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760/2022-0012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十四五”发展规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卫医政〔2022〕127号 发布机构:市卫健委
生成日期:2022-06-29 公开日期:2022-07-1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 发展规划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卫生健康局,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医疗卫生机构: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康需求,促进我市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委研究制定了《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29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护理事业发展,促进我市护理事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期间全市护理事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护理事业发展纳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以提升护理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为重点,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机制,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全市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护士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十三五”末,我市注册护士总数达到17349人,较2015年末增长38.4%。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15年末的2.67提高到2020年末的3.29,护理力量成为深化医改、改善服务、惠及群众的一支主力军。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由2015年末的1:1.04提高到2020年末的1:1.13。全市护士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3%。

2.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深入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举措,大力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全市所有三级医院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实现科室全覆盖,二级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科室占比达96.6%,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市级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推行多项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动态监控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实现全市护理质控全覆盖。

3.专科护理水平持续提升。建立19个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持续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护理等18个专科领域的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共培养市级专科护士468人,护士队伍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有19家共开设31个类别的护理专科门诊,满足了患者多样化护理需求。

4.护理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积极助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适宜、便捷的康养护理服务,满足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5.中医护理内涵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依托“互联网+护理”服务,拓展中医护理服务范畴,发挥中医护理在慢病管理、老年护理及其他专科护理中的作用,提升了全市中医护理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培训和练兵比武竞赛,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学研究,开展中医文化传播活动,促进了我市中医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我市护理事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护理事业发展也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护士总量增长与医疗机构扩增规模不相匹配,护士队伍需要进一步壮大。二是护理岗位设置需要进一步细化,护士队伍整体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护理服务模式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四是护理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专科护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五是护理信息化发展较慢,“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机遇与挑战

1.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为“十四五”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新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总部署,“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将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护理服务。

2.医防融合对“十四五”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建设平急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推进。护理队伍是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提升护理队伍参与防控的救治能力。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十四五”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做好老年护理服务工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一项民生工程。“十四五”期间,要持续加强涉老护理人员培养力度,聚力发展多样化老年护理服务模式,满足失能、失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缓解老龄化社会的照护压力。

4.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为“十四五”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使命。“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成为新的历史任务。针对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疾病护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将护理优质资源延伸基层社区,实现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持续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丰富护理服务内涵,稳步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持续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护理健康产业,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1.生命至上,服务大局。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改善护理服务,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进健康常州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护理服务。

2.提升能力,高质量发展。强化护士队伍建设,不断增加护士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注重护士能力培养,实施科学岗位管理,提升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3.规范管理,保障安全。贯彻落实护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及护理核心制度,依法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切实保障患者安全。

4.创新模式,增加供给。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深入推进实施老年护理、居家护理、延伸护理等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护理事业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护士的数量、能力、素质、结构、分布能够努力适应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护士培养与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形成,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数达到4.5人。

——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护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升护理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护理岗位管理进一步科学合理,护士职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持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基层优质护理覆盖面。建立辖市(区)护理质控中心,健全全市护理质控网络,护理专业质量控制指标有效落实。

——护理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着力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护理服务,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护理”,丰富护理服务内涵。积极发展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推动护理服务改革创新,努力适应群众健康需求。

——基层护理服务进一步深化。建立基层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基层护士数量和能力与基层医疗机构规模与服务功能相适应。发挥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护理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沉。

——护理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护理学科定位进一步明确,基本建立护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专科发展体系、护理科研体系,培养一批护理学科带头人,创建一批护理临床重点专科,护理学科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常州市“十四五”护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性质

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人数

3.29

4.5

预期性

2.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

1:1.13

1:1.20

预期性

3.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

1:0.62

1:0.41 

1:0.85

1:0.65

约束性

4.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

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

1:0.56

1:0.32

1:0.75

1:0.55

约束性

5.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工作的护士数

0.43万

0.6万

预期性

6.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7.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8.老年护理专业、儿科护理专业、传染病护理专业、急诊急救专业、重症监护专业护士参加培训比例(%)

90

预期性

9.专科护士培养人数

500名

预期性

10.省、市级护理临床重点专科数

5个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整体素质

1.增加护士队伍总量,满足临床工作需求。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针对老年、急危重症、母婴、传染病、精神卫生、麻醉等专科护理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合理增加护士配比,将床护比指标纳入医疗机构评价及重点专科评审,保证临床一线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兼顾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紧急需求的人力储备,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占全院护士数量比力争达到95%。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护理、疾病预防、康复促进、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完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强化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及规范化培训,加强骨干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等人员的岗位胜任力培训。鼓励在职护士提升学历层次、职称等级。落实血液净化管理中心(室)、内镜室(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特殊岗位护士上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扩大专科护理培养的规模和范围,完善专科护士的培养培训及继续教育体系。启动在岗超过5年的专科护士再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服务水平。

3.强化基层护理人员培训,提升基层护理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护士队伍建设,以解决基层患者实际健康问题为导向,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需求和培训计划大纲和能力评价标准,城市医院利用专科优势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城市医院高年资护士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提升基层护士在健康管理、母婴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促进、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领域的综合护理能力。

4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健全多层次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医教协同,利用医学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护理专业招生规模,满足临床护理队伍建设需求。推动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辟护理学科带头人、专科护士、科研护士、基层护士等多层次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和成长路径。

专栏1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人才储备

急诊急救护理人才储备项目:加强急诊急救护理队伍建设。在医疗机构内开展急救专项技术培训,其中三级综合医院高级生命支持(ACILS)培训率达60%。建立市、区(辖市)两级急救护士库,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

危重症护理人才储备项目:加大医疗机构对危重症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的力度,将危重症护理专项技术纳入护士规范化培训,危重症护理人才储备不低于医疗机构护士总数的10%,提升危重症救治能力。形成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危重症护理人才和专家团队。

传染病护理人才储备项目: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感染科护理队伍建设,建立感染防控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考核,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

(二)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贯穿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为一体的整体护理思维,落实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工作要求。探索“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护一体化、多学科合作模式,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强化护理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

2.推动护理模式转变。推动临床护理模式由“单纯型”向“全方位全周期型”转变。不断完善护理工作规范及标准,建强专业化护理队伍,推广适宜护理技术,开设并规范专科护理门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重症监护、急救护理、血液净化护理、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护理、肿瘤护理、慢性病护理等专科专病领域,探索实施医护协同、多科合作的个案管理,逐步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管理一体化。发挥大数据、智慧化高质量发展效能,探索机构-社区-居家整体联合管理护理模式,形成优质护理服务的区域化辐射,力求护理的同质化。

3.增加护理服务供给。优化护理资源布局,结合疾病谱变化及医疗护理需求,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连续性护理服务体系。医疗机构结合功能定位、按需分类提供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积极发展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统筹区域护理资源,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增加护理服务供给,为行动不便、慢性病等人群提供便捷、专业护理服务。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民众了解自我健康管理相关内容,充分发挥护士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市、区质控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基层护理质控组织。充分发挥护理质控中心作用,健全护理风险防范体系,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完善质控管理程序,持续改进监测质量指标,不断提升全市护理质量安全。鼓励各级质控中心成员以及三级医院质管人员积极参加省护理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控制与改进专项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护理质控水平的提升。

专栏2  护士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专科护士培训项目:根据临床医学发展需求,在传染病护理、普外科护理、心胸外科护理、麻醉等至少10个相对成熟专科护理领域,发展专科护士队伍,培养专科护士。启动在岗超过5年的专科护士再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服务水平。

护理人才梯队培养项目:制定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鼓励提升学历层次,培养临床护理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梯队,发挥优秀护理管理人才作用,推动护理学科专科发展。

护理质控人员培养项目:启动护理质量管理人员质量控制与改进专项培训,培养市质控专家,力争覆盖各级质控中心成员以及三级医院质管人员,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护理质控水平的提升。

护理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项目:鼓励医疗机构 设立护理教学与护理科研岗位,支持临床护理教学与研究工作,促进护理 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推进老年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群健康需求

1.加强老年护理专业培训。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开展老年护理专业化适宜技术培训,提升老年护理专业技术水平。制订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护理服务和技术标准,加大老年护理服务行为规范管理和质控力度。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落实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明确护理员资质、职责、服务规范及管理规则等,健全培训考核制度,全面提升医疗护理员服务能力,充实老年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

2.丰富老年护理服务内涵。推进以护理院等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规范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加强医疗机构老年患者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提供多学科整合服务护理体系。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搭建机构、社区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平台,开展老年护理课题研究和临床适宜技术应用,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在内的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

3.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工作。加强安宁疗护专项培训,提高安宁疗护护理服务能力和质量。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护理院内设安宁疗护床位,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满足老年肿瘤晚期等患者的需求。完善安宁疗护相关护理流程、工作制度等,发挥中医护理及适宜技术在临终患者症状管理、舒适护理中的作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专栏3  老年护理服务创优项目

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及服务项目:开展老年护理市级专业培训,规范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护理服务,推进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及服务项目。

老年居家护理项目: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为高龄、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老年健康素养提升项目:依托老年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等,围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防跌倒损伤、防失能康复、长期照护等,开展多种形式健康科普教育,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安宁疗护项目:进一步推进安宁疗护,探索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规范服务,推广促使患者舒适的适宜技术,为老年患者提供终末期的舒缓护理服务。

(四)推进基层护理发展,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质量

明晰基层护理职能定位,拓展基层护理服务范围,精准对接基层护理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基层优质护理覆盖面,充分发挥基层护士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基层护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基层优质护理覆盖面。增加基层护士配比,满足基层护理服务需要。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专业化培训,加大社区专科护士培养力度,提升解决基层患者健康问题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派驻护理专家指导、帮扶等形式,将护理适宜技术引入基层,促进基层护理与城市医院护理同质化。

(五)深化护理岗位管理,激发护士内在动能

1.优化临床护理岗位设置。科学评估临床护理岗位需求,进一步优化护理岗位设置,保证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在急诊急救、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等专科,内镜中心、手术室、麻醉科、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等特殊岗位增加和扩展岗位数。建立基于护理实际工作量的动态护士人力资源调配制度,完善机动护士库运行机制,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情况下临床护理人力应急调配。

2.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以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和患者健康结局为核心,建立健全护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临床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结合医院实际和岗位职能,逐步细化考核指标维度,增加风险系数、技术难度等,促进考核的客观公正。

3.优化护士执业环境。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依规保障护士在工资待遇报酬、社会保险、卫生防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医疗机构应多措并举,关心关爱护士,降低护士离职率,稳定护士队伍。通过绩效改革,同步提高护士薪酬水平。确保护士享受与其他医务人员同等的职称晋升、教育培训待遇,改善护理工作条件,提供必备护理及防护用具,预防职业暴露,确保护士执业安全。

(六)加强护理学科建设,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省临床重点专科及高等院校护理相关学科等优势资源,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护理学术平台,推进护理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引培并举,培养一批政治品德好、基础扎实、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

2.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开展护理重点专科评审,努力创建省级护理重点专科2个,鼓励各单位建设市级护理重点专科。鼓励各医疗机构加大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专科专病护理特点,明确专科人才培养、专科基地建设、专科护理管理等建设目标和标准,推进医院与高等院校融合发展,联合提升专科护理人才学历,推动专科护理的发展,形成一批专科护理特色明显的优势专科。

3.发展临床护理科研。鼓励三级甲等医院,特别是高等院校附属医院加大护理科研投入,设立护理科研基金,探索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引导医疗机构开展系统性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系列训练,培养一批护理科研骨干。

(七)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护理传承发展

加大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中医辩证思维的护理骨干人才、高级实践人才以及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推进中医护理门诊建设,建立中医护理技术规范标准,推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社区、家庭、医养结合机构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慢病管理、老年护理、家庭照护中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健康服务需求。

(八)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助推智慧护理发展

加强临床护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安全预警系统,推动护理人员管理、质量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护理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全市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分析及反馈,实现质量环节可追溯,整体提升护理质量。探索应用远程家庭监测、“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平台建设,为机构-社区-居家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延续性护理服务,满足老年、慢性病等居家人群的护理服务需求。

(九)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促进护理产业发展

推进医护康养融合发展,发挥护理在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服务的作用。鼓励医疗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护理设施设备等产品研发,发展智慧养老等产业。探索护理在养老、旅游、体育、食品等领域中可发挥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二)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充分发挥示范点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选树护士典型,宣传优秀事迹,增强护士职业荣誉感,对在护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督导评估,保证实施效果

结合实际,勇于改革创新,认真落实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2023年,开展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202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