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21-0002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市政府及办公室文件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21〕6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21-01-11 公开日期:2021-01-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市大数据发展,对照高质量发展和“五大明星城”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大明星城”建设要求,全面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打造数字治理新模式,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数字新体验和城市运行智慧化水平,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1. 整体协同,集约共享。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坚持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减少重复投资,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加强政府部门间协作,调动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
  2. 以人为本,优化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大数据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政务服务水平,努力提供高效便捷数字化惠民服务,实现工作重心由满足行政管理向以服务公众转变。
  3. 创新高效,融合发展。坚持超前谋划、引领示范,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驱动大数据发展,加快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的超前部署,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4. 规范标准,安全可控。以制度推进大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及时研判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数据要素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集中攻坚,到2023年具体实现“四个提升”:
  1. 数字基础支撑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融合治理水平全面满足需求,云、网、数等基础设施集约高效,非涉密政务信息化系统上云率95%以上,市级政务数据资源归集超80%,市大数据平台数据量突破百亿级,数据质量和交换能力显著提升。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取得成效,数据在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按需、规范、有序流通。
  2. 线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断拓展数字化便民利企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效率明显提升。各领域高频服务应用集中汇聚,打造形成“一网通办”、“我的常州”APP、“常州政企通”等全国、全省知名的线上服务品牌。线上服务能力提升全面带动营商环境提升。
  3. 数字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宏观决策和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不断拓展,社会治理、城市运行、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形成1-2个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10个以上开放数据应用项目。
  4. 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大数据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协同、布局合理、产业配套、科学有序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5-6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50家大数据产业核心企业,500家关联应用企业,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把建设数字政府和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加快“五大明星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全力推进“数字基座建设”、“数字应用升级”和“数字产业赋能”三大行动。
  (一)“数字基座建设”行动
  整体化、集约化打造一中心、三中台、三门户和两体系,构建“1332”数字政府基座架构。
  1. 构建全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科学规划全市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构建以“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为基础的全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统一提供“云、网、数”等基础设施服务。加快推进实体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全市各部门机房迁移整合,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政务云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化管理的云资源服务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统一运行支撑,优化电子政务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承载能力和运行质量,满足日益增加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需求。推进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消除基层多个网络、多个系统繁琐切换的现象,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一体化推进市、区两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统一数据标准和传输模式。积极与省相关部门对接,推进条线部门数据下发。编制完善市级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完善政务和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刚性要求,推进清单数据全量归集,加快推进公共出行、“水、电、气”等公用企事业单位数据汇聚,融合引入社会第三方大数据,构建行政收集、网络搜取、文本挖掘、传感采集等多渠道、实时性的大数据采集体系。
  2. 打造三大中台支撑。一是加强数据中台支撑,加强数据快速、多元校核,提升数据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数据资源采集、存储、清洗、比对、加工、整合、反馈等各环节效能。优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加快五大基础库建设,人口库、法人库完成800个数据标签,信用库完成79类信用信息数据建设、电子证照库突破150类、空间地理库突破60类。二是加强业务中台支撑,加强统一表单、统一流程、统一消息等通用功能组件支撑,降低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成本,提高业务应用效能。以3-5个市级电子政务项目为试点,依托通用组件加快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三是加强能力中台支撑,探索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构建可信身份认证系统,完善法人数字一证通、个人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系统,统一建设“短信通”平台、政府邮箱,依托“苏服码”,建设满足本地需求的应用体系,为“一网通办”、智慧城市、智能办公提供能力支撑。
  3. 优化三大门户平台。构建“一网一号一平台”服务门户体系,统筹各部门高频应用向市政府网站、“我的常州”APP和“常州政企通”集中汇聚,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公共服务应用门户。依托政府网站,深化信息公开基础建设,做精做优营商环境政策专栏,完善通知发布、政策解读和干货提炼机制,增强网站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服务能力,网站综合考核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加强“我的常州”APP应用接入规范管理,积极拓展高频应用和线上活动,增强平台服务粘性,注册用户保持在450万人以上,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城市公共服务移动应用品牌。不断升级完善“常州政企通”平台“政策精准推”“服务简易办”“诉求在线问”等服务功能,提升助企惠企服务实效,推动“常州政企通”成为全市商事主体线上了解政策、便捷办事、咨询求助的重要渠道,平台关注突破20万人,关联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
  4. 强化两个管理体系。一是标准规范体系。积极探索试点构建包括采集、汇聚、编码、目录、质量、安全、应用等数据标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管理使用规范,研制与地方政策规章配套的地方标准,推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重点国家标准在本地推广应用。加强市级电子政务项目规范管理,科学把握技术路径,有序实施过程管控,严格落实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评价验收,加强对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估。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确保能及时恢复。建立数据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数据安全能力评估机制,监测敏感数据泄露、数据异常流动、数据违规开放共享等数据安全风险态势,并对数据安全风险进行追踪溯源、应急响应和综合管理。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体系,强化采集、存储、使用、转移个人信息的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开展APP个人信息安全检查、安全影响评估和违法犯罪打击等,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加强网络安全监测,提高防病毒、防篡改、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开展网络攻防安全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消除安全隐患。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深度应用。完善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和专业培训,提升安全专业化管理能力。
  (二)“数字应用升级”行动
  打破数据壁垒,强化业务融合,创新技术手段,统筹推进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和决策支持四大板块数字应用。
  1. 推进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应用。聚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建设完善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常州市“一网通办”受办分离升级改造,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系统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市各有关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推进政务服务APP、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集约化建设发展。加快完善电子证照替代实体证照的业务规则和应用模式,大力推广电子证照应用,逐步实现业务办结时同步签发电子证照,为群众办事“减材料、减证明”,加快实现“网上办、移动办、自助办、异地办、套餐办”。推进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改造,完善咨询投诉“一号答”服务体系建设。
  2. 推进普惠便利的民生保障应用。不断推进智慧医疗、教育、文旅、养老等民生优化应用升级。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实现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融合汇聚和挖掘利用。全面建设互联网医院,推广在线咨询诊疗,构建“一卡通、一账通、一站式”智慧健康服务体系。依托“常州市教育数据一体化管理平台”,着力打造智慧校园应用集群和师生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打造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全域旅游线上总入口和城市智慧导游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常州。探索开展智慧型养老社区建设,拓展线上养老服务,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实现智能化老龄健康管理。探索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3. 推进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应用。结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工作,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城市智慧脑、网格智能针,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常州模式”。推进“网格+警格”双网融合工作机制,将网格化社会治理与智慧警务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多级联动处置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构建机制完善、手段创新、协同共治的监管体系,建设地区“互联网+监管”数据中心和综合应用系统,推进监管事项“应上尽上”、监管系统“应接尽接”,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4. 推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应用。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城乡发展、福利救助等领域决策分析能力。建设覆盖投资、消费、就业、财税、金融、物价、统计、电力、进出口等领域数据资源的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重点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延伸产业经济地图类型,拓展产教融合、营商环境等专题分析应用。建立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分析支持模型,支撑人口、产业、居住、生态的空间最优化布局。完善常州市空间地理信息基础平台,逐步形成体系完整、覆盖全域和内容丰富的常州市城市“一张图”,为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实时的空间数据支撑。建设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形成涵盖低保救助、特困救助、临时救助、受灾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智慧大救助工作体系。完善省、市联动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助力社会救助精准认定。建成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服务;推进大数据在农业产业的深度运用,建设智慧乡村流通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数字产业赋能”行动
  将数字经济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形成“三新”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1. 推动新产业发展壮大。抢抓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机遇,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积极对接大数据领军企业,加强“引才引数”,推动一批符合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重点推动天宁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和钟楼大数据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园区载体,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加大对大数据产业投入,有序推进数据资源开发运营,不断增强对全市大数据发展的引领能力。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鼓励航天云网、天汇空间信息等骨干企业发挥行业竞争优势,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生态圈。
  2. 推进新业态融合升级。推动大数据与其他行业融合,支持传统企业运用大数据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微亿智造、中天钢铁、天合光能、万邦新能源、天正工业等骨干企业在工业数据采集、治理和应用形成体系,打造一批面向不同场景的工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支持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建设,加快在生物医药研发、精准医疗、远程诊断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应用模式。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政府采购贷款等方面的应用,优化金融服务。
  3. 强化新技术创新引领。密切跟进人工智能、5G、区块链、量子通信、边缘计算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吸引前沿技术团队来常创业发展。加快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证照、企业征信、供应链溯源等应用场景深入探索。密切跟踪相关领军企业新技术布局,积极争取相关应用项目率先在常州落地试点,抢占新技术应用和发展先机。凝聚产学研等各类社会资源,建设大数据相关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搭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孵化载体。鼓励骨干大数据企业及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大数据领域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接口资源、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研发工具等,降低创业的技术和关键资源获取成本,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加强市区协同、部门联动。形成统分结合、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的工作体系。各地部门结合实际,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工作分工和机构设置,加快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政策支撑。鼓励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放大资金杠杆效应,加大对大数据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力度,精准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平台建设。统筹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力度,支持相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优质资源引进、优秀应用示范等,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服务环境优、要素成本低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一批数据资源富集、创新能力领先、品牌价值较高、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大数据本土企业。
  (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经认定的各类人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支持并享受相关待遇。鼓励高校与大数据企业采用专业共建、项目合作等方式,联合培养大数据创新人才。鼓励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大力培养大数据基础人才,支持建立大数据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全市各级干部大数据知识和技能培训。
  (四)强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市大数据协会作用,加强全市大数据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我市与国内外大数据企业、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各类大数据创新成果率先在常州先行先试,凝聚产学研用资各类社会资源,举办大数据论坛、峰会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大数据发展氛围。发挥各类政务媒体作用,通过各种招商平台、会展平台和媒介,宣传推介我市产业政策、投资环境和大数据应用优秀成果。
  (五)强化考核评估。将新形势下的大数据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增加考核覆盖面,加大目标考核力度。创新考核评估方式,探索增加考核加分项,鼓励大数据应用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对大数据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评价验收,加强对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估。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工作,加强宣传推广,树典型、立标杆,引领全市大数据建设应用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