居康养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品牌的导向性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广大市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13. 国有林场改革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根据批复的改革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全市4个国有林场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确保顺利通过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和评估总结工作,推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14. 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建设工程
  以稳机构、打基础、强管理、提素质、抓服务为主线,加快推进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基层林业发展的能力。新增乡镇林业工作站(或增挂林业工作站牌子)5个,其中建设标准化林业工作站2个。一是开展本底调查,准确全面地掌握乡镇林业工作站机构、队伍、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职能作用发挥等基本情况,为加快推进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根据各地资源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乡镇林业工作站。在丘陵山区、苗木重点产区等林业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生态重要和脆弱地区,以乡镇为单位设置林业工作站或在农服中心增挂林业工作站牌子,其他地区要在乡镇设置林业专业技术岗位,确保机构建设与生态建设任务相协调,实现无缝对接。三是积极推进乡镇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确保管理体制顺畅、机构队伍稳定、管理制度健全、基础设施现代、履行职责规范、服务手段先进,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积极引进人才,改善人才结构,为乡镇林业工作站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15.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与本地区防控任务和生态建设新形势相适应的防控体系,突出防控重点,全力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蔓延。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1.6%,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松材线虫病实现疫情发生面积和病死松树双下降的目标,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一是建立防控责任体系,明晰责任分工,落实责任人员,整合多方力量,建立各层级相互支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责任网络。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等体系,重点加强2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1个省级中心测报点、100个市、县、镇、林场等各级监测点建设。三是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有关要求,开展定点监测和定期普查,全面规范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全面清理本地区的松材线虫病病死树,切实维护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16. 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工程
  全面完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森林火险监测系统、防火阻隔系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提高森林消防装备、防火物资储备和森林扑火队伍水平,为全市森林资源安全保驾护航,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一是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坚决落实森林防火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三个责任体系,市、辖市(区)、乡镇政府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二是完善森林公安运行机制,建立与地方公安的联动机制,加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开展技能、体能训练,全面提高应急应战能力。三是以“互联网+”为助力,完善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功能,加快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布网密度,溧阳市、金坛区、武进区等三个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提高森林消防装备、防火物资储备水平,加快推进形成以水灭火为主的灭火模式。新建防火通道50公里、生物防火隔离带20公里、地埋水桶100个,建设蓄水池10个。
  17. 森林城市建设科技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珍贵树种选育与造林技术研究;抓好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以及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加快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应用和推广,为林农提供“一站式”“全程式”服务;推广先进机械装备、物联网、植物工厂等一批高新技术装备,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13个。
  18. 森林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互联网+林业,确保省、市、县上下互连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覆盖率达100%。一是不断强化林业网上办事等功能,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森林防火监控信息平台、湿地管理系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等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大力推进林业电子商务发展,不断完善苗木行业在种植、生产、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电子信息化,将苗木行业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
  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地根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督办,分管领导抓好具体推进工作,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多元投入
  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有效统筹中央和省财政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城市建设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界限,选取一批综合实力强、社会形象优、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投入重点工程建设,使多种所有制林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开展认种、认养,手机短信、微信和网络捐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进全社会办林业。
  (三)强化督查考核
  全面落实督查考核机制,将森林城市建设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开展常态化的“精准督查、对标督查”,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动态,落实通报制度,及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严格考核验收程序,实行各地自查与市级检查相结合的工程验收办法,确保考核从严、验收从优。
  (四)强化成果保护
  坚持建管并举,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新造林后续管护、病虫害监测和保苗等,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结合生态红线管理,在林地占用征收环节更加注重生态脆弱性,守住林地保护红线;严格采伐审批,注重伐后覆绿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监控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林政案件。
  (五)强化氛围营造
  围绕“森林城市?森林惠民”这一主题,统筹各类媒体资源,扣准重要生态节点,广泛宣传森林城市建设的科学理念、重要举措和成效亮点,突出特色,形成声势,促进全社会对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持续关注,广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附件:1. 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汇总表

     2. 常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表

     3. 珍贵与彩色树种选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