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63x/2023-0003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2023-05-29 公开日期:2023-05-29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
常州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全力释放财政政策、财政改革、财政资金的协同效能,在稳定大局、疫情防控、服务经济、保障民生上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财政答卷,为“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建设,“532”发展战略实施推进提供了坚强财政支撑。

(一)强化统筹,有力抓好财政收支管理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1.8亿元,位列全省第四;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位列苏南第二;同口径税比82.2%,位列全省第三。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26.1亿元,同比增长7%。一是全力强化收入征管。聚焦全年收入目标,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强化动态序时调控,挖掘重点领域税源。以科创引领、助企纾困增强发展活力,夯实财源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工作,拓宽涉税信息整合采集,确保应收尽收。二是综合施策挖潜增收。全年向上争引总规模达468亿元。加大盘活存量,市级全年盘活存量资金超15亿元。三是节流优支提升效益。全省率先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推进公物仓系统应用促进资产共享共用,政府采购资金节约率超14%。严控一般性支出、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市级腾挪约3亿元资金用于稳增长等。

(二)多链呵护,全力巩固经济运行基础

一是畅通减负链稳运营。构建“减、退、缓、免、返”多维减负网,助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把钱用在刀刃上。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稳岗返还、减免国有物业租金等超200亿元。二是畅通资金链稳发展。政策引导释放政银担合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保障发展资金需求。以组合补贴政策加码让利、加速放量,全市4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全年担保发生额170余亿元。通过信保基金增信,全年为7952户企业发放贷款240余亿元。三是畅通供需链稳信心。支持发展优质高效的供应链物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激活市场消费需求,统筹文旅专项资金用于文旅品质提升、消费复苏等,投入1000万元市级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拉动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3.4亿元。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市场拓展压力,中小企业合同金额占比持续提升。

(三)重点增劲,聚力提升地区发展质量

全年投入产业科创财政性资金超110亿元,健全人才、技术、平台、服务等全方位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打造创新政策标准化、直达式兑现路径,更大力度扩容创新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能级跃升。提高财政资金“乘数效应”,运用涉农基金、龙城科创发展基金、大运河文旅基金等多渠道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降碳转型,投入节能环保资金20.2亿元,推进节能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绿色消费,政府采购环保、节能节水产品中绿色产品占比超85%。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市区两级资金支持“两湖”创新区概念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安排新增专项债券投向常泰过江通道常州段等项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扩充涉农基金项目库,全省率先打造政策性农担保费财政全额补贴长效机制,累计撬动约42亿元支持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超1.9亿元,有力支持新建高标准农田,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超70亿元的风险保障,稳定粮食生产、助农增收。

(四)民生为先,倾力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全市民生领域投入636.8亿元,同比增长7.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近八成,以“六个常有”为指引,办好民生实事。统筹资金稳就业促创业,顶格发放留工扩岗补助5.8亿元,全年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4.3亿元。保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教育支出139.2亿元,保持在一般公共预算中第一大支出的地位。关爱呵护“一老一幼”,为15.8万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支持普惠托育事业发展。争取中央和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8.86亿元、安排约27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老旧小区改造等。全面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额度,城乡低保动态提标至每人每月1000元。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统筹29.8亿元用于核酸检测、设备采购等,提高疫情处置水平。推进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设立2000万元市级粮食共同担保基金,护航粮食安全。

(五)协同改革,强力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实施新一轮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市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完善“三类”转移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水平。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发展,2022年全市预算绩效目标实现全覆盖,部门预算项目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同步批复和公开。健全共性绩效指标框架,提升评价结果运用实效,根据评价结果优化预算支出1亿元。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支出预算标准,政府投资项目中财政投资评审核减率最高30.6%。加速推开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应用,市区两级预算单位收支业务均纳入省平台统一管理。全市已有2498家单位完成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全年开具财政电子票据266.9万份,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加速推动“互联网+政府采购”,全市集采机构政采全流程电子化达100%。

(六)守牢底线,大力防范筑牢安全防线

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咬定目标强化任务考核、制定工作方案、统筹资产资源,稳妥推进强化多级监测、研判论证分析、分类行动处置,全力压降债务风险等级水平,超额完成全年化债计划。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加强区级库款运行监测,加快对区往来资金调度并适度增加调度规模有效防范支付风险。推进财经秩序专项整治,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监督核查等,配合做好相关专项巡视巡察、审计检查工作。

(七)党建引领,着力队伍建设涵养生态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年开展财政干部教育培训14场次,覆盖市区乡镇三级财政干部1000余人次。二是强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做好内部廉政风险排查。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列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发文、会议数量大幅下降。坚持在服务为民、办好实事上下功夫,全年办理建议提案102件、满意率100%。三是强化队伍提升。创新选拔思路,打通机关、事业干部交流渠道,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形成突出政治引领、创新内外交流、线上线下同步、分层分类实施的培训模式。注重提升干部队伍法治素养,市局行政执法证持证率达7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