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6年水利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867/2006-0001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水利局
生成日期:2006-12-25 公开日期:2006-12-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06年水利工作总结
2006年水利工作总结

2006年水利工作总结

 

常州市水利局

20061225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水利厅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统紧紧围绕“加大有效投入,建设全面小康”的总目标,突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大重点,理清思路,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全市水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防汛防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今年我市汛期总体特征为:干旱少雨,高温晴热,622入梅,712出梅,梅雨期降水具有明显的间歇性。89月份,因长江中上游来水明显减少,加之前期受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双重作用,长江常州段出现了近十年来罕见的枯水位。7--9月,我市受台风影响3次,台风活动早,风力大,但降雨少。由于准备充分,台风及汛期局部出现的旱情,未对我市造成损失。在今年的防汛防旱防台工作中,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

首先,突出重点抓好检查。在认真开展一年一度的汛前水利工程大检查的同时,针对防汛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小水库度汛安全、防汛物资储备等专项检查,汛前查出的122处险工隐患,均及时得到整治和处理。今年,针对德胜河、薛埠河、通济河等通航河道受船行波冲刷日趋严重,险工不断增加的现状,组织力量调查,对船行波冲刷严重的通航河道,由市水利、交通部门和当地政府按比例筹集资金,实施堤防驳岸工程,年内完成通航河段石驳护岸70公里,投入资金超千万,整治力度是历年最大。

其次,抓细抓实各类预案编制工作。加大各类防汛预案编制工作力度。修订完善常州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常州市防御台风预案、常州市抗旱预案、大中型水库防汛预案、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流域性堤防溃口险情抢险预案等一批应急预案。汛前市防指与水文局合作,举办《水情信息编码标准》贯标培训班,并为全市7座重要小水库配备了报汛专用电话机。汛期加强值班,认真做好突发情况的应对工作,各类信息上报及时,对照防汛责任状要求对局属各单位,辖市区实施考核和督查。

第三,进一步细化防汛各项职责。516,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防汛防旱工作会议,对今年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认真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推行市防指成员单位挂钩联系责任制,督促各地及时对防汛防旱机构人员进行调整、充实。切实加大防汛物资储备力度,突出抓市特别城区防汛物资的落实工作,今年市级储备三袋56万只,块石1万吨,桩木42立方米,超出省下达我市责任状中确定物资储备数。各地还对防汛骨干抢险队伍进行了培训。市防指对市区防汛抢险应急支队进行灌草包、筑子堰、架机泵等实战演习,组织防汛物资抢运演练,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用得上”。认真抓好河湖清障任务的落实。全面完成今年省下达我市的河湖清障任务。同时,重点查处运河南移、312国道改线施工缩窄阻断河道等一批影响防洪安全案件,确保了安全度汛。

第四,积极应对沿江罕见低水位。汛期,因长江中上游来水明显减少,加之受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双重作用,持续干旱少雨,89月份长江常州段出现较为罕见枯水位。827沿江潮位魏村站仅为2.57,低于常年同期1左右,沿江澡港、魏村船闸因水位偏低,日通闸放航时间比常年同期缩短近4小时,船舶搁浅现象多次出现。由于水位比常年偏低,8月份,通江河道自流引水量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为确保防汛抗旱与安全生产两不误,市防指密切注视水情变化,积极落实三项应对措施:一是精心搞好工程调度,视长江潮位变化情况,及时开闸多引水,确保少排或不外排内河水,最大限度保证农业用水;二是切实强化工程和运行管理,认真开展沿江各闸(站)机组维护保养,按时做好抽引抗旱的充分准备;三是着力加强航运监管,根据潮位变化,调整并加强监管。市防指调度魏村、澡港两大枢纽翻水213小时,翻引江水3776万立方米,保证我市创卫迎检复查和市小康社会水环境质量检查监测断面的达标。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主动融入城市,服务农村,切实理清水利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一是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实施清水工程相结合。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先后研究部署了“清水工程”,决定“从2006年起,对后塘河等23条河道实施综合整治,使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07年全面完成常州主城区42条河道的整治工作;2008年,全面沟通市域范围内的水系,使全市水环境得到整体改善”。此外,抓紧计划于明年实施完成的长江、新运河、横塘河、丁塘港等四条江河的生态林带建设。二是坚持把提高城市防洪标准与实施城市防洪工程相结合。围绕“到2010年,常州城市中心区达到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根据大运河南移形成的城市防洪现状,加快横塘河南、北枢纽等重点工程及相关配套建设推进步伐,加速实施城市防洪“大包围”。三是坚持把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积极推进新孟河拓浚工程、沙河—大溪除险加固工程、武南河拓浚以及圩区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的各项准备,提高区域抗灾能力。四是坚持把农村水利与落实农村新五件实事相结合。以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水库除险加固和塘坝质量达标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分区治理,全面提高农村防洪抗旱标准。

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水利方面,通过一年的建设,城市防洪工程横塘河北枢纽工程水下部分已完成并通过验收,813泵站机组投入试运行,室内外装饰和环境绿化工程正在抓紧扫尾。南枢纽主体施工基本结束,围墙、栏杆、场地施工已经展开,完成投资1000万元。列入今年居民区洼地除涝工程的项目共11个,均在汛前投运。金坛市城市防洪石桥枢纽全面开工;溧阳市城市防洪溧城镇湾溪河整治工程也已启动。区域治理方面,武进武南河拓浚延伸工程,溧阳塘马水库除险加固、湾溪河拓浚工程,金坛石桥枢纽等区域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清水工程按照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审批、统一监理、统一投资”的原则,实行市区联动,分级实施,到目前为止,23条河浜的水利治理项目现已基本完工。完成工程投资2.0亿元。

农村水利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突出“防洪安全、水源保障”两项重点,实施河道清淤护岸和水库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全年累计完成总投资3.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10%。其中市本级投入在2600万元以上,创历史新高。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721万方,完成各类配套建筑物1568座,占计划任务的110%,改造中低产田3.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30%,新建、改造机电泵站1535778千瓦,疏浚各类河道166条、282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24公里,建设防渗渠道232公里,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完成了4701个河塘的整治,疏浚土方986万方,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组织的联合验收,其中金坛、溧阳、武进区均被评为优秀等次。镇村河道长效管护实现了由试点到布面的转变,2006年列入长效管护试点范围的河道共132条、管护长度386.9公里,是上年的2倍,有12个乡镇全面落实镇级河道的长效管护方案和措施,占到全市现有乡镇(开发区)数的16%。以坝体加固、增建溢洪设施、周边环境绿化为重点,继续对库容在5万方以上的塘坝实施达标建设,共建设和改造塘坝434座,增加库容412万方。今年实施12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省、市两级补助资金全面落实,有5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开工。

三、水利建设投融资取得突破

为了有效保障当前水利事业大发展、大投入的需要,积极整合涉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建立滚动发展的治水新路子。市水利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参与城市土地经营开发,加强水利的投融资工作,重点保障城市防洪和水环境建设所需资金。今年,公司已向银行贷款融资1.9亿元;目前,由水利投资公司实施运作的青龙生活区一期已挂牌上市,行情看好。各辖市区也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多元化投入机制,如武进区组建了中外合资公司,引资融资8亿元,实施长江引水工程和武进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金坛市通过水利资产经营公司这一实体,采取“财政兜底、项目实体贷款、水利经营公司再担保”的形式,解决石桥枢纽等重点工程资金5500万元;溧阳市把工业发展、结对扶贫与水利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沿河企业出资进行河道拓浚加固。与此同时,各级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预算内资金对水利的投入,确保可用财力的2-4%用于水利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完成水利投资6.68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3.36亿元(其中,城市水利和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亿元,“清水工程”水利专项治理完成投资2.0亿元,面上农村水利补助资金2600万元)。市政府还出台了扶持茅山老区发展有关资金安排的意见,由市及金坛、溧阳两辖市共同出资设立6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1080万元用于老区塘坝、泵站改造以及小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建设方面的补助。

四、切实强化水政水资源管理

按照“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围绕“巩固禁采成果、强化基础管理、加强资源管理”目标,切实加强管理力度。

一是切实强化地下水资源的管理。认真落实“四个一”管理制度,加强特种行业保留深井地下水开采计划的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开采总量。今年省下达常武地区地下水开采计划200万立方米,13季度实际开采107万立方米,预计能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限采目标。进一步强化市区范围内已封深井的长效管理,切实巩固禁采成效。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封井禁采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回升,市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6年上升了11多,市区监测井水位已全部达到-70以上。按照“四个一”管理制度的要求,切实规范浅井管理,加大智能水表安装推广力度,全年共在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和市区特殊行业用水深井和市直管的用水大户中安装智能水表计45台套。

二是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落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出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组织编制《常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会同市建设局利用保留深井、观测井编制了常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及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开展全市工业企业用排水情况调查,以点带面,年内已取得初步成果,为今后水资源管理打下基础。继续开展重点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重点突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确界立碑,投资20万元制作更换相关水功能区划界碑。认真执行水利部《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暂行办法》和《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的规定要求,从20069月份开始,全面实行常州水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月度零报送制度,按时提供常州市水环境监测报告、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和地面沉降监测报告。

三是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今年以来,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322-28日“中国水周”以及“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时机,以“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为主题,与市妇联、经贸委等部门和单位,金坛、溧阳、武进等辖市区水利部门与相关单位均开展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争创节水型家庭”、“建设节水社区”、“节水型高校”行动,在节水工作上首次实现市区联动,城乡互动,起到了较好效果。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水量平衡测试培训班,指导企业开展测试和创建工作,有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常州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常编塑业有限公司等4家通过了水平衡测试验收。有2家节水型企业和1家节水型高校的创建通过初审。进一步规范工业节水项目申报程序,加强节水质量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区延续20多年的节水技改工作终于走上了正轨,年初由节水部门对上报的节水项目进行汇总、评估、立项审定,年内由水利、经贸委以文件形式联合下达,全年设立节水技改项目25项,参与项目单位20家,项目总投资2520万元,年节水2335万立方米。面上的节水工作,金坛、溧阳已经起步,武进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已经展开,正在组织编制《武进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方案》。

与此同时,全力抓好南水北调基金调价文件出台。及时跟踪市自来水水价调整步伐,积极协调物价局,并向市政府汇报,要求尽快出台自来水中水资源费调价意见和我市水资源费的调价方案。目前市政府已原则同意,我市调价办法已于12月份出台,2007年元月1日起执行。

五、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

在规划管理上,坚持规划管理工作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密切结合,做深做细提高质量,全市的水利规划实现从流域规划、区域治理、辖区水利规划等综合性规划向城市防洪、水系规划、水环境整治规划等专业规划的转型,从总体可研到单项工程可研、初设,多层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城市防洪运北片总体可研工作全面启动。在基本完成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修编稿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处室和单位对修编稿进行内审,在此基础上,由编制单位对修编稿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对市区水系规划进行分区、分片研讨论证,对涉及的重要河道进行了现场踏勘,与城市控规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水系布局。年内组织开展了市区23条河道排放口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平面位置、影像图片等资料。编制2006年市区水环境整治水利治理方案,通过市长常务会议审议并全面实施。区域治理工程前期工作,辖市、区重点规划和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扎实展开。太湖治理二轮规划,新孟河、新沟河拓浚工程项目建议书、大运河牛塘防洪控制工程的有关前期准备进展顺利。

在建设管理上着力加强计划管理,规范项目建设设计、审批程序,严格工程建设程序管理,加强对重点水利工作质量监督工作。针对市区水环境整治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市区水环境整治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工作意见》,出台了水环境整治例会制度、水环境整治设计服务责任制、目标责任书、质量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规定,通过组织赴省内兄弟市考察,召开现场观摩、质量巡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专题会议等形式,提升建设规范管理水平。今年以来,对在建重点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共派出质监人员48次,发出质监活动记录、质监意见和质量监督通报26份。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得到了省厅肯定,市水利工程质监站被评为全省先进质监站。

在工程运行管理上,市及辖市区均出台了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科学分类定性,合理定岗定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单位内部改革力度。各级水管单位财政性资金足额落实。市级着力加强城市河道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市河保洁和市河换水长效管理机制,扩大延伸河道保洁范围,增加换水频率。目前城区实行长效管护和社会化保洁的河道达112条,基本覆盖主城区。在扎实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将环境水利摆上重要位置,研究市区防汛调度及市河换水方案,确定丰水期适时调引江水入市河更换水体,枯水期根据水质情况调水或机泵抽水方式引水入城区确保水质的调度原则。今年以来,通过加强沿江枢纽和市河闸站的调度,通过对城乡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配置,实施“北水南调”“西水东送”,调水近14亿立米,小范围应急换水3次,换水1.5亿立米,确保常武地区水质的总体稳定。

六、水行政管理规范化水平

一是认真搞好水利法律法规宣传。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常州水利系统“五五”和年度实施计划。围绕“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主题,认真做好《水法》、《防洪法》以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在第十四届“世界水日”、第十九届“中国水周”期间,紧紧围绕“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主题,深入宣传水法、治水新思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常州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插播世界水日宣传标语连续3个月;在市中心人民公园半月广场举办“世界水日”大型咨询活动;联合常州信息技术学院组织“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在《常州日报》刊登宣传文章;与市妇联联合组织开展“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争创节水型家庭”行动等等,各辖市区也致力于提高全社会关心饮用水源的意识,增强群众依法取水、依法防洪的法治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惜水、爱水、节水”的意识更加深入民心。

二是加大涉水法规和行政许可法贯彻力度。结合常州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市区河道保洁管理的实施意见》,由市政府颁布实施。按照国务院、省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健全推行水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织领导机制,梳理水利部门行政执法依据,通过报纸、网站向社会公示。组织系统认真学习省“六条禁令”。强化水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严明工作纪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结合水政监察执法培训,对二市五区进行行政许可执行情况专项督查3次,组织和指导全市重大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和城区重大违法案件行政处罚方案的审查,全市各类水行政执法程序合法,结论准确,无水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发生。

三是积极推进市区水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针对城区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执法管理模式,按照区域管理、分级管理(河道案件)的原则,理顺市区两级水政监察机构职能,建立健全执法巡查台账,实行涉水工程“审批—管理—执法”三者联动,加强执法巡查组织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全市各级水政监察组织共出动执法巡查人员2210人次,查处违章建筑1372平方米、违章圈圩24亩、违章种植343亩、违章凿井131眼、违章渔网196处、坝埂9处。其中支队直接受理群众举报81件,查结78件,查结率达96%。保持对长江非法采砂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今年除执行日常执法巡查任务外,积极参与了省厅统一组织的“联合巡江”“长江采砂集中整治月”、“集中整治周行动”和“零点行动”》,使长江非法采砂得到有效控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金湟河水污染筑坝等边界水事纠纷,降低了较大水事违法案件的发生率。

七、切实强化机关精神文明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一是切实加大水利政务公开力度。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配合我市投资软环境建设和常州市行政审批、管理服务事项《服务指南》的编制工作,再次清理审批、管理服务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压缩时限,目前保留的审批事项审批时间较以往压缩了三分之一。同时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审批程序,包括办理事项、申报材料、法律依据、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办事环节六个方面全面公开,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二是扎实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依托新时期全市水利加快转型的有利条件,积极挖掘新时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持续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和文明单位工作。为了在机关广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培养和树立先进的廉政文化理念,组织开展多次以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勤政廉政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在活动中,把文化元素揉和到反腐倡廉工作中,更加体现廉政文化的亲和力。在开展的“河道杯”党的基本知识竞赛中,全局有100多名党团员参与,全体局领导参加,邀请市级机关工委负责同志现场点评,氛围热烈,反响较好。第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团工作。年内,组织完成局机关党总支3个支部的换届工作,今年局机关总支共选送6名同志参加市级党机关组织的党的基本知识,吸收发展新党员5名。并成立水利局团委,根据团员青年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开展了“党员进老区、万人帮万户”和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做到工作组驻镇,党支部联系到村,党员结对到户。局机关党总支全年落实扶贫项目资金达15万元,机关干部捐款助贫9.96万元,继续对城区8名特困职工家庭进行了结对帮扶。由于工作扎实,成效也比较明显。2006年,局机关顺利通过省厅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2005-2006年度文明单位的复查,市水利局被市委、市表彰为“四五普法先进单位”。

总体上看,全年我市水利发展形势是好的,各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我们同样清醒地看到,水利事业在面临着继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建设和管理、投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金投入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水利部门、行业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科学治水、科学管水的能力亟需提高,所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