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3年常州市卫生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760/2003-0001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卫生局
生成日期:2002-11-12 公开日期:2008-03-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详细总结了2003年常州市卫生工作情况
2003年常州市卫生工作总结

2003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防治非典型性肺炎

卫生局承担着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救治、控制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疫情发生以来,卫生局多次召开紧急会议,深刻认识防治非典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坚定不移地打好防“非”战役。一是加强领导,建立高效运作的指挥体系。组建了由局领导担任组长的预防控制组、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物资保障组、督察组、新闻联络组和综合协调组等工作小组,制定了《常州市非典型肺炎控制预案》,明确工作职责、健全指挥体系、强化保障措施。二是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切断“非典”传染源为抓手,着力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上下功夫。除了密切配合其它部门做好外来人员体检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作为疫情监测点,统一监测方案和标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不漏诊、不误诊,迅速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疫情。组织48支市级流调组和48支消毒组,对可疑人员和可疑场所及时进行流调和消毒。各级防病部门对可疑人员流调3700多人次,消毒面积达300余万平方米。三是严阵以待,构筑严密完善的救护网络。按照“数量适当、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的原则,设立发热门诊147所,制定了一、二、三类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指定定点收治医院一家,后备定点医院3家,设专用救护车辆7辆,完善急救转运设施配备及转运制度,配备专职司机、专门的医务人员和专用的救治器械。形成“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转运响应机制,对一线工作人员实施重点防护,并出台了一系列救护制度。四是沉着冷静,坚持可疑病例的科学诊断。严格掌握卫生部的诊断标准。每日召开县级以上医院分管院长例会,分析讨论情况,及时掌握高度可疑病人的病情,确保不发生漏诊、误诊。在疫情流行期间,曾多次出于类似诊断标准的可疑病人,专家组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进行各种细致的检查,最终排除了肺结核、水痘、伤寒、麻疹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五是强化宣传,营造全员参与的防“非”氛围。建立了以辖市区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骨干组成的新闻联络网及每日二次的例会制度,加大对工作进展、预防措施、社会热点、好人好事等方面宣传力度,及时反映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救死扶伤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共收到各类稿件近500篇,编发抗非专报30多期。市红十字会积极举行募捐活动,募集现金16万元。六是分类培训,打造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组织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等开展以反应速度、人员调配、物资准备等为重点内容的模拟演练,锻炼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急救中心负责人及企事业单位保健医生和有关业务人员进行了有关非典型肺炎的各类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救治水平,增强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共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6期,专家组成员4期,为卫技人员印发了大量有关“非典”诊断标准、防护措施等业务手册。七是积极准备,保证“非典”物资的储备供应。根据市委、市政府立足于防大疫、防久疫、防猛疫的要求,市卫生局结合常州实际情况,为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及时提供充足的药品、医疗器械及物资保障,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筹备了足量的防治药品、医疗器械和防护用品。八是明确职责,加强防非工作的督促检查。为促进各地防治工作,我们建立了融指导、协调、执行、监督为一体的监督管理网络。依据属地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全市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对督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重大问题予以通报、行政处罚直至追究责任,确保了各项防非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精心组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今年人代会上确定的政府目标之一,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在国家卫生城市十大标准中,涉及卫生系统的有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及城区除四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创卫工作作为对卫生系统综合协调和作战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作为展现卫生系统形象、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次良好机遇,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全面发动,全力以赴,紧紧依靠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行职责,在创卫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五小行业”整治、健康教育普及、单位卫生和除“四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市顺利通过省级调研、考核以及国家级调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为迎接年底国家级考核,针对国家级调研中提出的整改意见以及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扎实有效的方法,狠抓软、硬件建设,及时总结新经验,落实硬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三)继续深化各项卫生改革

一是整合卫生资源。为优化资源配置,市妇幼保健所并入市妇幼保健医院,成立了常州妇幼保健院;二是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常州市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职务聘任分开实施细则,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改革方向,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分开制度。探索多元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奖金系数,拉开分配档次,使分配与绩效挂钩,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三是探索多种所有制形式办医。完成民营医院设置计划调研,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定向设置、公平竞争”的原则,为民营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做好规划指导工作,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现有医院的改制和民营医院的建设。四是完成二市五区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制改革。目前改革工作已经全面落实到位并正常运行。五是进一步完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市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及时上缴,并合理返还。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努力,今年以来业务收入中药品比例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了药品费增长的势头。六是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去年药品、医用试剂集中招标采购的基础上,今年11家医院的28个品种规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参与招标,共完成招标金额350万元,由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参与的药品招标完成招标金额1亿元,让利患者1000多万元。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加快卫生基本建设步伐,为我市力争“两个率先”作贡献,我们多次组织召开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在4万多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投入使用的基础上,门急诊楼和辅助楼建设已分别进入立项和初步设计阶段;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技楼已立项并批复;市中医院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和后勤药剂综合楼、第四人民医院的病房楼、血站和急救中心的业务楼均已进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扩初设计阶段;市儿童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的初步设计已通过评审;市卫生学校的新校区建设已进入立项阶段。为满足非典型肺炎病人收治条件,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征用了14亩土地,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预计明年动工,为做好今冬明春的非典防治工作,投资1600多万元改造的非典病人收治病房即将完工;市妇幼保健医院病房楼已完成主体5层,年底土建主体封顶。市卫生局和辖市、区卫生局、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全部实行信息联网,并通过浏览器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联通。卫生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启用,卫生信息网站正式开通,为提高办公效率,促进政务公开,提升卫生形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医战略

今年来分别推荐省级、市级、局级立项课题10项、50项和29项。组织申报省中医药局医学科研项目25项。获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2项,向省厅上报2003-2004年卫生厅科学基金会重大招标课题8项。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向江苏省科技管理咨询专家库推荐专家12名。对市妇幼保健院的“卵巢移植术”、市一院的肺大疱临床分型与微创外科治疗科技成果以及1999年以来21项局级以上立项课题完成者进行了表彰奖励。下达市卫生局第二轮临床医学重大技术招标项目5项。首次启动建设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制定了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申报条件和评审体系,为创建省重点学科奠定基础。有8个专科被确定为常州市第二批中医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单位,新申报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8个。市一院完成了卫生局临床医学重大技术招标项目--“肺脏移植”术,市二院的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临床研究、市儿童医院的西沙比利用于改善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的临床研究以及市中医院的省级指导性项目“心律安口服液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分别通过市级和省级鉴定。人才培养方面,在《常州市卫生系统百名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第一周期的评估考核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下发第二周期培养实施意见。与南京医科大学签订了临床研究生进修班办班培养协议。完成了“常州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挂牌前的各项筹备工作。起草《关于加快构建卫生人才高峰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卫生人才信息库构建方案》。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上半年与27位硕士毕业生签订接收协议书。为了加强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制订了《常州市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调整常州市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下达国家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及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培训考试计划。市医学会举办各种学术活动123次。

(六)深入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

在市政协的领导下,我们先后组织有关部门参观学习了苏州、无锡等地农村卫生工作先进经验,对我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经历、实际现状、经验积累和存在困难,为建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召开全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通知》以及《江苏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方案(2001-2010)》,在认真分析我市农村卫生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出台了《常州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方案(2001-2010)》,制定农村初保达标年度计划,力争我市在全省率先成为农村卫生基本现代化达标地区。大力推进农村二件实事进程,江苏省政府7月份召开了为民办五件实事工作会议,其中有两件必须由卫生部门牵头负责,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改水工作。为此,卫生局组织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并根据省政府的意见,结合常州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常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水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组织、集体扶持、个人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推进常州市以大额费用补偿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管理机构、筹资机制、筹资额度,管理模式,着力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改水方面,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83%,市政府要求在两年以内,全面完成农村改水任务,我们将通过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方参与、加大工作力度、依靠科学改水,确保改水工作的如期完成。向辖市、区卫生局下达了卫生部第二轮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项目,帮助基层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在乡镇卫生院开展特色中医专科建设工作,制订了《常州市乡镇卫生院特色中医专科评分标准》,并做好创建活动的检查督促工作。根据南大街、广化街社区卫生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将原吊桥路门诊部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运营现状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暴露出来的种种不足,及时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调整方案。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印发《常州市中医药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我市中医药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新路子。

(七)不断强化预防保健和监督执法

召开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工作协调会,组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网络,全面启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成立妇幼卫生中期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对我市《“十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卫生指标进行了中期评估。加强母婴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确定我市等级妇幼保健机构创建目标,制定相应实施计划。调整了常州市母婴保健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组建了母婴保健技术鉴定专家库,举办了二期《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培训工作。下发《常州市规范化肠道门诊建设标准的通知》和“2003年常州市霍乱控制预案”,对全市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工作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加强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和肝炎发病率的控制工作。对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申报的血防重点工程进行了市级验收。继续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卫生监督部门加大对节假日监督、职业卫生监督、季节性卫生监督及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推出了学校餐饮、奶制品生产及卤菜经营放心工程,处理突发事件及时迅速。对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学校食堂、学生集中供餐单位、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等场所按照《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进行了严格监督检查。共出动卫生监督员10980人次,检查单位8525个,自行停止营业177个,责令整改2954个,责令停业32个,行政处罚89个,罚款15万元。对医疗市场进行整顿,取缔非法行医六家,查处5家,接投诉处理3家。积极与检察、公安等部门商讨切实可行的医疗市场整顿方案,保持对非法行医的高压态势,坚持长效管理。

(八)继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一是在全系统开展“满意杯”夏季百日优质服务活动。以围绕“一条主线”,开展“三项竞赛”,办好“五件事实”为主要内容,做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准则,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健康需求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塑造卫生新形象,为实现我市“两个率先”目标共同努力。二是召开了卫生系统建设学习型单位推进会,明确了创建学习型卫生系统的总体目标。各单位围绕医疗卫生中心工作,开展医疗业务、卫生法律法规、服务规范、新“三学”等培训和学习,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集中精力抓好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制定了《关于2003年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党委(总支、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和思想政治工作全年调研课题,对全年的学习进行认真安排,制订具体计划。四是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两个务必”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四是以职业道德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制订了全年文明行业创建计划,有4个单位通过市文明单位标兵、10个单位通过文明单位初评。卫生系统首次被评为省级创建文明行业的先进行业和市创建文明行业先进行业以及创建学习型系统先进单位,局党委再次获得市“好班子”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