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23年常州教育工作要点
索 引 号:014109488/2023-0006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义务教育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3-03-29 公开日期:2023-03-29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常州教育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瞄准“更加公平、更为优质”奋斗指向,加快发展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更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更有成效的终身教育,为落实市委市政府“532”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在新征程上不断开创高质量“常有优学”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深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目标任务: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好全市教育系统的学习培训,推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应用水平。

工作措施:一是紧密结合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重点抓好“三学”,即以上率下带头学、全面覆盖广泛学、教育培训辅导学。二是充分发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教育工委宣讲团的作用,在全系统范围内集中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宣讲,重点抓好“三讲”,即示范引领讲、基层生动讲、形式多样讲。三是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素材,重点抓好“三融入”,即融入学科教学、融入德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目标任务:全面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调发展,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持续巩固教育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工作措施: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二是持续推进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尽快解决干部调优配强、隶属关系调整和相关制度修订等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创新实践”项目实施,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各有侧重、知行合一、“专而精”的大思政课建设新型路径。四是深入实施“龙城教育先锋”点亮工程,扎实开展教育系统“铸魂育人”行动,建立完善“秋白党支部”市、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发挥“在常高校党建联盟”作用,推动教育系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五是组织开展“踔厉奋发新时代,青春建功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共青团组织引领凝聚、组织动员和联系服务青年的实效性。六是持续强化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和风险排查,优化 “巡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前哨”作用。

3.持续扩大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目标任务:完善“选育管用评”全链条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提升党组织书记抓班子带队伍能力,加快健全“教育家办学”激励机制,催生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教育管理人才。

工作措施:一是加快教育系统干部梯队建设,完善行政领导人员聘任制,优化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建设覆盖不同层次、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政后备干部人才库。二是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加大优秀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干部精准化数字画像评价。四是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优化校长专业发展评审办法,培育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校长。

二、全面加快教育保障能力建设,坚定不移筑牢高质量教育发展基石

4.加快教育资源供给与应用能力建设

目标任务: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78所,竣工33所,增加学位3.1万个。力争全市88%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达省一类标准,推进信息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

工作措施:一是加快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持续做好教育资源预测预警,保质保量推进“常有优学”工程建设。二是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投入机制,将学校建设计划纳入各级政府投资计划。三是逐步推进智慧校园示范校新型装备配置,积极实施数字化装备资源和新技术、新产品试点应用。四是加快推进学校医务(保健)室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学校直饮水、智慧照明、环保课桌、教学扩声系统。五是推进实验室空间建设,打造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六是深入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推动优化数字化“教—学—研”新机制,提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5.坚决筑牢教育系统安全防线

目标任务: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努力提升安全服务保障能力。

工作措施:一是健全校园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将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单位综合考核和学校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配齐配强安全监管人员,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单独设置安保维稳机构。三是组织开展全市教育系统安全干部培训,全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四是扩大食堂自营管理模式覆盖面,提升食堂安全服务保障水平。五是强化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20所学校食堂气改电改造、6栋校舍隐患建筑整治。六是广泛开展安全教育进校园,推广本土化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推进安全教育平台使用覆盖率达95%以上,推动建设一批安全教育体验馆。

6.持续推动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目标任务:不断优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水平,持续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和从教动力,全市高层次教育人才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工作措施: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实施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公示制度,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零容忍”。二是出台《常州市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常州市关于深入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的意见》,增强教师培训工作系统性、实践性、有效性。三是启动组建首批“新锐—卓越—领军”教师成长营,组织100个“四有”好教师团队、86个名师工作室、18个“名师导教”项目展评活动,推进12个乡村骨干培育站、140个优秀教师城乡牵手、100个教师跟岗锻炼项目建设,助推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四是加大师资配备市域统筹力度,探索区域间教师选聘调配机制,深化义务教育2000名教师交流轮岗。五是贯通使用中级和初级教师岗位,落实乡村教师岗位倾斜政策,积极探索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六是将教师待遇保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优绩优酬”的激励导向。七是统筹规范各类涉及中小学校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实行年度清单管理和审批报备制度。八是广泛开展教师健康关爱行动,优化教师心理健康普测服务,畅通教师关爱绿色通道,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教师的良好氛围。

三、持续聚力教育内涵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7.推进基础教育更加优质高位发展

目标任务:争创国家级或省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3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6个,创成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学校2所,新增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20所。

工作措施:一是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加快实施托幼一体化,提升薄弱幼儿园内涵建设水平,加强幼小衔接实验区与试点学校建设,新增省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2个,支持辖市区创成省级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二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入学、公民同招,组织评估市“新优质学校”20所,推动辖市区加快创建省级以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三是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完善选课走班机制,稳步实施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形成“1+5”拔尖人才课程研发和实施机制,不断优化五大学科竞赛师资和学生培养体系,构建“强基人才”四年课程体系。四是扶持特殊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实施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三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育康复服务体系,持续加强普特与普职融合,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实践水平。

8.推动职业教育更加提质培优发展

目标任务:加快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创建省政府表彰激励的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进一步擦亮“职教名城”城市名片。

工作措施:一是深入推进中高职结对融合发展,科学开展院校办学评估,打造10个以上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3+4”“5+2”,争创若干国家优质中职校、优质专业(群),争夺国家、省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比赛金牌60个以上。二是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建设一批在线教学资源,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扩大长学制人才培养招生规模,建设10个左右产业学院、10个左右示范性现代学徒制项目等。三是派送20人次以上“技术精英”进校园宣讲,选聘20名左右高职产业教授,资助10名左右省产业导师,建设20个左右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四是联合市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出台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评选办法,遴选一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明显的示范性企业,争取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奖励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启动研制《常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

9.支持高等教育更加增值赋能发展

目标任务: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在常高校内涵,打造常州现代产业体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供给地、实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引智引才与引业创业的培育地。

工作措施:一是构建在常高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制调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升格和中车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医学高等院校建设。二是推进科教融汇,提升高等教育反哺产业发展能力,下发在常高校产教融合高水平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在常高校建设一批产业学院、重点学科、品牌专业。三是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自查与备案工作,开展“双随机”监管。

10.推动终身教育更加开放多元发展

目标任务: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推动老年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化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社区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各级社区教育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推进社区教育项目实验和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加大科研力度和成果转化。三是出台常州市老年教育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组建全市老年教育课程协作组,加快推动老年教育发展。四是推进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五是组织“教育惠民·乐学龙城”系列公益培训,推进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创建,举办年度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

四、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定不移增强现代教育治理能力

11.全面提升现代教育法治建设水平

目标任务:推动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理和法治课程育人水平显著提升,法治实践教育成效更加突出。

工作措施:一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持续举办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法治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二是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遴选推荐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三是优化法治教育实践机制,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新增一批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四是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三模”活动。五是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能力,推进完成《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

12.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常态长效

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细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动教育生态持续改善。

工作措施:一是全覆盖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调研督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二是建设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体系,推动辖市区遴选非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三是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四是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和分类审批,实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常态化监管。五是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六是全面实施培训预收费资金监管,提升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13.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教研机制

目标任务: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机制,强化研究与教学深度融合,遴选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0个,新增省市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40个,教育科研服务力度显著增强。

工作措施:一是成立常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教科研机构对学校的教学指导。二是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建立课例研究、学业诊断、作业设计、考试命题评价研究中心,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打通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三是研究评课指标体系,建设数字教研在线评课平台,开展全市课堂评价监测。四是发挥市教科院的核心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建立智库平台、课题联盟,多途径构建联通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教育学术团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五是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机制,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考核评价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内容。六是启动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搭建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宣传和融媒体推广平台,推广转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14.积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目标任务:加快构建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运用教育评估监测结果,努力在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常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市教育评价改革。二是持续实施学校主动发展规划评估,推进“新优质学校”风采展示和成果发布。三是完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建设一批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市级示范校。四是出台《常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劳动素养监测制度、体育学习情境化测评制度,稳妥实施常武地区统一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政策。五是研制《常州市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实施意见》,构建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六是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重点开展“双减”“健康关爱”等专项督导。

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标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和全面发展。

工作措施:一是深化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是研制《2023年常州市学校立德树人重点任务清单》,推进德育工作要求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三是出台《关于加强常州市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高效推进高中生发展指导工作。四是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系列主题德育活动。

16.强化体育锻炼美育熏陶

目标任务: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改革,打造私人订制体育课程,加快墨香校园建设,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素养。

工作措施:一是加快学校“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体育、艺术传统特色学校。二是构建常州特色“体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建立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相互兼职制度,试点体育“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三是规范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常态化抽测,落实定期监测公示报告制度,实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跟踪问责制。四是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展演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2项艺术爱好或专长。五是打造“墨香校园”,强化书法学科建设和课程普及实施,不断提升书法师资水平。

17.加快推进劳动实践教育

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

工作措施:一是推行“田园劳动”地域文化,逐步形成“一校一田”“一人一岗”“一家一策”的景象。二是建立“基地+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课程共建共研机制,推动家校社劳动课程一体化建设,打造200多门精品劳动课程。三是建好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体验活动。四是探索“做—研—创”劳动学习样态,研编基于课程标准的市域劳动教学指南,促进每位学生每年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五是整体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实施学生劳动素养市域监测。

18.全力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目标任务:构建科技教育贯通式育人网络体系,推进科技教育优质师资、课程和项目共建共享,把科技创新的种子种到中小学生心中。

工作措施:一是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纵向推进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学段贯通、课程贯通、资源贯通,一体化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二是推动科学教育深度融入各级各类学科教育,促使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实践能力。三是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推荐清单,打造“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课堂新样态。四是加强学校科学类探究实验室建设,推动科学馆、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馆校联动”,将课后服务打造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五是建强14个市级科技俱乐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技周等校内外科技活动,规范组织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比赛。六是建立健全科学教师提质强技的长效机制,依托全市科技教育领域的专家型教师,着力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科学教师队伍。

19.全面加强生命健康关爱

目标任务:着力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生健康成长保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工作措施:一是深化心理健康医教联盟、警教联盟协同作用,提高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推进“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站”建设,建立专业心理队伍人才库。三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全面推进学校规范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公益心理咨询,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文化节。五是启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数据智能平台建设,持续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建立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完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分类指导机制,打造“校医共建”转介通道。

20.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目标任务: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机制,优化“受助—自助—助人”发展型资助体系,全方位科学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工作措施:一是建强“家长学校”升级版,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资源,指导家长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二是深入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持续举办“真爱护航”公益讲座。三是实施家庭教育专项课题研究,持续提升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制定重点家庭“一家一策”共育方案,依托社会资源、联合社区力量,实现特殊学生关心关爱全覆盖。五是推进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聚合多方资源拓展资助资金渠道和资助形式,坚持资助与育人融合,不断增强受助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六、主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定不移推进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21.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

目标任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资源对乡村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增强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贡献度。

工作措施:一是整体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新建改扩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13所,竣工4所,新增学位0.5万个。二是设立市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农村学校专项,加强教研员蹲点联系乡村学校教学指导工作,帮助乡村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支持县域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新设五年制高职专业2个左右,实施“技能大师”进校园宣讲3次左右,提高县域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开展市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的培育建设,创建2—3个市级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以上。

22.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社会和城市发展效能

目标任务:不断提升数据共享程度、创新服务能力、便民服务水平和群众对教育服务的满意度,着力培养更多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吸引更多毕业生留常就业。

工作措施:一是强化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动态管理,建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便民化、数字化教育服务窗口。二是举办“在常院校走进开发区”产业界教育界对话活动,推进校企供需信息匹配、优质资源共享。三是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调整专业,淘汰若干传统专业,新设5个左右五年制高职专业。四是强化五年制高职就业导向,联合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学校开展留常就业奖励、对毕业生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提高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留常就业人数。五是推进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实施200个左右培训项目,开放职业体验中心资源,面向中小学生提供3万人次左右职业体验。

23.全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学校对外合作交流能力建设,科学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持续增强师生国际素养,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工作措施:一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等8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对外交流十四五规划》,统筹制定《常州市教育对外交流三年行动计划》。二是推进十四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对外合作交流特色学校。三是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及境外姊妹学校等资源,积极拓展校际交流渠道,务实开展校际合作项目。四是做好海内外华文教育,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