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赛、陈建新、李梅香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常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效能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突出整合,线上推进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化
(一)强化要素整合
在市“政企通”平台启动建设“常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服务平台,并于今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正式上线运行,包含知识产权活动、创造、运用、保护、服务、金融、政策、公益课堂、资讯与案例九大模块,集成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
(二)探索智能服务
全省首创知识产权服务AI智能体“常小知”“智小擎”。其中,“常小知”依托DeepSeek等大模型,调用2亿+专利数据库,可实现专利检索与统计分析、技术交底书辅助生成、知识产权智能问答、政策知识库解读。“智小擎”主要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服务以及侵权线索的实时征集。知识产权AI智能体的运行,可切实解决创新主体缺乏专业专利检索人员、专利文本翻译难及知识产权维权难等痛点难点,有效提升专利申请效率,降低知识产权管理成本。
(三)突出转化运用
嵌入“知识产权交易大厅”等模块,推动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形成以市级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为核心,围绕轨道交通、机器人、动力电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特色产业,建立“一核多点”专利转化网络。目前常州大学等8所高校已首批上架近400件专利产品。正在筹建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模块已完成招标,计划在年内实现试运行,届时可实现专利价值的多维度评价。市科技局在《常州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中提出要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交易经纪服务,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保险、证券化、信托、担保等增值服务,畅通知识产权的交易流转。
(四)加强风险预警
连续8年发布《高知名度商标预警监测报告》,今年新增出具3期《常州市高知名度商标海外监测分析报告》。逐步建立市级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并搭建互联共享机制,正在搭建的“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推送”模块将于年内上线,届时将实现高知名度国内商标及海外商标预警监测的及时推送与处理反馈。
二、突出便利,线下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
(一)强化部门协同
联合武进区人民政府、市知识产权协会等同步建设常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平台,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南京专利代办处常州工作站、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版权与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常州技术资产运营转化平台等服务窗口,计划于今年10月正式启动。
(二)强化海外合作
加强与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德国品牌应用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探索构建“预警—服务—保护”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国际协同新路径,为本土企业“走出去”筑牢防护屏障。
(三)完善保护格局
统筹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职能,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协同体系,整合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纠纷应对指引,积极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高效联动。
三、突出立体,构建知识产权服务特色化
(一)高标准建设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为全市创新主体提供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导航运营等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在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绩效考核中,中心累计六年考核成绩位居全省第一,连续五年企业服务满意度调查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市保护中心服务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市37.24%,发明专利整体授权率91.09%。
(二)推进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建设
推动各辖市、区建设省级以上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对区域重点产业的公共服务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8家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其中常州大学为首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为第四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三)指导各辖市区打造特色公共服务品牌
建设武进“市监柠”、溧阳“溧知行”、新北高新区“高新智汇·知护高新”等特色公共服务品牌,初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智能生态体系。
四、突出支撑,推动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领
联合市财政局发布《常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若干政策(2025年—2027年)》,围绕促进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促进高效益知识产权运用、实施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支持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等方面制定了20条扶持政策。尤其修订完善了推动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的相关奖励,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对帮助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商标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知识产权咨询、提供集成化知识产权服务等,择优予以奖励,每家最高奖励20万元;对新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及新获批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的分别给予50万元及20万元奖励;围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公共服务工作也新增制定了奖励政策,对上年度获得国家技术与创新中心(TISC)和国家、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网点),分别最高给予每家一次性1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对上年度绩效评价优秀的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给予每家最高5万元奖励;对上年度入选省级以上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的给予每家最高5万元奖励。
(二)强化金融支撑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保险等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融资支持方面,设立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对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贷款,给予实际贷款额最高1个百分点贴息。今年1—7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近30场,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2.87亿元。证券支持方面,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常州经开区专精特新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知产”变“资产”让企业融资多了新渠道,助推科创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保险支持方面,持续深化与人保、平安、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合作,不断完善专利保险产品体系,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保险作用积极申请侵犯专利权责任险、境外展会专利纠纷法律费用险、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等保险产品。近三年来,累计59家企业投保了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2家企业投保了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
(三)强化信息供给。培育服务机构方面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实有专利代理主营机构63家、专利代理机构分支机构26家、商标代理机构209家,专利代理主营机构同比增长6%。赋能重点产业方面。聚焦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在重点领域发掘、关键技术预见中的作用,全国首创专利导航“三位一体”模式,发布新能源产业链创新发展图谱系统、合成生物产业专利导航项目,为产业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开展惠企活动方面。与市科技局等部门协同组织“成果(专利)拍卖季”“J-TOP创新挑战季”等专利转化相关活动,积极推动高校专利转化,打通科技成果“双向通道”;与市工信局共同举办江苏省2025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常州站),动员各方力量整合优质服务资源,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五、突出培育,提升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规模和能力
(一)鼓励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对我市制造业企业在职员工,上年度获得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和高级知识产权师职称的,分别给予最高1万元奖励。制定印发《2025年常州市“启明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围绕企事业单位不同需求,举办分层次分类别的知识产权培训,包括知识产权师培训班、外向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培训班、《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贯标工作培训班、专利导航实务培训等20多场培训,今年以来,已举办4场培训430人次参加。同时,与常州大学合作,设立知识产权与创新微专业。主要面向创新型企业高管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通过2年时间,培养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目前首期30名学员正在学习中。
(二)与相关骨干企业发起“启明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倡议书
共同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多元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课程、共同培育优秀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对通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人员,提供优先录用和更优工作待遇的机会,调动和激发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省知识产权远程专题培训,其中知识产权运营相关知识属于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包括江苏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培训班、江苏企业技术骨干培训班、江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班等3个必修班和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培训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培训班、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培训班等9个选修班,共178堂课,年内计划组织超4000人次参加远程专题培训。
签发人:吴小华
经办人:姚 鑫
联系电话:0519-88588271
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