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2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488/2013-0001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发〔2013〕2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13-01-24 公开日期:2013-02-0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2012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情况作出了具体说明
2012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1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常州教育深入实施《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事业发展水平位居省内第一方阵。

    一、彰显公平,基本公共服务有新改善

    (一)办学条件提档升位。修订《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启动常州教育地理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全市18个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建设28万㎡,交付使用8.89万㎡。加快幼儿园建设,缓解“入园难”矛盾,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2所,其中新建16所、建筑面积7.54万㎡,改扩建16所、建筑面积5.2万㎡。全力推进校安工程,完成校安工程42个项目,竣工面积20.6万㎡。按照全国审定的三年规划,我市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达到或超过100%,对照省定2010-2012三年规划,我市校安工程开工率为100%,竣工率85.5%,基本完成省校安办“双百”目标。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建成31个标准化考点、1433个标准化考场并投入使用。在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中逐步推进节能、环保和能源智能化管理建设,刘国钧高职校获省级节能示范单位称号。

    (二)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市政府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各辖市、区全面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400元、钟楼区250元、其他辖市(区)200元。通过新举办幼儿园均办成公办园、回购民办园等途径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全市公办幼儿园占比达75%以上。全市按2000元/人的标准落实特困家庭幼儿及残疾幼儿保育教育费共90.4万元,并对特定对象幼儿实行免费或减半收费政策。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1所、市优质幼儿园13所,市级以上优质园占比率、就读率分别达80%、90%以上。

    (三)义务教育更加均衡。深入开展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各辖市、区均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省级督导。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方案,适度调整义务教育热点学校施教区,严格控制热点学校择校比例,民办初中招生坚持免试入学,热点普通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达70%。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工作,优秀教师轮岗交流比例超过15%。推进“蓝天计划”,充分挖掘公办教育资源,采取扩班、增加班容量等措施,全市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13.6万人,吸纳比例达88.91%。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复评,新增省优质小学11所、优质初中3所,义务教育阶段省优质学校占比达84.24%、就读率达86.66%。启动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有4所学校成功申报成为省首批薄弱初中课程建设项目。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家庭困难学生帮扶体系,落实政府政策资助2.23亿元,接受社会捐赠735万元,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开设常州公开课12讲、13场,直接受众近2万人次,开通网上约票系统及二维码刷票管理系统,讲座视频均在网络公开,“常州公开课”被评为“2012市级机关优秀服务品牌”。精心实施“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诊断和指导,开课19周、2280个班级,2700余人次教师、6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1.6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开通网络预约系统方便家长约课,举办6期24场家长沙龙活动,学生及家长非常满意率近100%。扎实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开展讲座210场,受众达11.5万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近6000人次,建立“常老师在线”网上家庭教育交流系统。举办第三届“同享阳光、让爱飞翔”免费爱心班,面向贫困、流动儿童推出13个培训班、370多个培训名额。成立常州市教育义工委员会,吸纳会员近3000名,组织为贫困地区爱心捐赠公益活动。市社区大学组织100位教师送教180个社区,授课230多讲。促进有条件的学校向市民开放体育设施,服务市民健康生活。

    二、追求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有新进展

    (一)高中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启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及课程基地建设,遴选、确定4所学校6个项目为市级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所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省常中)和2个首批省级课程基地积极开展探索,发挥良好辐射作用,新增第二批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4个。加强高三教学研究,提高毕业班工作效益,2012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本二上线率较去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总录取率较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加强课程开发,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提升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组织全市普通高中开展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操作考核。高中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参加省信息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竞赛共获一等奖260个。

    (二)职教发展更加突显创新。承办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殷村职教园开工建设并顺利推进。在省内率先启动中高职衔接试点,开展“中职3年+本科4年”、“中职3年+专科高职2年”、“中职3年+专科高职3年”、“专科高职3年+本科2年”等培养模式试点,10个项目入选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承办全国化工生产技术大赛,举办全市“技能竞赛月”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参加省赛获一等奖54个(31个为项目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115个、三等奖106个,一等奖总数全省第三,省赛排名全省第二,参加国赛获一等奖10个。提升办学内涵,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增至5所,建立三年为一周期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制度,对11所职校48个高职、77个中职专业进行水平评估,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增至20个。在全省率先实施“三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导师制、项目化、工作室培养模式,确定“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21名,入选全省教学创新典型案例。成立常州市聋人学校职业高中,与市残联合作成立常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向全市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职业学校单招高考和本专科录取率全省十三连冠。

    (三)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出台《常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立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辖区均建成未成年人成长指导分中心,建成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室近4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63所,市教育局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共8个),“五色教育法”获评第二届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大品牌”。认真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学生道德讲堂”获第二届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大品牌提名奖”。举办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承办2012全国生命教育大会,评选生命教育优秀成果。海选“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30名,该项工作获全省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举办常州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暑期德育主任培训班、班主任论坛。坚持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综合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举办第二届常州市高中学生峰会、“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无偿献血、捐废纸献爱心等活动。加强中学生义工组织建设,鼓励学生积极、理性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管理。

    (四)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建立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活动制度,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设计与企业经营管理等竞赛活动。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和督导制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举办27届“育苗杯”运动会、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赛和校园体育之星评比、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等活动,承办省小学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深化科技教育,命名10个科技俱乐部,常态化开展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类活动,参加机器人比赛获国际金奖1个、全国一等奖4个,参加全国青少年国际数棋技能展示总决赛获全国10块金牌中的7块,参加全国航模比赛获一等奖16个,解放路小学获2012OM世界锦标赛小学组亚军,少年宫组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团体小学男子组第一名。深入实施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扎实推进高雅艺术、民间艺术进校园,承办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创新学生寒暑假活动模式,免费向学生开放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体育运动和文化学习设施。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开展中小学生“书写经典”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爱我祖国,爱我家乡”经典诵读比赛等,参加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获特等奖17个(约占全省40%)。

    三、推进转型,教育发展方式有新优化

    (一)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我市入选首批全国建设学习型城市案例城市。加强城乡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各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增至7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实现全覆盖,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增至2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增至8个,命名10个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市级标准化成人教育中心校增至24所,市级标准化村民(居民)学校增至103所。加强课程建设,自主开发社区教育课程100门,自制视频课程30讲,“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超过1.5万讲,市级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增至43门。引导乡镇开展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有省级农科教基地11家,新北区西夏墅镇三新食用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被命名为省级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规范发展教育培训,试点新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负责人答辩制,深入推进分等定级评估,全市各类非学历教育机构达285家,其中A级单位增至30家。成功举办第七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举办“学在常州”大型公益宣传和“文化常州”网上读书活动等。推进老年教育,成立常州市老年教育专业委员会。

    (二)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制定《常州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常高校129个专业成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常州大学“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项目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在常高校博士人才培养零的突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新增9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纺织学院新增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机电学院被评为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推进新能源、物联网、轨道交通等领域研究,产学研水平不断提升,常州大学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机电学院与政府、企业共建“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国内知名企业在“产教园”内建立实训中心,2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在“产教园”内建立“校中厂”。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制定《常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任务,实现省、市、县(区)、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实施“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和基础教育“e学习”项目学校建设,3所学校入选全国百家数字校园示范校,确定市“e学习”项目学校40所,13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推进电子政务,开发常州市教育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并覆盖全市,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常州教育门户网站在全省教育门户网站测评中被评为十佳网站,中考实行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和录取。加强应用研究,实施校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培训、体验项目,18项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占全省50%以上),参加全国、省多媒体软件比赛分别一等奖1个、9个,参加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获一等奖54个。参加省“领航杯”信息化能力大赛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四)教育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完善在常外籍和港澳台侨人士文化学习、子女入学服务体系和平台,常州天合国际学校顺利招生开学,常州工学院设立“常州市外国人汉语言文化学习中心”。鼓励本地学校与国际友好学校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合作关系,局属学校新增5所国外友好学校,高中校友好学校结对数达100%。试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承办AFS项目第二届国际理解教育—中德跨文化研讨会,遴选25所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努力提升学生国际素养。借鉴、整合、汲取国外教育资源和先进理念,推进国际课程建设,引进国际课程2个,在已开展国际课程的学校组建“国际课程教育学校合作共同体”。做优做强学生交流项目,承办AFS项目第六届全国志愿者大会、华东片学生出国前培训活动、华东片冬令营选拔活动。挂牌成立我市第一所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常州市教育局苏曼培训中心。扎实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承办2次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桥”大型活动,举办第五届中华文化国际夏令营。

    (五)学校特色化发展不断深入。促进幼儿园特色发展,新增市特色幼儿园6所,承办全省幼教科研协进会暨幼儿园活动展示大会,出版《多元美术》等特色课程系列丛书。鼓励学校利用外部资源推进学校整体转型研究,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2所学校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合作校,6所学校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新基地校,7所学校加入“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市德育特色学校增至105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增至50所、艺术特色学校73所、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增至76所,其中书法示范学校增至17所,今年起对100所体育特色学校(其中优秀体育特色学校43所)采用逐年循环评比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增至119所。加强省、市有关项目创建工作,省、市级“绿色学校”分别增加到135所、345所,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8所。

    四、强化保障,发展支持体系有新完善

    (一)教师队伍品质进一步提升。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市教育局和武进、溧阳、钟楼区教育行政部门被评为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武进区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地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好班子”考评办法和校长绩效考评办法,开展中层干部挂职锻炼活动,7名校长获全国“开学第一讲”优秀校长荣誉,举办校长学习成果分享论坛、校长听评课等活动。将师德要求作为前置条件纳入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审等,编印《教师礼仪手册》发放到全市每一位教师,深化“168”爱生行动,举办第五个“师德建设月”、师德报告团巡回演讲等活动,1人当选江苏省第二届十佳师德模范,11人当选为省师德先进个人,表彰350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50名常州市师德模范和20个师德建设先进学校。加快名特优教师培养,省特级教师增至88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增至102名,评选第三批名教师工作室64个,612名教师成为第三批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市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5%。加强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44名教师获“常州市技术能手”称号,创业认证资格教师增至118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完成40个市级培训项目、12个省级培训项目,“名师大学堂”等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全年受训人次超过6.4万。实施新教师三年跟踪培育工程,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召开全市“青蓝工程”现场会,广泛开展“拜师结对”。推进教师培养制度改革,落实省教育厅下达的50名免费男幼师培养计划,8名普通高中优秀毕业生签约报考重点大学师范类专业。优化新教师公开招聘方式,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和相关学校联合组团赴高校现场招聘并签订就业协议。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规范推进岗位管理工作。

    (二)教育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深入实施《常州市教育系统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启动“六五”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建设,加强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促进学校将“六五”普法工作和学校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依法行政切实加强,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推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所有行政权力全部上网规范运行,市行政服务中心教育窗口优化办事程序,被评为市级优秀窗口。全面贯彻《学校教代会工作规定》,评选教代会工作先进单位20个。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规范中小学学生接送车辆和门禁管理,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在全市小学实施儿童口腔疾病干预项目,强化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开展春季和秋季学校卫生专项检查,新增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学校5所、铜奖学校20所。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出台《常州市中小学食堂管理办法》,实行学校食堂零租金委托经营和师生用餐成本全公开制度,完善食堂承包公开招租办法,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三)党风政风行风进一步改善。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纪检监察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以规范办学行为、工程基建、物资采购、人事招聘、干部选拔、招生录取等为重点加大监察力度,以创建廉政文化示范点为抓手,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严格执行五项严规,扎实推进减负增效,开展规范办学行为暑期专项督查行动和局属学校“一日督学”活动,督查范围实现全市中小学全覆盖。指导和督促幼儿园依法办园、规范办学,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规定,开展教育收费公示规范月活动,联合市有关部门开展收费督查,严格规范各类幼儿园收费行为,重点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热点”学校、“薄弱”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教育收费举报量在全省13个大市中最少。积极治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严格执行教育部“一科一辅”要求。2次参加市政风热线活动,倾听群众呼声,解答市民疑惑,认真组织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通过报纸、广播、教育信息网等媒介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电子举报信箱,作出公开承诺,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剖析问题,在市政府纠风办开展的12个部门行风评比中排名第二。

    (四)沟通对话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教育局开通常州教育政务微博,及时释疑解惑、查处举报,全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开通教育微博90余个。把握重点时间节点,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幼儿园和义务教育招生、殷村职教园区开园、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等5场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集中采访活动9次,广泛宣传常州公开课、优秀教师免费导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行风建设等创新举措。积极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开展“龙城网民走近教育”活动,让网民近距离接触教育、理解教育,网民疑问帖回复率100%。评选常州教育年度人物10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在市政府网站公开信息200多条、在教育门户网站公开信息400多条,答复依申请公开9件。严格执行信访办理程序,各级各类信访事项答复率100%。优化提案建议办理流程,提案建议办理满意率100%。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教代会制度,落实教代会提案、审议通过票决制,评选教代会工作先进单位20个,开展首批校务公开工作示范校评比活动, 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扎实做好双拥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