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经信委关于印发《2016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17-0002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信办〔2017〕1号 发布机构:市经信委
生成日期:2017-03-24 公开日期:2017-03-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为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信工作,现印发《2016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市经信委关于印发《2016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各处(科)室:

    为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信工作,确保顺利完成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经委领导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2016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印发如下。

2017年2月24日

2016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挑战,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2016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66.87亿元,增长8.5%;200个新增长点新增产值551.7亿元;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7.16亿元,增长8.0%;

    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441.4亿元,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730.7亿元,增长14.5%;

    4.完成工业投入1918.5亿元,增长9.2%,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到64.1%;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完成40.5亿元,增长16.9%;

    5.单位GDP能耗下降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6.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到92.94。

    二、2016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争创示范试点。围绕《深化“三位一体”战略 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总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9月上旬,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苏南五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试点探索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突破、工业强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常州模式,争取为全国树立示范。组织开展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解读会,针对十大重点领域开展广泛调查研究,分行业、产业排出重点企业、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及产业发展路线。二是加强“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常州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等5个综合规划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15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以智能装备为特色的十大产业集群,实现“253”目标,争取新材料、优特钢产业分别达到2000亿元,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新型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达到1000亿元,轨道交通、农机和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达到500亿元以上。三是积极申报新型工业化基地。武进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作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候选单位今年初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后我市第二个获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认定的产业集聚区。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贯彻中央和省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一是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起草制定我市《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主动服务企业,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真督实查,推动政策落地。通过落实降成本措施,全年降低企业成本150亿元左右。其中我委负责申报的企业直购电试点,新增84家企业入围(累计116家),全年共结算直接交易电量60亿千瓦时,为企业直接减少电费支出2.5亿元,直购电占工业用电的比重全省第一。二是主动去产能。制定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和《水泥行业去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压减水泥产能150万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纺织6000万米、印染3.79万吨、铸造10.2万吨。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2090万元,对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进行奖补。积极参与整治“地条钢”专项行动及清理违法违规钢铁产能工作。三是问题导向补短板。一头抓服务型制造,另一头抓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建立全市服务型制造重点企业和项目库,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新增省级智慧物流企业、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各1家。新增省工业设计中心2家,新认定市工业设计中心12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累计10家),省级22家(累计161家)、市级33家(累计219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被列入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全省12家)。上上电缆被工信部、财政部两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共69家,其中江苏省6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步伐加快,全市共有19个首台(套)产品和9个新产品进入省推广应用目录。

    (三)强化增量培育和运行调节,提质增效明显。做好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动态分析,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一是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全市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实现产值4075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7.2个百分点;新增产值551.7亿元,占全市新增产值的57.6%。其中,金坛汽车新增产值超130亿元。全市百亿元大企业(集团)达14家。全市142家工业企业评定为星级企业(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比上年净增12家,净入库税收140.7亿元,同比增长20.4%。二是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11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0.8亿元,达到年度投资计划的105.6%。配合做好郑州日产、众泰、北汽新能源和北汽常州等四个整车项目的生产资质和产品公告目录的申报工作。众泰汽车大迈X7、东风风神AX5已下线,贝内克长顺高性能生态皮革生产项目等25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三是加大央企对接力度。全面落实对接央企工作信息报送制度,不断完善全市对接央企资源库,11-12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京密集拜访20多家央企,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寻求与央企开展全面合作。组织完成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电网三个产业链招商手册编写工作。四是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以先进制造业技术对接会、“江苏产品万里行”、国际软件博览会、电子信息博览会、无锡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小企业博览会、服装节、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等各类展会活动;组织企业加强与新疆、内蒙、陕西、四川等地产业对接。五是推进节能降耗。“十二五”期间,我市GDP能耗下降23%,万家企业完成节能量182.36万吨标准煤,双双超额完成任务,实施变压器提升计划,做好重污染企业关闭与环保搬迁改造工作,累计完成 8家企业的关闭与环保搬迁改造工作。

    (四)聚焦智能制造,努力开拓新局面。努力打造智能制造名城,推进全市工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完善智能车间建设标准和认定办法,建立智能制造项目库,组织西门子、北自所、机械研究总院等国内外一流智能制造整体方案解决商,共同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及智能化改造顶层设计等服务。全年新增省级智能车间13家,累计37家,总数列全省第三。中车戚研所高铁列车高可靠性齿轮传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江苏旷达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实现我市工业发展领域新的突破;五洋纺机被评为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宏发纵横、强力先端电子、海鸥冷却塔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常柴股份等6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二是在全省较先成立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由我委倡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单位发起成立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系统集成、应用推广、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人员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指导,共同推进常州市智能制造水平跃上新台阶。三是继续做好省、市首台套认定工作。全年认定市级首台套关键零部件及示范应用70多只,2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我市累计省级首台套数89个,全省第二。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8家企业对首台套重大装备进行了投保,承保设备数量120台(套),承保金额31161.43万元,规模全省第二。

    (五)打造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步伐加快。顺应“互联网+”大势,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我市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一是加速推进“光网城市”建设。不断夯实宽带网络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地位,在省内率先编制出台《常州市“十三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常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2016年,全市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超3T,新增光纤宽带用户30多万,光纤用户占比超85%,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三位。二是全面建设“互联网+智慧常州”。围绕“一中心四体系”目标(建立一个集约的信息枢纽中心,打造创新的政务服务体系、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智慧常州。有序推进社会信息化项目建设,组织召开2016常州移动互联网大会,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2016年我市入围“2016(第五届)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城市”、“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荣获江苏“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奖项。三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5家、试点企业4家;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8家;新增省融合创新示范工程企业3家,试点工程企业15家;参与组织首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组织两化融合系列培训20余场,受众1000余家企业。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98.81,达全国中上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信部统计口径)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85.2亿元,增长9.2%;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575亿元,增长14.6%。组织参加江苏省第二届“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天峋(常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两个参赛团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五是全面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持续开展政府部门、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和公共服务网站安全预警监测工作,查找漏洞、消除隐患,保障安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获评我市第一个省两化融合网络信息安全示范企业。

    (六)扶持小微企业,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以《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为抓手,紧盯目标任务,上下联动,紧密配合,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工信部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增就业、保增长、促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着力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工商登记便利化,有效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年新设私营企业20860户,新设个体工商户47323户。三是加快推进“四转”工作。积极发挥牵头作用,注重凝聚各级、各部门合力,调整完善“小转规”企业库,培育小转规企业350家,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四是推动小微企业加快信息化发展。发放小微企业信息化券,围绕工业设计、办公自动化、移动商务、智能制造、基础服务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共有700家企业累计获得扶持资金500万元。

    (七)持续优化服务环境,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强化服务,助力企业克难求进。一是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认真开展“稳增长送服务解难题”走访活动,对工业星级企业、新增长点企业和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企业逐户走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市经信委重点走访了353家企业,收集企业反映问题建议190条,重点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反映企业诉求48条,均得到有效解决。多措并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联合我市部分银行和设备融资租赁公司主动到企业开展一对一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银政企对接,与市财政局、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合作开展“苏微贷”业务,目前已有51家小微企业获得贷款2亿元。规范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全市信用担保机构为1316户企业提供融资担保85.2亿元;做好“平安电力”创建工作,辖市、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平安电力建设覆盖率100%,220kV以上过失外力损坏电力设施事故(事件)未有发生,圆满完成G20峰会等重大保电任务。二是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全年共下达 “三位一体”专项资金7.48亿元,共扶持项目835个,其中,设备购置补助项目711个,补助资金6.59亿元;机器换人项目47个,补助资金7414万元;首台套项目77个,奖励资金1540万元,政策引导成效明显。积极向上争取发展资源,全年共为1070家企业(项目)向上争取资金达3.89亿元。在2016年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项目中,我市大中型企业制造装备升级项目数和资金额双双列全省第一。三是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与政府“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同步,信用信息数据交换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实现了数据实时报送;数据归集实现了市级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全覆盖,为全市50个市级部门和6个辖市区开通了信用信息查询应用终端和公共查询窗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实现全市全覆盖;信用指数在全国25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0位。四是加强企业培训。组织创新创业工业领军人才等3期专题培训班,举办7期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开展了4期跨境电商系列培训、16场“经信讲坛”系列讲座,培训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超过5000人次。

    (八)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学习效果,深刻领会和把握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经信道德讲堂”等活动有序开展,开展“缅怀先烈,重温党史”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确保党组织生活的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和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活动。三是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较好落实。委党组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驻委纪检组履行监督责任,认真抓好新修订的党内法规的贯彻执行,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在全市范围内较早地启动了针对委直属事业单位巡察工作。

    2016年,全委机关包括下属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无线电管理、新能源汽车推广、军民融合、禁化武履约、春运组织协调、工艺美术大师认定、新型墙体材料及散装水泥推广、节能监察、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等工作都取得较好的成绩,人事培训和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经信工作总体思路: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聚力创新驱动,聚焦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

    2017年主要目标: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增长8%,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节能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打造城市名片。一是扎实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完善出台智能制造、品牌质量、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三年行动计划。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军民融合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调整完善“三位一体”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智能车间建设,更好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全力推动智能制造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工作。三是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新材料、优特钢、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新型纺织服装、轨道交通、农机和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集群。

    (二)采取精准有效措施,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分析。每月强化监测协调,盯紧100家重点监测企业,跟踪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加以有效应对和解决。二是扶持新增长点。跟踪服务全市200个新增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实行集中扶持、重点保障,确保新增长点企业全年新增产值550亿元。三是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组织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继续深入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推进大企业直购电服务,努力提升用能质量、降低用电成本。针对重点优势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多平台的银政企对接,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四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全年目标新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家,累计超16家。五是实施新一轮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六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三)聚焦重点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一是推进重大项目抓增量。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提升年”部署要求,积极配合做好重大项目招引工作;着力组织实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力争当年完成投资超284亿元。二是优化技改质量促提升。持续关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引导工业企业提升技术改造质量,向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发展;特别支持企业在工业“四基”方面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车间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实施装备升级换代步伐,力争全年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超30亿元。三是加快平台建设强支撑。重视平台类项目,大力推进中汽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华东院、国家电网公司(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二期)和北自所智能化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中心等项目的建设,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检测、人才等产业共性服务支撑。四是深化央企对接添新彩。按照多形式、重存量、宽领域的方式加强与央企全面深化合作。进一步强化以企引企,鼓励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开展强强联合,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互补对接,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引导央企对接由投资单一项目向投资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转变;由单一产业向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板块和建立央企区域总部、独立事业部转变。

    (四)坚持创新引领产用结合,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一是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接或参与国家强基专项,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快“两站三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实施一批高端装备赶超攻关项目。新增省级首台(套)智能化成套设备18个以上(累计107个),市级首台(套)50个以上(累计306个);鼓励首台(套)重大装备的研制和推广。三是培育细分行业小巨人。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四是促进服务型制造。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加强行业分类指导,推动全市制造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培育2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五)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一是主攻智能制造。继续组织开展智能车间的认定工作,全年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个(累计47个)、市级智能车间20个(累计86个),引导企业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进我市制造业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稳步增强。二是深化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100,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5家,贯标试点企业20家;新增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工程示范试点企业10家。三是建设智慧城市。落实“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着力推进建设“一中心四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序推进社会信息化项目,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常州建设。

    (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淘汰落后化工产能。按照省、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着力去库存、控增量、优总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和重组一批)专项行动,实施“一企一策”,分类确定淘汰关闭、搬迁入园、整治提升企业清单。2017年年底前完成关停总量的50%,推动全市化工行业向集聚化、低碳化、高端化发展。二是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设备。完成国家、省下达的水泥等行业的化解过剩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在印染、纺织、铸造等传统行业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鼓励企业加快改造高耗电的电机、风机及泵类系统,加快工业企业基本完成S9(1997年前投运)及以下型号高耗能配电变压器淘汰任务。三是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依法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严格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地区,对新上高耗能项目采取区域限批措施。四是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大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动重点产业能效提升。加强节能监察,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充电设施建设工作。

    (七)完善涉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继续开展企业走访活动。领导带队,全委参与,对工业星级企业和百强龙头骨干企业、百项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单位逐户走访,了解企业项目实施及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二是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继续推进完善“一网二库一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机制。组织政府部门建立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制定信用管理领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办法,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三是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四是继续开展降低企业成本的专项督查。认真落实省、市《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和省政府《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八)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惩治腐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30条意见”。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继续开展对直属事业单位的巡察工作。二是加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实现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使党组织生活成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狠抓作风建设,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狠抓执行落实。优化完善内设处室和下属事业单位综合考核体系。通过强化制度规范、强化工作机制和强化考核评价着力锻造能力强、作风硬的经信干部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