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财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63x/2021-0003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权责清单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2021-06-11 公开日期:2021-06-1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0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效
常州市财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常州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大规模减税降费效果显现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力战疫情、稳增长、保民生、促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聚力落实“六保”任务,助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企稳回升、质态趋优,为强力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打造美丽江苏常州样板,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提供了坚实保障。

1.财政运行恢复有力 。

一是收入指标稳步回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6月起连续7个月累计正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大关,累计完成616.6亿元,较上年增长4.5%,增幅位列全省第一。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22.5亿元,较上年增长4.2%,税收占比84.7%。至此,“十三五”期间常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76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36倍,年均增速6.4%;财政收入中的“主力成员”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328亿元,年均增速8%,税收占比较“十二五”末期提升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愈发厚实。

二是预算执行均衡性提高。常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728.3亿元,较上年增长11.3%;其中,民生领域支出586.6亿元,较上年增长15.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80%。至此,“十三五”期间常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037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45倍,年均增速9.4%,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支出从411亿元增加到586.6亿元,占总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左右,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加强。同时,政府“过紧日子”的信号更强、要求更高、力度更大,“十三五”期间,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年均压降10%。2020年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进度达96.7%,分处室达98.3%,分主管部门达98.8%,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向上争引力度加强。统筹把握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政策机遇,全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预计131亿元,较上年增长12.3%。全年共争取新增债券资金223亿元,较上年增长36.8%。

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抓好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在去年减税降费166亿元的基础上,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10亿元。二是多措并举稳企惠民纾困。除减税降费外,全年累计兑现“稳增长26条”“惠企20条”等各项稳企纾困政策约50亿元,其中: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近3亿元;“常财金”拳头品牌——信保基金累计为7355户企业发放贷款190亿元,降低融资成本2.3亿元;疫情期间,国有融资平台累计为117家企业提供30.4亿元转贷支持,减免利息约137万元;为79家“复工保”参保工业星级企业补贴保费220余万元。三是坚持不懈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积极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出台全市财政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四是助力转型升级动能培育。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顶层优化、精准发力、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全市统筹安排43亿元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商务发展、金融发展等,其中市级安排23.3亿元。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强科研活动支持,强化领军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助推“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跃升。整合设立科教城发展专项资金,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协同推进百余个重大科技项目。总规模22.86亿元的常州市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222个项目。全市上市企业累计达71家,新三板挂牌105家,累计募集资金超1100亿元,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扩容升级。

3.突出重点保障民生。调整支出结构,坚持有保有压。两次压减市级一般性支出,在年初预算一般性支出压减10%以上,“三公”、会议费、培训费等合计压减10%基础上,根据政府过紧日子十条举措,进一步压减公用经费定额5%,出国经费一律收回,会议费、培训费压减30%,收回各类资金近6000万元。按规定盘活存量资金12亿元,收回截至9月30日执行进度低于50%的政府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节约盘活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重点领域。全面贯彻落实深入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工作部署,围绕“八个更”76项重点任务,全市民生领域保障投入达586.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全市安排教育支出129.3亿元,其中市级安排33.3亿元。聚焦教育事业“公平、优质”推动实现“学有优教”,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省定保障标准,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约2.8万个。被教育部列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城市,作为主体参与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全市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全市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3亿元,其中市级安排22.5亿元,支持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实现“劳有所得”,特别是针对疫情影响共兑现各类稳岗就业政策资金超11亿元;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和完善体制机制并举,推动实现“老有善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6连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11连涨,财政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安排卫生健康支出60.9亿元,其中市级安排20.5亿元,支持主城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坚持减轻就医负担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并重,推动实现“病有良医”。全市疫情防控投入11.4亿元。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推动实现“弱有所扶”和困难群体“住有安居”,结合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975万元,发放低保金1.2亿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

4.风险管控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平衡好财政、化解好风险”和“三个确保”目标,做实“清、规、控、降、防”五大措施,建立健全债务监管制度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稳妥化解债务存量。全年共争取各类债券资金321.5亿元,其中:新增债券资金223.1亿元,较上年增长36.8%,创历史新高;再融资债券80.9亿元;抗疫特别国债17.5亿元。

5.双轮驱动改革深化。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以“预算+绩效”双轮驱动财政体制改革深化,聚力打造高品质财政治理体系。一是强化“四本预算”统筹衔接,全面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新增23家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65家单位实现“收支脱钩”。二是深化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系统规范政府专项资金“设、管、用、调、评”管理机制,明晰财政及各主管部门职责职能。三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发布三年行动计划25项具体任务,明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序时目标。四是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年政府采购规模达180亿元,较上年增长6%,资金节约率约20%,与中小微企业签订的政府采购合同金额占比近70%。政府首购首用政策通过实行“风险补偿+保费补贴”,助力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创新推行大宗物品集中带量采购,食堂食材、后勤服务集中统一采购,指导试点建筑“三材”联合采购成效初显。采购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强,采购信用体系不断健全,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行动,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五是多领域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改革,率先全面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