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下发《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04-2006)》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55x/2004-0001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体育局
生成日期:2004-02-25 公开日期:2008-04-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04-2006)
关于下发《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04-2006)》的通知

常州市体育局文件

 

常体发[2004]13

 

 

关于下发《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

规划(2004-2006)》的通知

 

各市、区体育局,各区教育文体局,局各单位、部门:

2004-2006年,是常州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新一轮体育事业的发展机遇,对推动常州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步伐至关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常州实际,市体育局研究制定了《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04-2006)》,望各地、各单位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良好的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为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00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体育    发展    规划    通知                                                                               

  常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2004年2月25印发                        

 

 

常州市体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

20042006

 

一、指导思想

常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总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按照建设体育强市的整体部署,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三年,是常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这一轮发展机遇至关重要。常州体育要认真备战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和2006年第十六届省运会,使竞技体育在江苏保持第一集团军的地位,要创造条件全力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并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全市体育基础设施特别是大型场馆建设,全力推进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力推进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常州体育在国家实施环太湖体育圈战略和江苏省实施沿江体育带开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有更大的作为,为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一)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按照“普及、经常、活跃”的要求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发展的新模式,努力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氛围,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确保群众体育工作有机构、有经费、有专职管理人员。

2、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以建设为重”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建设。动员市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倡导科学健身,不断提高市民体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全市人口总数的40%,市区达45%以上。

3、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方针,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拓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推进“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和成年人体质测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

4、巩固和发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成果,80%的乡镇、街道达到江苏省体育先进标准,全市每个社区和乡镇都要建成一个以上的全民健身点。要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和公园敞开,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群众体育健身样板工程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5、认真贯彻《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加强对体育市场的培育、规范和引导。建立体育经营管理机构,使之形成引导开发建设、培育体育市场、组织各种竞赛、提供咨询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二)扎实推进《奥运争光计划》,力争竞技体育跃上新台阶。

1、全力备战16届省运会。根据省运会比赛项目设置,扩大我市项目布点,本周期要开设28个以上竞技项目,重点发展适合本市特点的“小、巧、灵”项目和水上项目,积极做强做大“三大球”,形成田径、游泳、射击、摔跤、体操、射箭、举重、跳水、蹦技等一批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办好自行车、跆拳道、拳击、女子摔跤、女子柔道、垒球等一些新增项目;办好女子手球、女子曲棍球、女子手枪三项省队市办项目。在16届省运会上努力实现“保五争四”的目标。2004年完成组队并注重基础训练。2005年提高专项运动水平,突出重点项目,重点队员。2006年实战演练,加强适应性和针对性训练,抓心理素质、抓比赛作风,培养参赛队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拼搏精神。积极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拓宽竞技体育办队的渠道,全力保持我市竞技体育在全省第一集团军的地位。

2、加强业余训练管理。扩大业训规模,培养一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到2006年业余训练在训人数达到12001500人,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人才5060人;培养一级以上等级运动员3040人;培养以打分项目为重点的一级以上裁判员3040人。

3、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着眼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2010年第17届省运会,以选拔、培养和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以迎战省运会为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级业余体校管理体制,坚持体教结合的道路,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快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设立一批单项体育学校、单项体育俱乐部,健全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力争2004年有常州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并获奖牌。

4、认真承办重大比赛。要积极做好17届省运会的申办工作,2004年要承接女子曲棍球四国邀请赛,2005年要承接男子曲棍球世界锦标赛预选赛、十届全运会承办项目的比赛。在十届全运会上,完成省局下达的获奖牌一枚、总分36分的指令性任务。

(三)以申办17届省运会为契机,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1、成功申办17届省运会,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我们体育系统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2、体育设施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条例》、建设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施规范》,认真编制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体育设施专项规划。

    3、积极启动市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二期用地的拆迁和平面规划设计,2005年上半年搞好一场两馆(3万人体育场、综合馆和游泳跳水馆)的单体设计,下半年组织招标并开工建设。

      4、市区以清潭体育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功能。抓紧清潭体育中心周围环境的改造,力争04年完成对体育馆南侧民房的拆迁,积极推进体育场周围看台的完善工作。清潭体育场馆建成老城区举行中小型文体活动和比赛的场所。按照青少年训练培训基地的功能要求,抓紧对健身路少体校范围内的场地设施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

5、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企业系统三大体育阵地的作用,形成市、区、社区三级体育场地网络,100%的乡镇和街道建有市民健身点,城市公共体育用地人均达1.2平方米以上。要建设一批大中专学校体育场馆,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要求。

6、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根据各地实际,通过土地划拨或置换,联合开发等形式,争取建成各自的体育中心,并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健身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根据我市体育设施现状,规划建设区级体育中心,重点规划建设大型居住小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加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健身精品工程,实施健身器材“整新计划”。

(四)抓好体育经济建设,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1、发展体育本体产业,完善体育市场的机制,按照“以体养体,以体兴体”的思路,拓展渠道,扩大规模,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2、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类以健身娱乐为内容的体育经营项目,积极引导市民体育消费,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扩大就业机会,增加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3、以场馆为依托,建立文体表演、娱乐健身体系。充分发挥场馆的优势和功能,搞好市场运作。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场馆的自身经营要迈开步子,经济效益确保三年翻番。

4、以体校为重点,建立体育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游泳池、训练馆等体育设施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练员队伍优势,办好各种培训班、体育夏令营,合理收费,积累资金,改善教学训练条件。

5、以市体育中心建设为契机,建立自我发展的投资体制。在体育中心建设中搞好市场化运作,以产业促事业,形成场馆设施建设良性循环的局面。 

6、搞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销售额逐年递增。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员队伍建设和公益金的管理,使体彩收益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服务于体育事业。                                                                                                                                                                                                                                                                                                                                                                                                                                                                                                                                                                                                                                                                                                                                                                                                                                                                                                                                                                                                                                                                                                                                                  

三、主要措施

(一)            努力营造建设体育强市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这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体育事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体育强市的重大决策,为做好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决定》是指导全市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要通过学习贯彻这个文件,使全市上下形成关心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按照“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设施完善、体育市场繁荣”的目标,搞好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要在全系统开展“三查三看”活动,一是查思想,看我们的思想观念是否适应“抢抓新机遇,推进新跨越”,建设体育强市的新形势;二是查思路,看我们在这一两个周期内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重点是否清楚;三是查作风,看我们的敬业精神、工作效率、干好本职工作的能力还存在什么问题,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是否明确。要把“三查三看”活动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和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全市体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            建立有利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机制

1、在竞技体育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竞赛制度。通过参加省年度比赛和组织学生年赛,搞好选才和基础训练。在群体方面,进一步建立以体育指导站、俱乐部为基础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健身周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全民健身节。

2、加快完善群众体育网络组织。建立和完善市、区(辖市)、街道(乡镇)、社区居(村)委三级组织网络;市、区(辖市)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有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街道、乡镇配有专兼职文体干事;社区、村委明确文体管理人员。继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定期为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进一步加强健身气功组织的管理,推广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要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打造常州群众体育的品牌。充分开发利用常州的山水资源,继续办好茅山登山节、运河龙舟赛、天目湖水上项目锦标赛,呼应国家“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加快武进太湖湾旅游健身休闲项目建设。

3、为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要逐年增加对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采取合资合作形式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要认真贯彻《江苏省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建立体育经营管理机构,进一步打开体育大门,发展地租经济,本产经济,扩大对外开放,使体育产业的发展迈上快车道。

(三)            制订适合常州特色的业训发展战略

1、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为增强我市在16届省运会上的竞争实力,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重点、做强做大、形成集团优势”的原则,在原有重点项目布局的基础上,对参加16届省运会项目进行重新布局,在此基础上,调整全市业训项目布局,继续发挥我市市级体校、辖市(区)体校以及基层网点训练体系的优势,在加强市级训练的同时,完善辖市(区)级体校功能。要认真落实体教结合实施办法,积极探索优势互补、任务共担、壮大队伍、夯实基础的新路子,认真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校、后备人才试点校和青少年俱乐部的建设,在全市有条件的学校作重点项目布局,逐步形成重点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训练体系,拓宽体教结合的渠道并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2、完善训练机制,强化业训管理。大力发展我市竞技体育,有效提高训练的投入产出效率,努力增强竞争能力,建立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严格实行教练员岗位责任制。训练单位全面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我市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以输送后备人才和运动成绩为依据,实现运动项目分类管理。对纳入重点发展和适度发展布局的项目,有计划地制订各训练层次的目标任务以及运动员人数的比例,确定合理的年龄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强省队市办项目的管理,利用教练、场地的有利条件,搞好省队与市队的衔接,充分发挥省队的优势,积极组建二、三线队伍。明确新增项目的任务指标,加强管理,力争成为16届省运会我市较大夺金增长点。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竞赛调控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符合我市竞技体育发展实际、项目布局合理、人才资源雄厚、优势项目突出、发展后劲充足的业余训练体系。

3、抓好备战练兵,提高队伍素质。重点抓好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和训练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迅速调整充实参加16届省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队伍,扩大我市的业余训练规模。在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训练管理干部队伍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爱岗敬业、顽强拚搏、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各训练管理干部和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高业训成绩。为激励教练员、运动员的备战积极性,本周期拟开展教练员、运动员“双十佳”评选活动(办法另定)。训练工作要创新思维,改进方法,整合队伍,全系统上下要形成合力,毫不动摇地咬定目标,毫不松懈地狠抓训练,毫不留情地严格管理,毫不含糊地检查落实,在拼搏中奋起,用汗水和聪明才智创造新的辉煌。

(四)探索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路子

1、建立完善长远目标-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目标管理组成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常州市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两大计划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2、加强体育队伍建设,进行业余训练、人才交流、干部任用等制度的改革,使体育管理体制逐步适应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重视培养和引进优秀教练员的工作,提高我市教练的整体水平。

3、对业余训练项目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将竞技体育做大做强的原则,选择田径、游泳、乒乓球等大项成立项目管理中心,进一步加强领导,制定有利于项目发展的特殊政策,努力以组织保障、政策扶持、人才优势推进大项的发展壮大。

4、认真贯彻“科教兴体”战略,重视和加强体育科研工作和体育软科学研究,逐步增加体育科研投入,完善科研设施,搞好科技服务。建立训练、科研紧密结合的体系,搞好选才,建立科研人员与教练共同把关的选才机制,建立重点队员跟踪考核档案,建立统一的参赛队员数据库,防止人才资源的浪费。

5、建立完善体育发展的投资体系,业余训练经费按运动成绩、输送人才等情况进行投入,做到投入与效益相结合;力求多渠道筹集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做到谁投入谁得益;鼓励社会出资办体育,体育部门协助做好组织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