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15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517/2023-0002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城管局
生成日期:2023-05-30 公开日期:2023-05-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15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15号的答复

白冰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活垃圾科学管理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推行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着力推动的“关键小事”。我市垃圾分类工作自2017年开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住建部、省住建厅评估标准和要求,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有序组织、有效发动、有力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双碳设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垃圾科学管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市制定《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技术和绿色能源,将“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建立分类别、广覆盖、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纳入行动方案;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系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无废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纳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体系;制定印发《2022-2023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从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推进专项工作、营造双碳氛围、完善工作机制四个方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学习先进,建立健全分类体系

近年来,我市先后前往北京市、广州市、苏州市等先进城市学习“互联网+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理等先进经验做法,拓宽工作思路和眼界,为我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我市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一是在分类前端。2019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已实现全覆盖;从2020年开始,继续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系统,以“四分类+三定一撤”为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四分类”达标小区建设,预计今年底全市达标小区覆盖率达到82.8%。二是在分类中端。根据需求配备各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分类收运车近2500辆,采用巡回、预约、定期等多种收集方式落实分类收运。三是在分类末端。推进分类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大分流处理设施60余座,包括焚烧处理设施6座(设计总处理能力约6000吨/日)、卫生填埋设施3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5座(设计处理能力300万吨/年)、餐厨废弃处理设施2座(设计处理能力540吨/日)、大件垃圾分拣中心7座、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34座、园林绿化垃圾处理设施6座。细分类暂存或处理设施100余座,包括可回收物分拣中心6座、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场所8座,农村易腐垃圾处理设施100座,日益完善的设施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措并举,推动源头分类准确率

(一)专人督导,提升分类准确率

我市从2020年起启动“四分类”小区试点工作,到2022年底,已创建四分类小区517个,占比40.8%。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常州市2023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住宅小区要在“四分类”基础上全面推行“三定一撤(即定时定点定人撤桶)”,并配备相应的便民服务设施,居民可在指定时间投放到就近的集中投放点,投放点将组织督导员进行现场督导,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常态化后,再逐步减少误时投放点和督导员数量。

(二)AI试点,探索分类新模式

2022年,我市在天宁区、钟楼区分别选择1个小区开展首批AI试点,5座AI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已经正式投入使用。AI智能收集屋采取定时、定人、定点的收集方式,分设定时投放时间和误时投放时间,并且可对居民的每次投放进行智能识别,如有居民没有按相应标识投放垃圾,智能AI系统马上提醒“垃圾未按规定投放”、“垃圾要按标识放进彩色桶里可得分哦”。在增强居民使用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

(三)平台建设,促进科学监管

2021年年底,我市启动“常州市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子系统”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初验,正在对照业务需求和终验要求完善平台功能,预计在6月底进行项目终验。本项目在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二期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在常州市城市管理局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框架下,结合常州市垃圾分类的业务现状和管理的实际需求,搭建垃圾分类管理应用,以实现垃圾分类投、收、运、处全过程实时监管,提升垃圾分类科学监管水平。

四、完善链条,落实分类收运处理

根据国家、省有关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规范,我市居民生活垃圾分四类,分别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建立了相应的全链条体系,具体去向分别如下:

(一)可回收物

目前,大量可回收物都进入了社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际进入环卫收运体系的数量仍较少。2022年,我市环卫收运体系累计收集可回收物3.16万吨,日均约86吨。

(二)厨余垃圾

目前我市厨余垃圾由各辖市、区环卫部门每日负责组织清运,各辖区分出的厨余垃圾部分进入常州维尔利餐厨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约40吨/日),部分依托各地的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处理,全市现有36座农贸市场易腐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规模约56吨/日),溧阳市的厨余垃圾主要进入溧阳市欣峰废弃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处理(厨余垃圾处理能力约100吨/日),基本实现厨余垃圾“应收尽收、分类处理”需求。

(三)有害垃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对照国家、省和市有关危废管理要求,我市有害垃圾经各辖市、区分类收集后暂存于各地的有害垃圾临时暂存场所(全市共8处),并严格按照危废管理要求申报和备案后,按年度由市环卫部门分别委托有对应资质的处置企业分类处置。

(四)其他垃圾

生活垃圾中其他垃圾占比相对较大,我市共建成6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总焚烧处理能力约6000吨/日)、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现主要用于飞灰填埋或应急填埋,部分已封场),其他垃圾经各镇(街道)委托环卫服务企业进行清运转运至各地垃圾转运站后,并压缩送至焚烧终端处理,实现日产日清,100%“无害化”处置。

五、抓好“两头”,提升垃圾分类成效

(一)提升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水平

由于可回收物具备一定回收价值,现阶段主要由居民、回收网点和再生企业进行市场化调节,全市可回收物基本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质效,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近年各地环卫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入市场化企业,采用积分、返现或实物兑换等形式,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鼓励居民将可回收物应分尽分。

(二)强化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我市出台《常州市2022年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从禁止限用部分塑料制品、有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促进塑料制品循环利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完善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32项具体工作任务,从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发力,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市发改委会同市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出台《常州市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健全厨余垃圾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提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2022年10月,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导全市商贸企业落实《常州市2022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要求,做好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工作。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工作是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市商务局积极指导全市重点商贸企业在商务部统一业务平台注册并定期报送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每半年进行统计汇总,研究使用现状,形成工作报告,目前我市平台注册企业535家,涵盖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电商平台、连锁外卖企业等业态,自2020年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完成了5轮报告,从数据走势看,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逐年下降。

六、科技驱动,提升管理效能

(一)设立申报指南专题

以科技项目为支撑,推进科技惠民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双碳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项目,指南条目中涉及到生活垃圾科学管理。如(社会发展)项目指南中,重大科技示范项目设立“开展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治理、修复、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条目;面上项目围绕生态环境主题设立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废弃物污染等在监测、防治、修复以及生态效应等长江大保护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塑料制品、氟化物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指南条目。

(二)加强有关领域基础研究

组织基础研究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环境保护领域设立“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开展碳减排情景下水、土、气、固等形态下污染物治理技术开发的应用研究”、“新型污染物及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协同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循环利用和饮用水安全等技术研究”等指南条目。

(三)加强部门联动

加强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规划局等相关单位间的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生活垃圾科学处理,跨学科、多专业联合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智造名城。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刚性约束为前提,强化分类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有序推进《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强化我市垃圾分类法治保障。二是进一步谋划好环境卫生发展规划,深化对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的研究,加快编制《常州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1-2035)》,尽快按程序报批,力争2023年上半年正式实施。三是根据国家、省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相关管理办法,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收费制度改革,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尽快调整我市生活垃圾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启动研究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制度。

(二)以建立机制为保障,凝聚分类多方合力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各辖市(区)和市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机制,调动各方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性。严格对照国家、省相关工作及考核标准,加快完善垃圾分类治理的有关制度和标准及相关政策配套文件,指导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

(三)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垃圾分类链条

结合无废城市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工作,坚持源头减量,进一步制订和完善过度包装、限塑、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绿色办公、光盘行动以及“两网融合”、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有序推进源头减量工作。

(四)以科学监管为手段,发挥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科技驱动,建成常州市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子系统,规范采集信息数据并接入全市垃圾分类体系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打造“全链化管理、逐级化监管、数据化考核、科学化决策”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加强督查考核,坚持问题导向,用好各项考核“指挥棒”,严格对照国家、省相关考核标准,结合年度实施方案要求,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整改。

(五)以习惯养成为目标,营造分类宣传氛围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落脚点是居民群众,如何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是关键。下一步全市将着眼习惯养成,确保垃圾宣传力度不松劲,以社区(村委)、学校、公共机构为着力点,继续吸纳各地群团、社会志愿等力量加入到生活垃圾宣传教育队伍中,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宣传资源,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常态化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

在此,感谢您对我市城管环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恳请一如既往地为城市管理工作多多建言献策,共谋常州的美好明天!

分管领导:王志忠

经 办 人:张云霞

联系电话:81000201

(注:上述个人信息由于工作需要经本人同意对外公布。)

常州市城市管理局

2023年5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