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15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索 引 号:014109488/2015-0004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15-03-20 公开日期:2015-03-30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对2015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作出安排
2015年常州市教育重点工作安排

    2015年常州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一)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现代化学校建设。落实各辖市(区)及主城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根据生源变化趋势,积极推进教育设施配建工作。辖市(区)实施学校基本建设项目35个,其中金坛市7个、溧阳市3个、新北区9个、武进区3个、天宁区6个、钟楼区5个、戚墅堰区2个。实施《常州市加快市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市本级在推进好9个续建项目的同时,新开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戚墅堰区分校、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钟楼新城分校、常州市虹景中学、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常州市聋哑学校、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市兰陵中学、常州市第三中学等10项改扩建或新建工程。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警察培训学校建设基本竣工,基本完成常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园区(殷村职教园区)建设。完善学校专业教室配置标准,加快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促进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按需配置移动录播系统和物理实验箱等新装备。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金坛市、溧阳市建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开展学前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评估,70%的乡镇(街道)建成市学前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部分民办幼儿园建成普惠性幼儿园。加快省市级优质幼儿园建设,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市优质幼儿园10所,市级以上优质园占比率、就读率分别达83%、93%以上。组织召开全市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讨会,举办聚焦课程聚焦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全面提高园长课程领导力。召开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深化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大力提高随班就读水平,借助信息技术力量,建设特殊教育课程数字资源库,形成残障儿童信息跟踪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

    (三)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有辖市(区)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依据新制订的《居住证制度》和城市管理办法,科学制定并尽早发布入学政策。切实做好流动就业创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武进区深入实施积分制,全市流动就业创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保持90%以上。坚持就近入学,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探索学区制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行为,进一步降低义务教育公办热点学校择校比例,民办学校招生规范有序。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继续保持70%。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市优质学校创建与复评工作,新增8所优质学校,复评45所优质学校,市级以上优质学校占比超过86%。提炼教育集团办学经验,优化教育集团发展机制,评选全市集团化办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新组建3-5个教育集团。

    二、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完善办学机制。深入实施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第四轮主动发展指导意见。继续探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逐步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深化常州市实验初中独立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扩大独立法人治理试点范围。出台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依法保障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和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尝试九年一贯制教育。支持部分在常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

    (二)改进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考中招政策,深化部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初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各级各类学生学业水平的常态监测机制。完善以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探索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推进社会化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市属学校第三轮主动发展终结性评估、“3+4”衔接模式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常州市儿童成长现状及幼儿园质量评估、学校资产管理评估。

    (三)推进信息化。推进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二期(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教育云平台、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行政信息化办公能力,改版升级教育协同办公系统和常州教育网站。推进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部分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确立第二批“e”学习试点学校,力争省、市试点校总数达100所。进一步提高“青果在线”网站的资源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适合特殊教育需求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凤凰创壹”三维互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水平。升级“常州终身学习在线”,开发学员认证管理、资源智能搜索、学习互动社区、移动学习推送等服务功能,建好各辖市(区)“终身教育在线”子站,建成5-6个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开展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鼓励支持教师构建网络教学空间。

    (四)推进国际化。规范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管理,严格实行报告和备案制度。新增5所以上国际友好学校,建立有实质性项目的校际合作关系。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一校一品一网站”活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合作网络体系,推进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3个,开展国际证书培训与测试,促进中外优质课程、技能资格鉴定相融合。启动国际教育实验区建设,与国外知名高中或教育集团合作,筹备设立1所中外合作普通高中,完善国际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引进和培养能胜任国际课程的教师。实施“外教进课堂”项目,引进10名“安生美国青年教学使者”。拓展学生使者项目,承办AFS项目华东区培训和选拔营活动。办好天合国际学校,满足在常外籍人士子女入学需求。扎实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推进孔子课堂建设,办好“汉风龙韵”等品牌活动。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提升队伍素养。广泛宣传和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十三五”常州市教育人才工作规划。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月”、“劳模精神进校园”等活动,深化“168”爱生结对助学活动,广泛开展师德建设与方法创新研究活动。拓宽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渠道,研制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意见,建立引培结合的名校长、名师培育机制,建立常州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名校长工作室或培养基地,开展常州市教育人才杰出奉献奖和骨干、高级、特级三级优秀校长评选活动。加强优质师源培养,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重点大学师范专业、幼儿男教师免费培养、小学本科男教师培养等工作。健全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岗位竞聘实施办法。规范教师职称评审程序,探索评聘结合的申报和评审办法。探索学校编制和学校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各校互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探索建立特级教师示范讲学长效机制,优化“名师大学堂”培训师资及内容,以“公开课+微型讲座”方式开展经常性培训。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或优质课评比、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在常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承办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举办纪念史绍熙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二)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推介国家首届教学成果奖,完善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宣传、推介中小学示范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研究成果,实施教研组长轮训制,促进教研组主动发展。加强校本教研,改革备课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优化“教学案”推进机制,引导和规范五年内青年教师编写课程方案和详细教案。继续组织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通过区域教研、网络教研、联片教研、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多种研修方式,建立对话、交流和研究的新机制。用好《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切实加强课型研究,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课堂教学新范式。加强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形成生成性教学的区域推进策略。做好普教与职教的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衔接工作。加强对各类考试和毕业班教学的研究工作。评选在常高校教学改革成果奖。

    (三)推进课程建设。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各项工作。制定出台全市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强化学校课程建设意识,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设更加丰富、多元,积极探索去班级行政化管理、走班制教学、学分制评价等课程实施途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专业类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继续做好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创建市级课程基地学校(园)24所,定期开展课程基地研究共同体活动;做好省级课程基地申报与视导工作;组织召开全市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研讨会。推进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建设,出台基地运行指导意见,力争年内基地正式开放。加强国际优质课程研究,开展对国际课程教育的规划、管理和评估。

    (四)促进学生发展。广泛开展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修改与制订工作,健全学生参与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规则意识。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课程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提升实施水平。建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运行标准和考核办法,提高指导中心专业化水平。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举办常州市中学生社团文化节。积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举办高中学校辩论联赛、话剧展演活动,联合市博物馆举办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推动学生财经素养教育及展示活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提高“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我们爱科学”、公民教育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水平。做好新一轮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办好“阳光体育”夏令营、“校园体育之星”评选、“校园体育吉尼斯”竞赛、“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和大学生体育竞赛等。

    四、服务人的全面终身发展

    (一)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建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中职与本科“3+4”、专科高职与本科“3+2”模式发展。举行“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完善“三创”拔尖人才成长跟踪机制。深化专业建设,新增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2个左右。推进已有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启动第三批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与国内外知名公司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扎实做好技能大赛工作,指导和推进技能大赛项目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健全技能大赛名教师资源库,完善技能大赛优秀学生发展跟踪反馈机制,做好第四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

    (二)服务市民终身学习。启动教育惠民培训工程,首批建立30个教育惠民培训点,遴选100个优秀培训项目,对优秀教育惠民品牌予以奖励。推进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常州开放大学全面转型,完善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四级网络,创建2-4个省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以及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办好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妇女基础技能培训、社区教育专职管理人员培训。办好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活动。推进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属地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开展分等评估、优秀培训品牌创建和机构负责人创业能力培训。

    (三)提升教育服务品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坚持公益场馆免费开放,力争接待学员超6万人次,开展各类公益免费活动超过60个,公益成本培训学员超3万人次,开设免费公益系列爱心班,免费指导各类社团;促进校内、校外教育有效衔接,送文化、送科技下学校、下社区、下农村;拓展活动中心湖塘分部、新区分部的服务功能。办好“常州公开课”、“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常老师在线”等服务品牌。完善家庭教育体系,设计完善“家庭幸福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与文明办合作办好“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继续做好“青少年公益创想”活动,开展公益性基础教育国际化交流活动,启动“营地体验教育活动(短期)”、“国际留学服务”等项目。不断壮大教育义工组织。继续实施好各项资助政策,携手社会做强“牵手成长计划”、“阳光助学爱心行动”等特色助学项目。

    五、提高保障能力

    (一)强化依法治教。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出台《常州市教育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等文件,提升机关行政决策和主动服务能力。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开展学校章程、制度修订工作。建立评估检查项目审核制度,整合各类评比、评估、验收、检查、表彰项目,严格控制庆典、论坛等活动。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检查,从严监管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人事等重点部位。充分发挥内审工作“免疫系统”功能,扎实做好预算执行、校舍建设、食堂管理、领导干部任中及离任财务收支等审计工作。强化咨询服务职能,切实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

    (二)规范办学行为。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百校行活动,出台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规定。提升督政、督教和督学工作水平,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从严从速处理违规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格按政策许可的项目和标准收费,教育收费项目100%公示。规范教材和教辅资料征订、校服等代购服务的采购行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和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完善学校安保设施配置,加强门禁安保力量,开展平安校园区县示范区建设,协助市政府完成校车安全管理三年目标。加强学校食堂、超市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堂一律实行“零”租金,调整学校超市经营模式,学校食堂和超市不得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经营活动。

    (三)强化经费保障。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各项经费保障政策,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准定额标准。加强与银行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在确保财政原有专项资金不减少的基础上,积极落实财政预算内用于学校布局调整专项建设资金,重点保障国家、省专项建设的资金需求。争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建立补助、奖励等扶持政策。开展省部级转移支付项目和市级专项资金收支调研,完善地方配套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控制行政成本,严格规范公务接待,规范出国经费、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专项资金的管理。探索教育基本建设代建制度。试行基层单位“三公”经费通报制,试行收费项目备案制。支持华英文教基金会开展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