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15-0008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15〕63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15-04-23 公开日期:2015-05-08 废止日期:2017-12-29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15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23日

  2015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常政办发〔2013〕72号)精神,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现制定2015年工作要点如下:
  一、目标任务
  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方向,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突出重点、集聚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三大领域,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十大产业,努力实现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11%以上,投资增速达13%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左右。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全力提升服务业产业层次
  1.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资源集聚,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建设,努力把商务区建成区域性“资本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地方金融,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骨干金融企业强强联合。做强做大江南银行、东海证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以江南银行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全力推动常州金融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集团发展。推进小微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建设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我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金融机构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众筹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债券融资募集资金能力,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推动企业股改,鼓励企业进行各类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建设局、商务局、人行常州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
  (2)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建设,推进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物流园区(中心)整体效能和集聚带动作用。重点推进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武南物流园区、东港物流园区的建设,推动亚邦、凌家塘等物流中心的功能提升。加快推进电商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快递企业以及EMS、“四通一达”、顺丰等一批快递龙头企业在物流园区建立快件作业中心,推动快递业与制造业、电子商务、跨境网购、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常州综合保税区、武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推进与上海自贸区对接合作,努力形成接轨国际、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常泰过江通道,推动常州港与扬中、泰兴、泰州的港务合作,促进跨江沿江联动发展。大力推进奔牛港、常州港、空港等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设施建设,构建多式联运 “无缝对接”立体交通网络,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业龙头企业培育,着力培养一批物流品牌,打造常州“名片”,鼓励重点物流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整合现有物流信息平台资源,推进现代物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新兴物流业态,推进商业连锁物流、冷链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发展。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建设一批共同配送中心,完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城乡配送物流业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经信委、商务局)
  (3)科技服务业。加快实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服务。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发展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从业机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发展,整合优化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促进“天天518”等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促进创业孵化服务业的内涵提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鼓励专业孵化器建设。促进“苏科贷”等科技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大“数据服务”、“知识产权”等新兴业态的培育力度,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水平。(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质监局)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产品、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等多种软件业务,整合企业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支撑软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大规模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做好信息技术标准推广工作,加快软件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进一步强化创意基地、信息产业园的集聚效应,依托园区政策加速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大力推动“两化”融合,加快培育智慧企业,努力打造以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能旅游、智能生活为特色的智慧城市。(牵头单位:市经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
  (5)商务服务业。重点以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公司、知名企业的区域总部或分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推进法律服务、会计审计、评估检测、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商务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业与传统商务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商务服务业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以常州中心城区为主体,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商务服务业高地。集聚整合各类设计资源,加快推进设计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产品设计”关联行业联动和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在市场调研、技术转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等重点环节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企业与设计机构对接合作。加快出台设计服务业发展意见,全力推进设计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经信委)
  2.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6)旅游休闲业。推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集聚区建设,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常州航天乐园、东方盐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引导乡村旅游积聚发展,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培育健康养生旅游产业,重点推进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规划和招商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教育、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力拓展中远程市场,沿机场航线、高铁沿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推广和市场促销,加大对港澳台等境外市场和散客游市场的开拓力度,开发“自由行”产品并架构相应销售渠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智慧”建设,大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在线咨询和订购服务,配套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农委、商务、文广新局)
  (7)文化创意产业。扎实推进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制造、贸易、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集原创策划、交易展示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创意设计平台和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广告、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对产业提档升级、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支持借助文化创意和设计、有助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支持借力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或战略投资者资金、较具成长性的项目,支持社会贡献度大、有利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项目。推进 “国家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基地”建设。举办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节、文化产业(常州)项目对接会和常州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发改委、文广新局、工商局)
  (8)电子商务业。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强化全市电子商务工作组织推进体系,深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努力营造浓厚发展氛围。优化载体园区、人才培养、物流配送、信用保障、网络设施、电子支付、投融资及统计监测等支撑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生活服务业电子商务转型,进一步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新领域。以电子商务服务业产业链完善细化为重点,加快重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开展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试点,探索政策突破和业务模式创新。(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农委、工商局、海关)
  3.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
  (9)健康服务业。积极促进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中医医疗保健、健康文化旅游、体育康复等健康服务业发展。推动健康咨询、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坚持以现代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传统中医药和养生文化为产业特色,构建以健康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为智力和技术支撑,以生态农业、生物医药、医疗康复、休闲养生、多元化健康服务业市场等为发展重点,推进集“研、产、游、购、医、养”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高地、医疗养生名城建设。(牵头单位: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农委、民政局、体育局)
  (10)养老服务业。以居家养老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以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和“一街五园”为抓手,养老产业招商会为平台,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延伸养老服务产业链;以提升“虚拟养老院”规模、功能和促进医养融合为突破口,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继续推进人才培育“百千工程”,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养老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卫计委)
  (二)推进服务业重点载体建设,着力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
  1.建设重点集聚区。一是“规划建设一批”。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常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和《常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和评价暂行办法》。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动市级后备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和建设进程。积极引导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加快在区域内形成“集中、集聚、集约”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培育发展一批”。加大20家左右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在管理机构设立、规划编制、统计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扶持、项目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人才培训、产业对接等十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促进集聚区在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三是“提档升级一批”。开展星级服务业聚集区创建工程,推进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集聚区资源吸附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放大集聚区载体效应。
  2.培育重点企业。一是做新做优服务业企业。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更新理念思路,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技术创新,构筑品牌优势,探索商业模式。完善市、辖市区两级梯度培育机制,集中在用地、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和政策,助推100家左右主营业务突出、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优势企业裂变发展。二是做强做大服务业企业。按照产业发展思路,组建现代物流、设计服务等产业联盟,鼓励我市服务业大、中、小企业抱团合作、联动发展。围绕省百强企业创建的要求,制定常州市服务业集团培育计划,推动服务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3.推进重大项目。一是围绕2015年“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招商,集中力量引进一批优势突出、关联度高、示范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引导社会和民营资本进入我市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新热点”。二是围绕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情况库、问题库和对策库建设,加大协调服务,加紧跟踪督查,强化改进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工作,及时化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紧盯“投资完成率、新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率”,重点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航天科技体验中心、武高新电商物流园等服务业大项目建设。
  4.构筑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常州市服务业公共服务云平台”打造力度,继续完善重点项目子平台功能和内容拓展,加快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子平台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积极探索现代物流、设计服务、楼宇经济等服务业重点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现有产业信息平台资源,研究制定统一的产业信息平台接口规范,建立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互联互通,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三)推进改革创新驱动,努力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
  1.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三大任务,积极开展各类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在常州科教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钟楼科创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市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钟楼区申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建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2.促进对接融合。一是推进产业对接,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之间,以及设计服务、科技服务和广告会展之间跨界渗透、协同发展。重点推动“物流金融电商”服务联盟、“设计科研会展”服务联盟分别与亿元专业市场集群、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对接合作。二是实施融合发展战略,加快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形成“服务引领制造、制造促进服务”联动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集中区“两区融合”,推进服务业企业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制造业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3.培育“四新经济”。加快培育扶持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5〕40号)精神,制订出台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意见,招引和壮大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平台型企业,抓机遇补短板,全力打造服务业增长的新高地。大力开展亿元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以大型商品交易平台为突破口,推进O2O平台功能建设。探索商业经营新模式,推动关键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子商务平台。
  4.推进主辅分离。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41号)精神,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深入推进亿元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取得突破,在制造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加快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通过分离发展,促进企业成立专业公司或分开核算,推动原属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业务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层级,合理配置资源,培植新的增长点,促使企业转型升级,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
  5.加快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常州区位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扩区和常州机场一类口岸开放等发展契机,以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为重点,提高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培育出口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支持服务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整合全球化的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强化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定期研究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服务业发展中的年度督查和考核工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同时,研究编制服务业“十三五”规划以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布局谋划新一阶段发展重点和路径。建立服务业十大产业牵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产业牵头部门具体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工作机制;各牵头部门要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及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加快各产业发展;各辖市区要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服务业办公室力量,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人才引培。支持本地区大专院校与国内外优质大学、职业院校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招引服务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市级服务业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团队建设,为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需求,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完善企业再培训中心建设,促进人才知识更新。启动实施服务业企业经营管理者中长期培训计划(2015-2020),今年将组织100名服务业重点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赴浙大等高校进行研修培训,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练好本领。依托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启动实施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2015-2020),重点围绕现代物流、设计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专业,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发。
  (三)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一是实现服务业统计全社会、全行业覆盖。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要协调互动,加快建立健全服务业“十大产业”的统计监测体系,做到应统尽统。二是加快完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的统计制度。重点是在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和亿元专业市场中推行统计代理制度,建立较为规范的统计制度。三是继续做好“个转企”、“小转规”等工作,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增量支撑。四是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监测预警机制。以现代物流为试点,定期发布行业监测预警报告,并逐步建立年度服务业发展报告制度。
  (四)进一步强化考核督查。加强服务业绩效评价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修改完善《常州市服务业发展工作专项考核实施办法》,发布《2015年常州市辖市区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和《2015年常州市服务业十大产业牵头部门目标任务》,坚持重点工作与经济指标相结合、量化目标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促进现代服务业阶段性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附件:1.2015年常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名单

     2.2015年常州市服务业优势企业重点培育名单

     3.2015年常州市服务业聚集区重点建设名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