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索 引 号:014110243/2012-0009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安监局
生成日期:2011-12-20 公开日期:2011-12-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常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常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做好“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安全生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常州市安全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五年在全省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1.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80.1%;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8.7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76.52%;火灾10万人口死亡率下降36.84%。“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双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事故起数下降62.4%,死亡人数下降58.4%。

    2.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取得突破。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推行“一岗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常州市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考评办法》等13个规范性文件;全市在专项整治、隐患排查、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应急管理、市场准入、现场监管以及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等方面,制订了100多个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3.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围绕事故控制指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和告知承诺书,并纳入政绩业绩评价考核。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持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加强装备建设。同时加大了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初步构建起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考核科学、制约有力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4.基层基础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围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推进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全市58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统一设立了安监机构,行政村(居委会)配备了安监员;着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达标工作,建立了三级动态考核验收常态机制,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2万余家企业的达标考评和复查工作;着力推进高危行业精细化监管,建立了重大危险源和高危行业“一企一档”电子数据库,实行了分级分类监管、动态监管、专家“诊断式”检查等制度;着力推进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工程,五年培训“三项岗位人员”近25万人次、农民工80余万人次;着力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建立,在高危行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三大规定;着力推进安全文化“五进入”活动,公众安全意识不断提高。

    5.安全生产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加强源头管理,五年全市累计颁发高危企业安全许可证9200多份,注销1200多份,审查新建项目350多个。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搬迁和关闭化工企业937家;非煤矿山由2006年的124个整合减少到42个;治理了一大批工矿商贸、交通危险路段、油气管线违章占压、特种设备和火险等事故隐患,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执法行动,不断规范安全生产秩序。加强重点时段和重点工程的安全检查督查,确保了重点季节、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的安全稳定。

    6.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府投资650万元建成常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暨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信息平台;全市安全专家由2006年的42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培育发展了20余家安全评价、培训、检测检验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GPS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化工工艺自动化改造、中深孔爆破技术等先进安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修订了工矿企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等事故应急预案,全市1242家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单位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安全状况不够稳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和部分地区较大事故仍未得到根本遏制,2009、2010年较大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所上升。重点工程工地、外包工程项目、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

    2.打非治违不够彻底。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安全生产法律意识仍比较淡薄,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和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以及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的问题也时有发生;抢工期、抢进度以及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的现象屡禁不止,致使伤亡事故频发。“十一五”期间,因“三非三违三超”行为导致发生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

    3.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重生产轻安全的状况相当严重,不能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设施欠缺,工艺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事故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整治,事故发生概率较高。2005年~2010年规模以下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占工矿商贸事故起数、伤亡总数的70%以上。

    4.监管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市三级安监机构全部设立,但由于起步较晚,监管力量、手段、装备、经费保障和队伍素质与面广量大的监管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基层有行政编制的专职安监人员偏少,经费短缺,专业装备不足,监管效率不高,执法力度不大,安全监管存在不少盲区盲点。

    5.基础支撑力量不足。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公共安全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科技改造升级投入不足;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现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对靠家庭工厂、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小企业缺乏针对性;宣传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经费保障,农民工教育培训不到位,因缺乏安全防范知识和意识造成违章操作或施救不当引发的事故屡有发生。

    6.职业危害值得关注。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市涉及职业危害企业有12800家,接触职业危害人数50多万。全市非煤矿山、冶金、有色金属、建材、轻工、化工、医药等行业作业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劳动防护设施设备缺乏,或虽配备防护设施设备,但不符合要求,严重威胁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全市经济实力继续增强,为解决安全发展深层次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的、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我市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为解决安全发展结构性矛盾,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化工、冶金、非煤矿山等安全风险大的行业仍占较大比重,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和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众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善。二是机动车数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道路交通事故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建设项目和建筑规模增长迅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机率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地下管线密布交错并不断延伸,全市跨区域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跨厂区危化品输送管道、废弃化工厂化工管道数量在增多,有的规模小、分布散,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型商(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不断增加,人员流动规模和特定区域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风险;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素质与安全生产的矛盾凸现。三是大众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值增加,安全生产的社会影响面更广,影响程度更深,事故处理难度更大,对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提高事故应对处置能力的要求更高。另处,我市安全生产各项控制指标经过连续几年大幅度下降,今后继续下降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防止各类事故反弹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机遇,全面实施“源头管安、固基强安、科技兴安、人才促安、责任保安”战略,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全面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确保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事故,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省政府提出的在全国提前五年率先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二)总体目标

    完善安全生产“十大体系”建设,强化“十大领域”监管,推进“八大工程”实施,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全市安全生产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确保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力争低于省政府下达的各类事故控制指标并逐年有所下降,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十大体系”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一是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市、辖市(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一把手负责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苏政发〔2010〕126号)等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具有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要严格审批责任制,坚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力推动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条件、应当执行的有关规定、应当履行的工作职责、应当执行的行业标准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落实到位。完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扩大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签订范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通报、约谈、述职和“一票否决”、安全问责、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加强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安监机构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人员编制、装备和经费保障问题。2011年,全市7个辖市(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市、辖市(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全部建立健全,全市各村(居)兼职安全监管人员配置全部达到市政府规定要求;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满足安全生产工作需要。同时,督促企业依法配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高危行业企业依法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二是进一步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个模式、五大机制”,即以属地(行业)安全监管为主体、以村(居)安全巡查为辅助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模式,三级联动综合考评与企业生产现场安全检查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常态机制,部门沟通、联合执法快速联动机制,安全专家和安全中介机构咨询服务工作机制,人大、政协以及公众、新闻媒体广泛参与监督机制,把保险引入安全生产领域的“安保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3.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深入开展达标考核活动。依据市政府关于《常州市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考评办法》(常政规〔2010〕9号)的通知,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达标考评工作,不断提高达标考评覆盖率和隐患整改率。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100%通过安全基础达标验收,其他企业力争70%通过达标验收。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制定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人员、经费、装备,确保对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各项制度、规定、措施落实。全面开展企业生产现场达标、岗位达标活动,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自主参与安全预防行动。三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加快制定我市开展企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推动企业主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非煤矿山和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下企业要在2015年前实现达标。

    4.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设。继续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申报登记建档工作,完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建立市、辖市(区)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落实企业重大危险源管理的主体责任和各级安监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责任。加大重大危险源预警、防范、控制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提升重大危险源设施的安全监控技术条件,构建市、辖市(区)和重点行业企业三级重大危险源监管网络与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巡查及预警体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分级挂牌督办、隐患治理销号和举报奖励等制度。全市各级政府每年挂牌督办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力求重大隐患整改率达100%。

    5.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市、辖市(区)和重点企业三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工作,增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依托大型企业,整合应急资源,在市区建设一个以危险化学品为主的安全生产保障基地,在溧阳和武进、新北分别建设一个非煤矿山、两个危险化学品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充实和完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立区域间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补偿机制,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和防范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6.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暨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信息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功能,完善基本信息库,建立运行维护体系,推进乡镇(街道)、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网络节点,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市安委会与各级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重点行业和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7.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安全科技进步纳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并将重点项目纳入市、辖市(区)科技发展计划。全面启动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和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科技兴安、人才强安”战略的实施。推进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好五个平台,即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的安全科技研发平台;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体的检测检验平台;以安全专家、安全评价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平台;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主体,政府组织指导推广的技术推广平台;以利用现代通讯、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为手段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8.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安全培训,把安全生产培训纳入市、辖市(区)党校各主体班次的培训内容之中;加强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继续开办危化企业安全生产大专班;继续推进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万人行动”,使之逐步转入常态化的培训轨道。加强安全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1个二级安全培训机构、提升完善5个三级安全培训机构、建立30个企业四级安全培训机构,以满足全市不同层次安全培训的需要。推进城乡安全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结合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安全文化事业的投入,打造一批有利于宣传安全知识、提升城市总体形象的安全文化基地。推进校园安全宣传基地建设,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内容,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全市各中小学校内都有安全教育固定设施。推进企业安全文化阵地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栏、“三违”提示栏、事故警示栏、法制宣传栏等安全文化表板系统。继续开展好每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安全文化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文化活动载体。加大主流媒体宣传力度,创办安全专题栏目,大幅度提高宣传覆盖率。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加强安全信息沟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逐步建立由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宣传教育构成的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体系。

    9.加强职业危害监控体系建设。加快理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职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快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备专业监督检查装备;加快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规章制度,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登记系统。全面开展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职业危害严重行业的监督检查,推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积极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监督员试点工作,逐步实现职业健康监督员岗位制度化、职业化,提高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至2015年,实现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10.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建立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制订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制度、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和诚信企业考核细则,建立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信息采集、发布等安全信用机制,实施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并与相关征信部门建立诚信信息通报制度;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自律。到2015年,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产诚信体系。

    (二)强化安全生产“十大领域”监管

    1.非煤矿山:坚持“统筹规划、严格准入、提标升级、规范开采、强基固本”的原则,加强矿山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标准化开采水平。全面运用露天矿山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监控监测等先进安全的开采技术装备。加强企业作业现场和辅助现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行为。2011年露天矿山100%达5级标准化,2013年地下矿山达3级标准化。

    2.危险化学品:按照“远离城区、集中区域、淘汰落后、加强救援”的要求,对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开展区域风险评价和安全规划,提高科学布局及区域安全水平。制定相应办法,规范化工园区(片区)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准入门槛,继续依法关闭和淘汰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和安全条件的化工企业,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向化工集中区、经营企业向专业市场集中的目标。加强沿江、沿河化工生产企业和园区外中小化工企业的监管,提升化工企业危险工艺自动化控制水平,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危化品生产企业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含)安全标准化等级。完善加油站布局规划,推进加油(气)站技防措施项目实施。

    3.冶金:加强对冶金煤气、熔融金属等危险源监控,强化危险作业管理,进一步完善分类分级监管制度,全面推进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大中型冶金企业100%达到安全标准化水平。

    4.消防: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开展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建筑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全力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加强危险化学品救援能力建设,构建市、辖市(区)、企业三级救援体系,提升抢险救援水平。加强消防宣传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5.道路交通:建立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协调机制,加大危险路段整治力度,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全市长途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旅游车辆、学生接送车辆以及重型货车等重点车辆全部实现全市联网和网上监控。持续深入开展平安畅通县(区)和交通安全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公路创建活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80%的辖市(区)达到平安畅通县区标准。

    6.建筑施工:以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为切入点,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逐步推广使用施工现场电子监控,率先在重大工程中推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外来施工队伍管理,完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分包工程和外包队伍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建筑领域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专项整治,逐年减少建筑行业事故。

    7.特种设备:构建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动态监管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检验技术把关、社会广泛支持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使用安全等多元共治格局,到2015年,重点监控设备监管率和严重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

    8.农业机械:以基层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平安农机”长效管理机制。到2015年,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镇、村、合作社分别达3个、30个、300个、100个。

    9.烟花爆竹:优化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布局,建立烟花爆竹(礼花弹)流向信息系统,严格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安全许可及市场准入,批发企业全面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储存、运输、燃放及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依法打击非法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

    10.公共安全:各级职能部门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明确城市公共安全重点责任部门的职责,编制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评价论证,逐步形成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城市地下专用管线设施和大型经贸商务活动、大型文体活动、节日庆典等人员高密集活动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继续推进全民参与的“安全社区”建设,提高公民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

    (三)推进安全生产“八大工程”实施

    1.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配合国家实施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金安”二期工程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对现有的常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扩容,增加功能。重点建立“五大系统”:(1)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2)移动应急救援现场数据实时采集系统;(3)安全监管办公自动化系统;(4)安全监管现场执法系统;(5)应急救援指挥信息支持系统,以及开发数据接口,实现与“金安”工程数据对接。

    2.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工程。重点抓好“五个一”,即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安全科技示范工程;淘汰一批落后工艺、技术、设施;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培训一批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努力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具体项目:(1)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自动化控制改造升级;(2)建筑起重机械超载自动报警系统;(3)全市所有客运车辆和危货车辆安装GPS监控系统;(4)对城区的热力管网、燃气管网、电力电缆管网、污水管网、光纤及有线通信网络管网等地下管网进行核查,绘制城市管网现状图;(5)对重点危化企业和全部重大危险源实行在线监控;(6)力争建立1至2家市级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企业,建立2至3个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示范点。

    3.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增加政府和企业的安全投入,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以及水利、旅游、特种设备、城市燃气、市政设施等存在严重影响公共安全重大事故隐患的,按“谁受益,谁投入”和“公共设施由政府投入,企业设施自行负责”的原则进行治理。

    4.安全监管技术装备工程。为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满足企业生产现场执法检查需要,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根据国家和省要求配置市、7个辖市(区)和58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安全监管机构的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配置安全生产监测专用设备,现场取证与分析演示设备,执法人员个体防护装备与必备用具,应急指挥通讯设备和执法交通工具等五大类装备,达到相关的要求。

    5.安全生产保障基地工程。建设市安全生产保障基地,重点完善“四大功能”:(1)教学保障功能。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2)实操考核功能。内容包括电工作业、焊工作业、危化品实验室等实训室以及应急救援模拟训练场;(3)科普教育功能。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室、公共安全科普宣传馆、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展示厅,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声像影视、模拟情景演示等方式开展安全科普教育,并定期向市民开放。(4)职业卫生检测检验功能。内容包括配备职业危害检验检测装备,建设有毒有害气体、工业粉尘等安全技术检测室,满足行政管理和日常监管执法需要。

    6.安全文化创新工程。实现“六个一”计划,即新编和改编100种以上安全教材;培养1000名以上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    和复训1000人次以上安全生产监管干部;培训10万名以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培训100万名以上农民工为主的从业人员;建成10个安全文化创建先进社区和100家安全文化创建先进企业。

    7.安全生产示范工程。在全市建立20个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工业园区),60个安全生产示范社区(村),200家安全生产示范企业,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国家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至少申报1个“WHO国际安全社区”,所有学校达到“安全校园”标准。

    8.小企业安全规范化建设工程。对全市生产型小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评估、分级,建立基础数据库,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和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投入,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评估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利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源,实施安全评估。评估分三期,三年完成。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各级各部门要把安全生产规划、相关指标、重大项目分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

    (二)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同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经费作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除确保“十二五”时期安全重点工程所需资金投入外,按照市政府与各辖市(区)政府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大对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事故隐患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宣传教育培训和安全监管监察等工作的投入。认真落实提取安全费用、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实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有关规定。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办法,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扩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广范围,提高参保率,提升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

    (三)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各类非法违法行为,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企业发生事故的成本,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及事故举报机制,设立全市统一的举报电话。

    (四)强化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根据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依法严格安全准入,对生产工艺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依法淘汰关闭取缔。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施工、建设“三同时”制度,严格新建、改建、扩建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许可审批,规范并加强安全产品、安全设备及设施、安全中介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设备设施进入生产领域。结合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五)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规划责任

    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把规划内容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为民办实事工程,明确规划实施进度要求,确保本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重点工程项目的牵头部门认真研究落实工作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保障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合作,齐抓共管,确保责任落实。市安委会每年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分年度、分阶段进行规划评估,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和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