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1年体育工作总结与2022年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55x/2022-0000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体发〔2022〕1号 发布机构:市体育局
生成日期:2022-01-05 公开日期:2022-01-0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体育局2021年体育工作总结与2022年体育工作要点
市体育局关于印发2021年体育工作总结与2022年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辖市、区体育主管部门,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2021年体育工作总结与2022年体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完成2022年各项目标任务。

常州市体育局

2022年1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1年体育工作总结与2022年体育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战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的冲刺之年。一年来,全市体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协调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召开体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对全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全面系统动员部署。及时组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定期督查机制,拧紧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按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结合体育局工作的实际,推动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制定局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专题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并将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步骤要求,细化为具体举措,实现了各项专题实践、组织活动安排流程化、时序可视化。针对不同对象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会同常州大学,编制出台《常州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年共组织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会7次,开展现场教学6次、宣讲团专题宣讲8次;组织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1期、机关党员集中学习17次;开展党史学习交流会1期。局系统基层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259场4369人次,开展专题宣讲35次,各支部累计开展党员学习交流174场次。

(二)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目标,进一步繁荣群众体育活动。一是全力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召开全市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总结创建工作成效和特色亮点,查找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参与人数、农村健身设施建设、新建小区人均体育场地配建落实情况等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提升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得到全面跃升。二是全面统筹、高起点谋划新周期全民健身工作。与常州大学专家智库合作,共同研究编制并报市政府印发《常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三是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扩容升级。推动体育健身设施向更优提升,完成全市270个村(社区)一代全民健身路径点的新建和更新工作。重点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升级工作,新建10个二代室外健身器材示范点。在钟楼区五星街道选取试点,建成投运江苏首批、我市首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成开放新北三江口公园和钟楼玉兰路2条智慧健身步道。建成溧阳市凤凰洲森林公园、钟楼区邹区中心公园等8个体育公园,天宁区龙游河健身步道、常州经开区鹅颈湾公园健身步道等总长25公里的健身步道。深入推进“31166”工程建设,建成投运钟楼区北港街道、邹区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开工建设新北区薛家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经开区遥观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开展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管护专项整治,对室外全民健身设施器材进行全面普查,提升管护信息化水平,在经开区开展试点将所有器材纳入智慧化管理平台。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其中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被选为国家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场馆。常州大运河滨水健身步道获评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武进雪堰城西回民村体育公园、钟楼区邹区镇卜弋村市民广场获评江苏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四是深入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提升“运动龙城大联赛”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常州市社区运动会等新的项目进入“运动龙城大联赛”正式比赛。举办“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全国主会场活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启动仪式,1600多名市民群众参与当天活动,作为我市首创性群众活动品牌在全国形成影响力。继续推行业余运动等级制度,全年为500名健身爱好者颁发业余运动等级证书。五是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发展路径。组织实施慢病运动干预项目,通过“我的常州”APP中常享动板块推出的“减肥训练营”项目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扩大宣传,完成运动干预21000余人次。实施青少年脊柱健康公益筛查。今年以来,共计完成筛查41783例。举办暑期夏令营团课11期,周末班2期,运动干预青少年341人,每周平均的脊柱侧弯就诊人次在25人左右。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体医融合的社会效应不断显现。六是优化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打造“运动健康大讲堂”品牌,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基层村(社区)开展运动健康知识讲座48场,直接服务群众超过5000人。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和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工作,完成溧阳市、天宁区、钟楼区范围内的3200名居民的抽样监测。同时,依托省级以上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免费为31196人进行国民体质测定并给与科学健身指导建议。全年培训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100人,推荐申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11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人。七是加强体育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不断扩大体育社会组织队伍,年内新成立体育类民非俱乐部6个,公开招募市级单项运动协会会长2人。

(三)以迎战奥运全运为引领,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一是以奥运全运参赛为中心,大赛贡献稳居前列。我市共有7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出战东京奥运会,获得1枚铜牌、1个第七、4个第九、1个第十的好成绩,参赛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在十四届全运会上,我市146名运动员出征陕西,获得11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其中,我市承办的女子手球蝉联冠军,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办的女子垒球实现三连冠,与武进区联办的女子曲棍球(奥运联合队)获得冠军。目前,全市共有世界冠军26个。二是以省运备战为重点,后备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我市参加省运会注册运动员2685人。2021年,共组织925名运动员参加了柔道、摔跤等28项省级比赛,获得131枚金牌,列全省第4位;输送24名运动员进入江苏省优秀运动队,本周期我市人才输送得分列全省第三;全年共申请国家健将运动员2人次,一级运动员54人次,审批二级运动员122人次。三是以体教融合为基础,工作成效领跑全省。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武进区鸣凰中学教学点正式招生,有效缓解了赛艇、曲棍球、橄榄球及男子手球等项目运动员的就学压力。会同市教育局制定2021年常州市中小学生体育竞赛计划,确保体教融合工作向纵深推进。全年共举办田径、篮球、举重等33个项目的比赛,参赛规模超12000人次。四是以安全工作为核心,训练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共组织教练员、运动员反兴奋剂集中学习6次,反兴奋剂知识讲座2次,反兴奋剂知识竞赛1次,取得较好成效。目前,我市反兴奋剂平台注册运动员1224人、教练员191人,积分合格率、行踪申报完成率、上线率等各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五是以科学训练为保障,训练备战成效显著。根据项目特点,先后成立了游泳、田径、球类及重竞技等四个训科医学管服一体化团队,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分析重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制定阶段训练计划等,切实提升训练效益。全年组织训科医学管服一体化团队成员开会研讨达20次。

(四)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一是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常州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成立由省体育局分管副局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列入市委2021年重点改革项目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二是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343.18亿元,增加值130.05亿元,占GDP的比重1.67%,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3053元。三是产业门类不断完善,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场馆服务、健身休闲为引领,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用品制造等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且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0%以上。四是产业主体多元壮大。大型体育企业转型发展,体育“双创”热情持续高涨,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一批如江苏江南环球港商业中心有限公司、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其中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20年度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称号。五是产业平台逐步搭建。常州市奥体戚墅堰全民健身中心、常州市环球动漫嬉戏谷经实地考核和专家评审,被江苏省体育局授予“江苏省第四批体育服务综合体”,我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数量达到10家,居全省第一;溧阳市、环球动漫嬉戏谷入选2021中国旅游精品项目;新型运动损伤急救硅凝胶泡沫敷料的研发及产业化、英式马术培训等7个项目列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公示名单,涉及资金达860万元。六是体育场馆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体育场馆“两改”工作,业已形成政府管理、企业运营的良好模式,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体育场馆投资、运行、商业开发标准化。建成“常享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建立同时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场馆、用户的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场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七是发放体育消费券刺激体育消费。在44家消费券定点场馆发放省级体育消费券,促进体育消费,推广运动健康理念。同时,试点发放市级体育消费券,全年共发放各类消费券总金额超830万元,总张数超18万张,领取率达97%以上。

(五)以狠抓疫情防控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赛事安全管理。一是积极推进各项竞赛工作。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科学确定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赛事举办路径,落实办赛主体责任,统筹调整年度重大赛事计划。同时,按照可治可控、精准防控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深入研究、统筹安排,及时有效采取各项防控措施,科学制定各级比赛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突发事件预案。全年共举办十四届全运会女子曲棍球预赛暨冠军杯赛、2021金坛茅山山地半程马拉松赛、2021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2021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等10项次全国比赛;举办2021年大运河小铁人三项系列赛(常州站)、2021年江苏省青少年举重(女子)锦标赛、2021年江苏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32项次省级比赛。二是按计划筹备重大赛事。积极推进中国网球巡回赛等重大赛事筹备。建成500座的室外网球场,完成原有场馆的改造升级,并举办2021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站)系列活动之常州网球邀请赛。三是加强赛事安全管理。举办体育竞赛干部培训班1期,组织召开全市体育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压紧压实全市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细致的措施确保体育赛事活动安全。四是加快裁判员队伍建设。全年通过单项体协举办足球、网球、健身瑜伽、笼式足球、篮球、气排球、汽车摩托车、电子竞技、钓鱼等二级裁判员培训班九期,健身健美2人晋升国家级裁判员。

二、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二十届省运会决战之年。全市体育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让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为推动“532”发展战略贡献体育力量。

(一)以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为引领,完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增加要素供给。实施全民健身路径提升工程,新建和更新290个村(社区)健身路径;实施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7个、健身步道30公里,建设薛家、遥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开展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管护专项治理,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和公共场馆设施信息化管理,在经开区开展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落实室外全民健身设施纳入智慧化管理平台工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省体育局统一部署,抓好奥体中心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支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二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搭建活动平台。不断提升“运动龙城大联赛”品牌效应,举办年度盛典,以需求为导向确定赛事活动项目、数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举办群众体育赛事30项以上。举办“常州市社区运动会”,让群众性赛事活动走进社区,办到群众“家门口”。在全市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作为市、区联动的品牌赛事进行推广,鼓励全市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积极组队参加江苏省第三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三是深化体卫融合工作发展,推动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体卫融合服务机构网络,加快推动体育医院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二级体育运动康复医院建设,新建潞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实施慢病运动干预项目,为20000人次提供慢病运动干预服务。继续实施青少年儿童健康关爱行动,为全市中小学内的50000名青少年儿童实施脊柱侧弯公益筛查,并提供纠正指导服务。探索青少年近视预防和超度肥胖运动干预策略路径。继续办好中国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促进体育与医疗卫生的深度融合。四是搞好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满足群众需求。打造“运动健康大讲堂”品牌,深入基层村(社区)开展运动健康知识讲座40场以上。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免费为20000名市民进行体质测定并出具科学健身指导意见。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开展等级创建活动,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健身指导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组队参加或承办省以上赛事,服务会员和广大市民。

(二)以决战省运会为目标,推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迎战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把握时间节点,重点防范运动员伤病,做好参赛预案。会同各训练单位组织好各项目、各运动队参赛工作,确保参赛成绩进入全省前三。二是做好省市联办队伍的奥运全运备战工作。制订省市合作框架协议,做好各项目队伍调整、教练团队组建及服务保障等工作,确定巴黎奥运会我市重点参赛运动员,针对性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三是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围绕我市体教融合工作意见,推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疫情新常态下,加强与市教育局合作,创新市级竞赛管理方法,拓宽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和活动平台。以篮球、足球和快乐体操等基础项目为突破口,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和能力,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范围。四是健全完善全市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游泳、田径、球类及重竞技等四个训科医学管服一体化组织程度,推进智慧训练场馆建设,提升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狠抓运动员文化教育,做好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武进教学点工作,推进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升格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五是统筹谋划二十一届省运会周期项目设置和项目布局。根据省体育局最新文件精神,结合我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做好二十一届省运会周期项目布局。

(三)以推动实施“532”发展战略为目标,积极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重点推进薛家全民健身中心、天宁凤凰新城环岛路景观慢行系统、常州国际马术运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有迈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广,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有力推动“常有健康”工程建设。二是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依托“我的常州”APP,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常享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与资源整合,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体育场馆的互联互通及场馆的一体化管理,加快二期研发进度,逐步探索将校园体育场馆、社会体育场馆、体育培训、全民健身电子地图等模块加入其中,进一步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智能化、优质化、便民化。三是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推广居家健身方法,鼓励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活动;举办体育消费节,发放市级体育消费券500万元,进一步提振大众消费信心,促进体育消费回补和潜能释放。四是培育体育消费载体。扶持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发挥集聚规模效应。五是促进体旅融合发展。发挥天目湖、西太湖、长荡湖、太湖湾、茅山等自然资源,大力发掘竞赛表演市场,拓展特色体育项目和大型赛事活动,培育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塑造城市体旅品牌。六是助推体育制造业蓬勃发展。树立“绿色、快捷、优质、严格”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排忧解难。支持本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不断将品牌做大做强,发挥品牌影响力,完善产业供应链,打造体育产业集群。

(四)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前提,安全有序开展各项赛事活动。一是做好2022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及其系列活动、2022CBA季前赛、2022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2022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2022金坛茅山半程马拉松赛、2022常州大运河凤凰岛半程马拉松、2022中国网球巡回赛常州公开赛、2022发现常州·城市定向挑战赛等比赛的筹备、疫情防控、赛事安全、运营、执行和宣传工作。二是强化裁判员队伍建设,争取多承办一级裁判员培训班,同时加强二级裁判员培训规范指导工作。三是积极筹备16届市运会相关工作。起草16届市运会规程总则、各部竞赛规程,编制16届市运会经费预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