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经信委关于印发《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18-0001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经信办〔2018〕1号 发布机构:市经信委
生成日期:2018-02-12 公开日期:2018-02-1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为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信工作,确保顺利完成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现印发《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市经信委关于印发《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各处(科)室:

   为认真总结和部署全年经信工作,确保顺利完成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现将《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印发如下。

2018年2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2017年经信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经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三大一实干”“重大项目提升年”等活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三位一体”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深融合、惠民生、保安全各项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2017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增幅列苏南第2位。

    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9%;200个新增长点新增产值559.9亿元。

    3、工业企业累计开票销售迈上万亿元台阶,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91%;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7.84%。

    4、完成工业投入2079.7亿元,增长8.4%,总量列全省第六、苏南第二;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完成51.3亿元,合设备投资353亿元,同比增长29.3%。

    5、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

    6、工业用电量35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居全省第3位。

    7、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93.93,位列全省第四;信息基础设施指数达98.4,家庭平均带宽位居全省第一。

    二、2017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深化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战略,全面推进制造强市建设

    一是加大政策引导。陆续出台《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常州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支持实体经济振兴,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二是促进转型升级。实施财政专项精准扶持,全年安排“三位一体”专项资金6.04亿元,扶持项目达960个。推进产业链建设,建立市、区联动服务机制,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年产值增长超过18%。推进重点工业区向新型工业化示范转型,常州高新区获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认定。三是加快技术品牌创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出台《常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石墨烯、光伏、轨道交通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年新增省级创新中心培育单位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围绕重大制造装备和工艺质量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19个、总量居全省第二,新增省级高端装备赶超项目5个、质量攻关项目2个,数量都占到全省1/4。突出企业标杆建设,天合光能获评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佰腾科技入选全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省科技小巨人6家、专精特新产品5个。高度重视质量品牌提升,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占到5席。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一是扎实推动去产能。全年共化解水泥产能120万吨,完成量占全省总量近1/4。组织开展“地条钢”专项整治,全面排查中频炉工频炉使用情况。淘汰纺织、印染、铸造等低端低效产能项目12个。有序推进“263”减化,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15家,完成省下达关停任务的178%。二是努力实施降成本。汇编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文件,全年为企业降成本超160亿元。积极推进企业直购电试点,为企业直接减少电费支出4亿元。三是精准实施补短板。大力实施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承办全国工业强基工程现场会。全市累计获得国家工业强基示范项目10个,总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四是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大力实施节能技改,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高标准完成国家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1家企业、2个项目、1个产品分别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绿色工厂、绿色项目和绿色产品,2个产品入围国家再制造产品目录。溧阳竹箦镇被中铸协授予全国第一个“绿色铸造小镇”称号。全省预拌砂浆现场会在我市成功召开。五是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推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年上牌新能源汽车3857辆,增长224%,建成充电桩1963个,省内率先试点路灯建桩新模式。

    (三)深化智能制造发展主线,积极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是提高供给质量最直接的方式。全年新增国家智能制造项目1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家(总量49家,排全省第三),新增市级智能车间(工厂)47家(累计113家),智能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积极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省内率先成立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率先发布《智能车间建设评价规范》,钟楼区与北自所共建国内唯一智能制造体验验证平台,成功举办了“智造中国2017主题年会”,发布了《新华(常州)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武进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新北区国际传感谷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二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新增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31家、总量全省第一;新增25家省级贯标试点;新增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22家;新增省级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示范工程项目2个。开展首席信息官认定,中天钢铁集团杨玉新获评全国优秀首席信息官。着力提升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天宁区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公共平台建设,科教城落户全省首个工业云平台,25家企业被列为省“企企通”试点。与数码大方、常州科教城共建全省首个地级市工业云平台“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承办全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经验交流会,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揭牌成立。三是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企业竞争力、经营规模、业内知名度快速提升。全年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产品金奖数量都居全省第一位。新增省级智慧物流企业、重点物流企业各1家。四是突出军民融合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初显成效,国家级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取得零的突破,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收获一银一铜,常州高新区、溧阳中关村获评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四)筑牢经济稳步运行基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分析。通过抓重点监测企业、关键节点进度和运行预测分析,全市工业运行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61.1亿元,增长17.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开展新增长点项目培育,全市200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达560亿元。二是保障生产平稳安全。通过采取优化用电调度、组织错峰生产等手段,积极应对迎峰度夏和冬季气荒,将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小。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全方位开展危化品、民爆等安全生产督查。三是助推重大项目建设。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对省市重点项目进行全程进度跟踪服务。全市121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8.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其中72个新开工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191.2亿元。四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建立制造业领军企业挂钩联系机制,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16家。3家企业入围中企联“中国企业500强”榜单,10家企业入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是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启动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工作,出台《常州市关于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办法编制工作。六是开启央企对接新局面。继续抓好与国内大型央企、军工企业、大院大所,围绕产学研教合作、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投资基金等方面,开展集中对接活动。启动与机械研究总院全面战略合作,推进实施“1+9”项目落地,助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常州实践。

    (五)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一是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发布《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促进常州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全年新设私营企业2.1万户,加大小转规企业培育,全年小转规企业达411家。二是多措并举化解融资难题。联合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与企业开展“一对一”对接,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全市信用担保机构为1371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80.89亿元。三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赴新疆、广西开展市场对接活动,积极参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软博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四是高度重视双创工作。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个平台获得省重点骨干企业“双创”平台、1个项目获省双创团队、1家企业获省“i创杯”大赛一等奖,3家企业分获“创客中国”预选大赛一、二、三等奖,为历史最好成绩。

    (六)全面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持续改善政府服务环境

    一是抓好智慧城市提升。推动微信城市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搭建统一民生服务入口。华为、神州数码等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综合运营,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成功落户。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家庭互联网平均带宽达到52.1兆比特,位列全省第一。二是畅通政企服务“桥梁”。持续开展大走访活动,对星级企业、新增长点企业和百项重点工业项目企业逐户走访。完善行政权力清单,推进“不见面”审批办理进口设备免税申请127项。三是完善诚信常州体系。首次实现社会信用数据国家、省、市三级共享,与法院等部门共建“红黑名单”,在“信用常州网”公示行政许可、处罚信息67.6万条,对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民生关注度高的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四是加强无线电管理。全年共查处黑广播案件21起,圆满完成“十九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重大体育赛事等通信保障任务。五是加强企业培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普及,全年培训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超过8000人次。

    2017年,委机关包括下属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市重点工程推进、普法宣传、禁化武履约、春运组织协调、工美大师认定、政府信息化项目审核等专项工作全面完成,新型墙体材料及散装水泥推广、节能监察、中小企业服务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年鉴编制获得了市政府嘉奖,政务信息、《经信委简报》和《信息化简报》等信息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答复满意率100%,组织人事、基层党建、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经信工作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核心要义,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经信工作会议、市委全会和市“两会”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全面统筹协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增效年”活动为抓手,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加快提升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国内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和“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全力种好常州幸福树,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8年主要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增长7%左右,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开展“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创建。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打造、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高标准做好申报工作。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创石墨烯创新中心国家级中心,在高性能碳纤维、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太阳能光伏等对制造业具有引领作用的领域,积极探索建设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产品技术持续创新。做好强基“一条龙”产业链培育,在工程机械、机器人等重点行业开展短板调查。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围绕车辆轻量化、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微型化高集成惯性传感器、高可靠液压系统、建筑垃圾资源化等一批核心技术瓶颈。

    (二)深化“三位一体”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继续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落实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三个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接国家、省级产业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发展,把“建链、补链、强链”作为产业链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协调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重点打造优特钢、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新型纺织服装、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一批500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集群。深入推动去产能行动。摸清产业结构调整家底,有序推进压缩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围绕“两个大幅减少,一个明显提升”总目标,全面完成化工企业关停任务,杜绝已关停企业死灰复燃。切实减轻企业生产负担。加大督察力度,确保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和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售电侧改革政策,拓展直购电试点范围,减轻制造业企业用电成本。

    (三)大力培育智能制造,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示范智能车间(工厂),打造“示范方阵”,带动各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加大对智能制造服务商的支持,加大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应用推广,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国家、省示范试点企业,推广新型生产方式,完成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深入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参与省级上云标准制定,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加快“企企通”建设,大幅降低企业互联网接入资费水平。加强工业企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提高工控系统、核心技术设备安全防护能力。推进智慧城市迈上新高度。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以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为基础,以“一中心四体系”建设为依托,以社会功能智慧应用为抓手,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城市”迈上新高度。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挖掘大数据应用示范典型,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

    (四)走绿色低碳之路,推动绿色制造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主动提升能效利用水平,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年底前综合能耗达到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实现数据接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工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节能专项监察,深入推进节能量交易试点。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绿色园区、绿色制造企业和绿色产品创建。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工信部发布的水气土(涉重)重点行业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改造项目。实施再制造行动,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开展节能环保服务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环节服务和合同节水管理,推广环境绩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区域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节能”“互联网+环保”模式,鼓励节能环保服务商为用户开展实时在线监控等能源管理和环境治理服务。

    (五)加快新动能培育,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重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帮助协调要素资源,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开展优质兼并重组项目,鼓励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支持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健全“银、政、担”合作及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形成一批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推进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创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管理咨询、投资融资、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工作,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发展“四新”经济。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产业升级,深入开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调研,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传感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推进央企对接项目实施。支持“以企引企”,争取引进更多央企来常投资,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央企常态化联络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加大对落地项目政策支持,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六)推进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推进工业资源集约利用。把握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构建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搭建市级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归集、综合评价、激励约束、预测决策等机制。今年底,要确保完成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数据信息归集全覆盖,做好与省平台对接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运行数据分析。加强对工业资源集约利用数据的研究分析,强化企业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对经济运行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盯紧100家重点监测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实时掌握重点产业发展动态。加大新增长点培育力度,实现全年新增产值达550亿元。做好生产要素保障。跟踪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强形势发展预判,提供对策参考。做好电力、热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资源的统筹调度,特别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特殊时段确保企业稳定生产。

    (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做好“重大项目增效年”工作。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提升,重点推动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力争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切实做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优化引导工业企业提升技术改造质量,全面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提高重大政策决策社会参与度。建设好“专家、法律顾问、智库”三支队伍,拓展政策研究深度、广度。积极创新企业服务方式,建设政务微信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升诚信体系建设水平。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政务、个人、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编制信用信息归集、失信行为、联合奖惩等目录清单,拓展信用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出台《常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完善信用信息建立、归集、披露、查询、应用和安全管理机制。

    (八)加强从严治党,打造拒腐防变经信队伍

    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落实党中央的各项精神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守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标准建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加大干部业务培训,强化对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大兴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群众、服务企业观念,保持与企业“亲”“清”的良好关系。敢于挑重担,敢于化解难题,敢于试点创新,敢于狠抓执行落实。要全面梳理查找廉政风险点,建立起以强化岗位为点、规范工作流程为线、完善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全面落实建好廉政作风防火墙,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行零容忍,提高经信系统拒腐防变的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