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315/2020-0000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人社发(2020)13号 发布机构:市人社局
生成日期:2020-01-19 公开日期:2020-01-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印发《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关于印发《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各部委办局人事(组织人事)处,市各直属单位人事处:

现将《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0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20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国家、省人社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重大工程决胜年”为主题,大力弘扬“敬业专业、争先率先”人社精神,深化“就业创业先行区、两高人才集聚区、社保一体样板区、人事管理创新区、劳动关系和谐区”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预期,推动人社事业再攀新高峰、走在最前列,为常州“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1.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落实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落实支持大学生等群体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新政,用足用好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通过补贴身份认证、人脸考勤、电子社保卡考勤等实现培训全过程实名制管理。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强化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绩效管理。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6000人以上,扶持创业1.2万人,带动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2.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推进社会化创业培训模式,全年开展创业培训1.2万人次。继续开展创业基地绩效评价,不断完善创业基地动态管理机制。创建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载体6家以上,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150个。探索培育返乡入乡创业孵化基地,结合省、市、辖市(区)创业大赛活动,引导、支持、培育返乡入乡创业。组织参加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加快创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围绕“龙城创业筑梦工程”,推进实施创业氛围营造“春播行动”、创业精准服务“夏灌行动”、创业项目选育“秋获行动”、创业基地建设“冬孕行动”,集聚各方优势,更大力度、更高质量推进我市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3.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调查和就业服务工作,重点援助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组织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万个。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办法,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常住地服务制度和动态管理退出机制。落实职介补贴政策,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帮扶失业登记3个月以上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低收入农农劳动力等实现就业。统筹做好去产能职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就业帮扶工作,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实施人社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继续做好对口扶贫工作。

4.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贯彻落实省厅“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质“掌上就业创业360”,推出更多“不见面服务”事项落地。建立就业和失业保险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化提升就业统计分析能力。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和企业用工信息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开展涉美出口企业用工信息全口径动态监测。举办家政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加强家政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开展示范门店评选,培育家庭服务业本地品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再争创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家,组织开展诚信机构评选、领军人才评选、骨干企业认定、服务品牌评比等工作。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建设,全年培训人数不少于800人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指导,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行业引领作用。

二、强化创新驱动,全力推进两高人才队伍建设

5.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行动”。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周边地区人才工作和政策调研,结合用人主体的需求和现有政策反馈意见,完善人才资助政策,优化工作举措,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推动有限资源向紧缺高层次人才聚焦。大力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认真组织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项目引进工作,举办2场“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做好“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第十三批、第十四批申报备案工作,优先支持150个项目来常创新创业。扎实推进省“双创计划”创业类申报工作,精选项目,强化辅导,确保我市入选人数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精心做好专家选拔培养工作,完善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和流程,做好国特贴、省突贡、省“六大人才高峰”、市首席专家、市突出贡献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优化“1+7”人才引育品牌,组织1500家次以上单位赴全国60所高校举办“名校优才引进计划”常州专场招聘会,市内组织4次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招聘会,组织3000名硕博生来常参加“万名硕博汇常计划”系列活动,组织150名硕博生来常参加研究生社会实践,全年引进职场精英1200人、高层次人才3500人,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率保持35%以上,全年引进各类人才6万人以上。提升博士后工作成效,推进国家博士后工作站、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博士后招收办法,优化博士后工作站动态管理机制,积极引导优秀博士后向企业流动。在“5•18”展洽会期间,组织开展“全国智能制造及新工科教育博士后学术论坛”暨百名专家进常州等系列活动,推动设站单位和在站博士后提量提质提档,扩大博士后工作的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

6.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好企业在岗职工取证培训、新型学徒制工作,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范围,协同做好安全生产领域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确保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有效推进,全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以上。实施技能大赛争光行动,支持我市技工院校积极引入世赛标准,做好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确保集训工作与世界技能大赛完全接轨。认真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第一届中国职工技能大赛和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的备赛训练、初赛选拔、参赛集训等工作。推动技工教育改革,研究制定《常州市技工学校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开展办学规模评估,促进技工院校规范发展。试点技工教育产教融合,加快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平台建设,推进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基础建设,指导技能大师校园工作站建设,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职业(技工)教育“五个统一”。拓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全年培养新型学徒制1600人以上,精心举办高级技师研修班,资助100名高级技师参加研修班。优化技能等级认定,做好职业资格目录与技能等级目录的平稳过渡,扩大试点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结合“放管服”改革,优化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7.实施“人才服务提优行动”。深化职称制度和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做好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推进工作和乡土人才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级研修班8期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10万人次以上。推进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实现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贯通。打造人才地图2.0版,升级人才数据分析系统和人才地图展示系统,发布人才白皮书、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发布热门专业排行榜、紧缺岗位排行榜,加强产才融合的研究和应用。制定新一轮青年就业见习政策,贯彻《常州市青年就业见习管理规范》,开发应用常州市青年就业见习管理系统,全年组织就业见习3200人。加强全市人事代理、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人事代理一体化系统,全力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电子化进程。

三、强化全民共享,全力坚守社会保障底线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稳妥推进社保费征缴职能划转工作。制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区统收统支具体办法,实现基金市区统收统支,并按省统一部署落实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巩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做好改革落地工作,根据省统一部署,落实法官检察官实行员额制、公务员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后的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工伤保险省级统筹进展要求,修订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实现参保对象、政策标准、享受待遇全市统一,为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准备。大力推进“体检式”工伤预防工作,积极推进工伤康复工作,规范开展工伤认定鉴定工作。规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审核备案流程,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社保精准扶贫。

9.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健全参保登记常态化工作机制和精准扩面长效机制。根据部、省要求,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和危险化学品、尘肺病等行业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根据我市新业态从业情况和前期部分行业实施情况,继续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探索。探索实施城镇断保人员贷款助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广转移接续网上申请工作,按规定落实好退役军人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工作。

10.合理调整社保待遇。依法及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待遇。推进职业年金待遇发放。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统筹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协调各辖区调整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标准。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工伤保险定期待遇水平。

11.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评估,强化评估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基金监督专项检查和基金管理风险防控“回头看”。加快建设社保经办风险防控系统。继续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方审计工作。

12.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不断深化综合柜员制、网厅一体化等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优化退休待遇审核流程,加大不见面网上业务办理的推广应用和“阳光社保”零距离服务的深化延伸。

四、强化规范管理,全力深化人事管理和工资制度改革

13.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等制度,做好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和定向培养生招聘等工作,会同组织部门启动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工作。持续开展选调工作,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盘活存量、促进流动。推动事业单位人才目录建设,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十五条新举措,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简政放权、创新提优、提高效率。建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14.优化工资制度改革。通过“控总量、稳增长,优结构、设专项,放权限、强考核”等组合拳,全面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不同行业特点的绩效工资“1+X”改革,重点聚焦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由点到面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功能,加强数据一体化建设,探索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在职退休人员工资发放方式集成改革,推进大数据分析功能开发,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落实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政策,重点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工作。推进国企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和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我市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完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探索建立一线职工、技能人才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意见。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规范申报流程,加强监督检查,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级表彰工作,提升评比表彰和创建示范活动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15.强化人事考试管理服务。完善考试制度体系,全面开展从严治考工作,密切与公安、无管委联系,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和考点无线信号环境监测,保障考试组织工作平稳有序,筑牢人事考试安全篱笆。稳步推进考试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考试基地老化设备设施,提升监控系统性能,保障实施各项考试任务。完善监控数据集成管理系统。研究考官评委信息的科学化管理办法,开发面试考官评委信息管理系统,提升考官队伍的管理水平。大力培养人事考试命题专家,积极参加省级命题工作。实施人事考试“360”升级行动,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专技资格证书领取流程,开通专技证书邮寄网上申请系统,提升人事考试综合服务能力。

五、强化综合治理,全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16.构建劳动关系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深入开展多层次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大对企业和谐创建的指导培育、正向激励、评估认定,细化、优化我市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深入实施我省新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规范》,改进我市目前的评比机制,加大评选频次和力度。推动区域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创建活动由工业园区向企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乡镇)、社区(村)拓展。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推动行业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建设,指导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建立三方机制。实施稳就业促发展构和谐集体协商行动计划。

17.深入开展无欠薪城市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欠薪问题整治,实现基本无拖欠目标。继续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推进劳动关系运行监测平台3.0工程建设,建立劳动监察案件电子档案和劳动关系电子合同管理,形成“一案一档一码”工作机制。按照长三角3省(市)41个城市群跨地区劳动监察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劳动保障监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劳动用工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在劳动监察领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劳动监察业务技能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

18.提升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持续发挥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化解纠纷作用。充分发挥案件质量信息化监测作用,开展仲裁案件质量评查活动,提升网上调解平台运行质量。优化仲裁机构建设标准,提升队伍服务能力,举办第三届常州市调解员岗位业务技能大赛。落实《长三角区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区域内仲裁机构合作共建。

19.做好信访维稳和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人员信访矛盾攻坚化解工作,着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稳控在属地。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督导联系、包案化解等各项制度,推进人社领域群众合理诉求最多访一次。优化信访事项办理工作机制,推进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标准化建设。健全应急指挥、联动处置、舆论引导一体化应急处置机制,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六、强化惠民增效,全力优化人社公共服务

20.深入推进减证便民。按照能放则放、能合尽合的原则,把流程相近、材料相同、结果关联的事项整合成“一件事”,逐步实现“一次办”。聚焦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伤认定、培训补贴申领等事项,压缩证明材料,优化服务流程,精简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已经公布取消的证明事项,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21.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全力推广实施我市人社基层平台业务经办标准化规程,统一配置宣传资料和宣传架,不断提升基层平台经办服务和政策宣传水平。组建“基层平台就业创业业务宣讲团”,举办多种形式的业务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平台就业创业工作水平;持续提升“阳光社保”零距离服务品牌内涵,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向区位偏远、群众需求集聚、经济发达镇延伸,增强基层平台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在镇、街道调解中心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以点带面,持续发挥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化解纠纷作用;推动劳动监察“T+1”调解品牌再升级,促进行政调解规范化管理。适应综合柜员制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基层平台绩效考核办法,促进基层平台经办业务做实做细做优,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22.推进智慧人社提质扩容。进一步拓展网厅和掌厅的网上办事服务事项,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减化证明材料、联动联审联办等方式,方便劳动者便捷享受人社服务,打造全省领先的“网上人社”。在前期联合南京审计大学全面梳理业务经办流程、风险点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人社大数据和市政务大数据资源,以就业资金和失业保险为试点,启动建设集风险点展示、风险模型数据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科学智能的“内控人社”。统一数据源和报表源,上线基础指标库和报表分析系统。实现全市人社基础数据指标统一生成、集中管理,各类报表自动生成、分级使用。上线就业大数据决策分析系统,集成并优化社保决策分析系统、人才地图系统等,实现对就失业人员、人力资源市场、社保、人才等大数据动态和静态图表展示和深度分析,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的“数字人社”。

七、强化党建引领,全力助推系统自身建设

23.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积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三个表率,一个模范”目标定位,深入推进“龙城先锋”工程,持续促进党群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相融合,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全力构建“一支部一特色”人社党建品牌矩阵。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开展人社支部品牌集中展示活动。积极探索机关纪委运行工作机制,开展局系统“清风人社”纪检业务培训,打造过硬纪检干部队伍。

24.全力提升服务效能。通过道德讲堂、金牛讲坛、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挖掘、宣传人社系统选树的“敬业专业争先率先”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全系统全业务全技能练兵,探索灵活多样的比武形式,持续巩固和提升练兵比武成果,在全系统营造人人争做“人社知识通”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窗口经办服务“五制、四公开、三亮明”制度,探索“好差评”工作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全面推广和结果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推行窗口单位行风建设暗访调研机制,建立行风建设问题常态专项整改机制。

25.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化“扬帆行动”,全面打造“续航工程”,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全链条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组织关怀,通过举办入职仪式,开展入职培训等方式把好新员工入职关,适时出台《局干部职工关心关爱办法》。继续推行导师制,对第一批“导师带徒”开展综合评估。启动新一轮实践锻炼工作,每月举办一期金牛讲坛,组织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哲学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以完善考核管理体系为抓手,强化干部监督。开展组织人事专项检查,扩大局属事业单位试点范围。深入贯彻实施“三项机制”,发挥政策最大最优效应,树牢“能上能下”风向标。

26.深化完善综合考评体系。在持续实践探索5年的基础上,按照“系统化设计,项目化管理,精准化落实”的要求,改进“四位一体”综合考评,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在围绕“减负”对考评项目的增减、围绕“精准”对考核分值的设置、围绕“有效”对考评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改进,同时结合优化政治生态、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上级要求,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完善组织架构,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27.加强政务公开、新闻宣传和“法治人社”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人社政务公开。严格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和舆情监测,强化沟通协作,确保“宣传工作一盘棋”。充分运用新媒体宣传手段,通过政策解读、专项活动、先进典型宣传,讲好人社部门“民生故事”。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做好行政争议处理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28.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我市实际与放眼省内国内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与操作性相结合,通过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做好系统上下衔接,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描绘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引领促进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