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6年度工作计划
索 引 号:014109760/2008-0002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卫生局
生成日期:2005-11-05 公开日期:2005-11-0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计划2006年工作
2006年度工作计划

2006年卫生局重点工作

 

(一)启动农民健康工程,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农村卫生工作必须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采取新的综合性措施,尽快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强化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上半年将召开全市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各地要认真对照《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方案》,围绕目标任务,全面发动、全力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深入基层一线督促指导,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参与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加、多方筹集资金和以收定支、保障适度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筹资、管理、运作中的问题,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效运行,提高社会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稳定现有筹资机制,探索新的基金来源,扩大受益面,提高补偿率,推进保险补偿及时结报方式。积极探索住院和门诊相结合,以住院为主的补偿模式,科学合理确定基金的支付范围、标准和额度,提高参保农民的受益面。加强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使用情况,确保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权。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调研督导,总结推广经验,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持续发展。今年各级财政的补贴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每人提高20元各辖市、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要达到95以上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测、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要坚持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维护农民健康的责任,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农村的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乡镇政府应确定一位领导负责乡、村公共卫生工作,把健全农村疫情防控网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选择一名医生作为兼职卫生防疫人员,负责健康宣传教育、疫情监测、报告和一般应急处理。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及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逐步调整优化乡镇医疗机构布局,办好辖市、区级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中心,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并注重发挥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功能。

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总结我市农村社区卫生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加大推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和相应标准,发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大力开展城市帮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争取到2006年年底,市直医疗卫生机构第一批帮扶的示范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达标率100%,辖市、区医疗机构帮扶的示范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建设率10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建设率90%以上。

做好改水、改厕和“三清”工作。围绕“完善管网抓建设,拾遗补缺抓受益,安全供水抓水质,理顺机制抓管理”的思路,全面夯实农村改水基础,继续提高改水受益面和受益率,确保农民饮水安全、卫生。改厕工作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村镇建设时确保农户改厕全部到位。全年新增无害化户厕5.5万户,无害化户厕率比2005年提高6%以上大力推进农村“三清”工程,巩固“三清”工作成果,制定并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以示范引路,扩大“三清”示范村的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创建水平与档次。城区要结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对周边镇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照《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市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移址新建占地2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的业务大楼,年内开工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金坛、溧阳二辖市要全面完成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区亦要独立设置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执法和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好暴发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装备水平,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开展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专业人才技术水平

增强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以及条块结合的协调机制。完成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任务和治愈率,确保肺结核病人督导治疗覆盖率达100%。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提高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加大对高危行为的干预力度,减少注射吸毒和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机率。贯彻《血防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流动人员血吸虫病查病防治及流行乡镇查灭螺工作,巩固灭螺、防病成果,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推广重点人群、高危人群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有效防范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传染病。结合我市近年来流感、麻疹疫情上升的趋势,重点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的监测。做好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警惕菌型转换可能发生的大面积流行。认真贯彻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强化计划免疫管理,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制定卫生街道、卫生社区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街道、卫生社区成果,顺利并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加快农村卫生镇村创建步伐。新增一批省、市卫生镇,力争国家卫生镇、村创建工作有新的突破。巩固城区除害工作成果,做好五年一次的省灭鼠先进城市考核。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健康常州社区行”活动,城区增建1-2个社区健康基地。将“亿万农民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创建卫生镇、村及长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点带面,加大“行动”相关核心信息的宣传普及。

不断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质量。以“一法两规”,即母婴保健法,“十一五”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促进“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发展为原则,努力降低三个死亡率,提高孕产妇、婴幼儿两个系统管理率。大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创等达标活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金坛市、溧阳市妇幼保健院要通过相应等级妇幼保健机构省级评审。规范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扩大保健覆盖程度。以全国“三网”监测点建设为契机,加强全市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配置妇幼卫生资源,推进妇幼卫生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拓展妇幼卫生服务内涵。强化妇幼卫生重点指标的监测和干预,确保《江苏省妇幼卫生目标管理方案》目标如期实现。

    (三)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的重要举措。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但是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创建工作。巩固天宁、钟楼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成果,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全市各区要努力创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努力创建省、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中心建设,积极争创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中心,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的作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要。二是努力完善配套政策。政策滞后是影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房、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台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期发展的政策,同时按照社区服务人口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要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小区配套建设。下半年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加大推进力度。三是加强机构和网络建设。省厅将制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相关标准,我们要根据要求,努力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其设施设备与功能任务相适应,切实改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大力扶持成绩突出、群众欢迎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整治服务和条件差、群众不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网络体系,努力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四是完善服务功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重视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卫生服务,并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综合防治和群体性健康干预。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连续服务、上门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推行责任医生和家庭医生制度,实行不间断健康管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由病人向社区全体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单纯治病向保障居民健康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医向送医上门转变。是加强队伍建设。采取脱产学习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大力开展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继续落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工作,在岗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建立公立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指导制度,引导和鼓励高素质医务人员到社区提供诊疗服务和技术指导。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

(四)强化执法监督职能,维护医疗卫生市场秩序

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是政府管理社会卫生和卫生行业的主要形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的观念,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监督工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学习贯彻《法治常州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学习培训,领导干部要熟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公务员和卫技人员要熟悉掌握与履行岗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行政执法人员要熟练掌握与行政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和执法程序,达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依法行政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若干规定》和《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开展执法质量稽查、行政执法考核评议,规范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行为。继续实施全市卫生监督员动态培训考核。对执法、许可案卷等定期进行检查考评,确保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甲级文书和甲级案卷均达到80%以上,保持我市卫生行政执法案卷质量全省领先地位

强化医疗市场监管。要把医疗服务作为卫生监督的主要任务,不断完善医疗服务市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继续围绕常州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工作要求,开展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联合公安、工商,加大对医托的打击和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行为的清理整顿。总结经验,扩大成果,探索维护医疗市场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医疗机构的准入审批和质量评价,正确引导、积极扶持、从严把关,促进医疗市场在稳定中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准入管理,在完成民营医院检验科准入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市社会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认真做好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及餐饮、食堂等消费、流通环节的卫生监管,进一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行以学校食堂为重点的校园内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方位监管坚持主动出击、举报必查的原则,实行专业卫生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大对各类违反卫生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做到案件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协助教育、城管等部门抓好学校周边地区食品卫生安全综合整治继续推行高校食品卫生义务检查员工作制度。扩大农村卫生监督试点范围,着力提升农村中心集镇、重点区域的食品、健康相关产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等各类公共卫生水平。

加大传染病、职业病防治执法力度。全面强化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措施。对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定期组织监督检查,加大对疫情报告、医疗废弃物处置、医院内感染管理、传染病门诊等方面的监督力度,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开展全市学校传染病防治专项监督检查,将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建立全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管工作体系。明确农村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强化有毒有害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查,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不断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加强医院科学化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各医疗机构要紧紧围绕 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重点内容,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努力整改,不断提高医院建设与管理水平。

一是高度重视基础管理。落实医院工作各项法律、法规,健全医疗工作规章、制度以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将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项诊疗活动。以“制度、规范、职责”为核心,狠抓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制度落实,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院领导要定期、不定期深入临床一线,发现、了解、解决医院运行环节中的问题。加强对医疗质量的专题研究,坚持院科两级管理,充分发挥科室作用。二是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建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强化广大医务人员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开展医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全员培训,市局将组织对市直医院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急救能力的抽查考核。三是优化服务流程。改进、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流程。要通过简化、归并医疗服务项目和程序,减少服务环节,方便病人就医。要加强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各项权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督查,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四是严守财经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杜绝不合理收费,主动接受社会和患者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处理违规收费投诉。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达到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目的。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与个人收入挂钩、严禁科室承包。认真执行药品、服务项目价格公示和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等运行情况信息公示制度。五是强化安全工作。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宣传、教育、培训,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新机制。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全员目标管理,推广应用安全科技,增强装备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卫生安全工作长治久安。

(六)坚持科教兴卫战略,促进医学科技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卫和人才强卫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构筑人才高地,是推进卫生基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加强医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课题的评审办法及程序,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鼓励和引导市直单位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知名医院的联系和合作,开拓引智发展思路,拓宽科研合作渠道,提升科研项目层次,提高卫生科研能力。年内新开展国家、部省、厅市级科研项目40项以上,局级项目30项。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项以上,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0项以上,局新技术引进奖30项。瞄准国内、省内重大医学技术,组织局临床医学重大技术项目招标工作。对各级在研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和评估,抓好有偿资助项目的结题管理,提高课题的有效结题率。加强对临床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临床去白细胞和去病毒血浆的使用比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卫生人才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做好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吸纳工作,重点引进成熟型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开发研制常州重点医学人才信息库。启动第二轮“青蓝工程”,落实青年人才和百名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全市医疗卫生单位中博士生数达30名以上,市直医院医生硕士学历人数达15%以上。做好第二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申报工作。出台《常州市重点医学实验室》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现有二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资源,为全市医疗机构、科研人员提供医学科研实验支撑。在市直单位开展医学实验室的申报评审工作,择优资助实验室的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举办1-2期重点医学人才、青年医学人才培训班。适时召开市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进会,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将社区、民营医疗机构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加强卫生系统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将继续教育与卫技人员职称聘任、执业再注册、年度考核相结合。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确保实践、理论考核合格率达98%。开展乡镇卫生机构技术骨干和技术人员转岗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学科、专科建设。总结省“135”工程重点学科协作单位五年建设情况,为争创新一轮省“135”重点学科做好前期准备。对市级重点学科进行跟踪管理,组织专家对12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中期评估,提出后期建设意见。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复评工作,同时积极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市级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管理,优胜劣汰,争创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示范专科。

(七)深化卫生改革,着力创新体制与机制

根据即将出台的省体改委、卫生厅颁发的《医疗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卫生实际,进一步理清思路,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路子,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改革管理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强化行业监管,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按照“行业管理、统一规则、培育主体、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的职责要求,实行管办分离,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透明、廉洁、公正的医疗卫生市场监管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卫生资源按照规划进行调整。强化政府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医疗市场,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职称评定、医疗定点、大型设备购置等与公立医院实行同等待遇,在宏观层面上形成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格局。

激活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把好人员入口关,做好市直全额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录工作,市直差额单位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招录考核办法。出台《常州市市直卫生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性意见》,积极探索多元化分配制度的改革路径,稳定骨干队伍,体现知识价值。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机构经济核算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收支范围,全面实行科室全成本核算,加强经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医疗机构过分注重经济收入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形式,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八)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卫生综合实力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基本现代化医院创建工作,有条件的医院要加快创建步伐,争取早日成为代表我市医疗技术水平的基本现代化医院。组织省级基本现代化中医院的申报和预评审,武进中医院力争跨入省级基本现代化中医院行列。

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牢固树立卫生信息化带动卫生现代化的观念,对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医院考评细则》,拓展医院信息管理内涵,巩固和扩大信息化建设成果,依靠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学管理。按照《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积极筹划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筹建卫生数据中心。培养和引进熟悉卫生管理和业务流程,又具有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投入,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九)发挥中医中药特色,进一步振兴中医药事业

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召开全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工作推进会,认真对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建设标准和评审细则》,加大创建力度。继续把创建工作列入各地、各有关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加强督查,以查促建,争取年内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

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特色中医专科建设活动,通过考核评审,确定一批市级特色中医专科。加强中医医疗质量检查考核工作,进一步组织学习相关规范和要求。提高中医院门诊和特色专科中医药治疗率,加大中医单病种质量管理力度,提高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比例。继续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市级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为重点,大力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拓宽中医药在农村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

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推广一批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农村基层使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制订鼓励中医专业人员应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政策措施,支持各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提高中医中药的报销比例,引导参保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发挥中医药学术团体作用,举办孟河医派学术研讨会,开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十)加强行风建设,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

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人民健康服务主题教育活动,用白求恩精神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引导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敬业奉献,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继续开展“满意杯”竞赛活动,深化、细化活动内容,强化与媒体和社会沟通交流,加强正面宣传,注意总结、报道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今年,全国将集中开展打击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医药卫生行业是专项治理行动的重点,我们要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严厉打击收受药品、器械回扣和开单提成等商业贿赂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继续贯彻落实全省卫生系统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强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医务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药占比”、每门诊人次医疗费用、住院病人医疗费用等控制指标要加强监控,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真正使人民群众享受到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加强机关政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效率、廉政”意识。围绕卫生工作重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基层单位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信息传导,尽心竭力解难事、千方百计干好事、诚心诚意做实事。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少议论、少争论、少评论、多干事,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少开会、少发文、开短会、讲真话,以高效的作风创造一流业绩。加强廉政建设,每个机关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慎初、慎独、慎行,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