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014109496/2006-0001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06-01-20 公开日期:2008-06-0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计划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6年工作计划
 

2006年科技工作计划

2006年,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能力,紧扣自主创新,把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把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自主创新的关键举措,为富民强市、全面实现“两个率先”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2006年科技工作主要目标是:

——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40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加强6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年争取实现产值7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0亿元;

——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0项,上级科技经费拨款1.2亿元。加强市级科技计划管理,组织实施3个区域和8个专题科技专项;

——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确保第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各级知识产权试点和执法工作。专利申请量达到2800件;

——加强产学研联合,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7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建成5个科技合作示范企业和中试基地;

——培育10-15家市级农业高科技企业,继续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和新能源、新光源示范工程;

——开展较大规模国际科技合作研讨、学术交流活动2-3次,境外交流培训科技人才60人。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今年将着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创新举措,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跃升新台阶

1、以科技专项为抓手,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区域科技发展专项。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抓好高新区“二次创业”,积极推进“扩区”工作,重点实施“三药”科技、新材料区域专项,引导各省级开发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南北两翼集聚支撑、省级开发区特色发展的新格局。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三药”科技、高科技农业等为重点,启动新能源、轨道交通、软件外包出口、优质稻米等8个科技专项,通过专项整合科技资源,促进集成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围绕我市重点企业集团建设,实施“轮胎帘子线专用尺寸稳定型聚酯切片(DSP)的开发及其产业化”等10项市级重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实施30项省火炬计划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投入。围绕产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和企业发展有后劲,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新增省高新企业30家,力争使全市销售超亿元的达100家、超10亿元的达15家、超50亿元的达2家,新增省高新产品140只,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的达50只,争取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400亿元,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2、实施三大工程,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升级工程。在“十五”成功推广应用ERP7项主题技术的基础上,装备制造业将重点集成供需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流程制造业将深化产品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技术应用,形成8-10家管理信息化、制造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系统集成化的数字企业。抓好国产网络计算机推广应用工程。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国产网络计算机示范效果和应用水平,形成1万台以上生产、应用规模。抓好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工程。围绕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应用现代工业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等提升智能化水平,应用环保、节能等新工艺改造工业流程,组织实施“微胶囊分散染料及其应用”等10个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创新模式,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开创新局面

1、创新特色产业基地的组织模式。在政府层面上,加强组织领导,定期讨论基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并制订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创新战略的实施,促进基地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在操作层面上,充分发挥涂料协会、轨道交通产业联合会、软件出口联合会等行业组织作用,建立企业沟通、人才培训、产品配套、市场拓展的平台。在技术层面上,遴选出产业发展共性的关键技术,通过设立科技专项和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加强集成创新,扩大规模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创新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按照“凝炼优势、突出重点、品牌战略、集成创新”的思路,做优轨道交通、新型涂料、“三药”科技和软件园等国家级基地,争取在技术和规模上取得双突破。轨道交通通过轻轨整车研制,跨国公司采购做强基地品牌;新型涂料采取产品错位发展,统一形象宣传,同创共享国家名牌,提升常州涂料的整体实力;“三药”科技瞄准国家一类新药、生物工程类药品研发,做好重大项目推进和重点项目培育,促进产业集聚;软件园以软件外包为突破口,以动漫为特色,集中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武进新材料基地重点支持旷达、东华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纺织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机构中介服务,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群;金坛精细化工产品基地重点支持激素所、康美、丰登农药等骨干企业,通过提升农药检测站等专业机构的服务功能,培育除草、杀虫、杀菌等新型农药,形成区域特色产业。20066个特色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720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高新产值350亿元,占全市高新产值25.5%

3、创新特色专业乡镇的建设模式。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小河汽摩配件、横林板材、湖塘纺织等特色专业乡镇,建设3-5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联盟,提升技术优势,形成产业联盟,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形成特色产品群带动、骨干企业支撑的特色板块经济,提高特色专业乡镇的建设水平。

(三)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

1、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科技合作项目招投标、合作研发机构奖励、网上技术交易等制度,通过组织针对性强的科技对接项目,重点推进新瑞机械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兆隆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院企和校企的合作。促进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紧密联合的实体,探索新机制,加大对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引进,力争2006年建成5-10个研发机构、科技合作示范企业和中试基地。

2、建立重点院校与我市重点产业的战略合作机制。深化我市与“两院两校”、国防科工委等院所的合作,促进我市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从产业规划、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等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明年启动“三百活动”,即百家技术讲坛、百家企业进院校、百名教授到企业的活动。围绕涂料、轨道交通、医药、精细化工、纺织、机械等行业开展4-6场重点产学研行业活动,围绕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北区小河镇等特色乡镇开展2-4场重点产学研乡镇活动,组织1次大型的企业进高校活动,积极实施在常高校的科技兴企计划。全年实施50项重点科技合作项目。

3、建立国际间科技合作的新机制。一是成立高水准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投资建设“常州国际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开展以“引进国外人才、技术、资金、项目,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资生产”为主题的各种国际科技合作,特别加强对俄的科技合作,引进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二是与欧洲IRC(创新驿站网)合作,共建中国分站江苏常州驿站。促进欧盟技术成果向我市企业转移,整合本地技术信息需求和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流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延续服务,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和人才。三是巩固原有合作渠道,发挥中介服务的窗口作用,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为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跟踪、需求对接、洽谈签约等各类服务,形成有效的国际科技合作运作机制。

(四)创新理念,促进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

1、树立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理念。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工作,上下联动,抓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和专利试点乡镇3个层面的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切实抓好96家试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宣传培训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社会各阶的知识产权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激励机制,促进我市专利申请量迅速提高,全年争取专利申请量达到2800件,鼓励发明创造,使知识产权质量不断提升。

2、树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紧密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理念。围绕技术创新全过程,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与保护,重点为我市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及支柱企业创造产生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实施10项知识产权计划,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现实生产力,增强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通过司法和行政执法途径,加大我市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

3、树立运用知识产权信息、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工作理念。要进一步加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和工具,整合数据资源,为我市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专利查新、产品研发、战略分析及诉讼保护等增值服务。要积极探索市专利信息系统与武进“百腾”网、轨道交通、涂料等特色专利网站的联网、协同和配合机制,为产业创新提供特色服务。要更加关注专利代理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实战训练,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我市专利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五)创新服务,促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1、打造一流的研发平台。重点加强“一站两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围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新建5家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提升现有17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服务功能;围绕动漫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启动建设23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新建10个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已建的78个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在常州科教城建设现代工业中心,开展现代设计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与设计、工业设计与精密模具设计、数字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软件设计与鉴定、项目设计与管理等7个方面的设计研究,为我市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与研发平台。

2、打造一流的创业服务平台。以常州、武进两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和博士后工作站等为载体,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为创业投资平台,不断扩大孵化面积,提升创业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土壤、养分和水分。利用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契机,新建23家科技型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新增创业孵化面积2万平方米。

3、打造一流的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专利服务、科技咨询、标准认定和技贸机构等科技中介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通过核心业务塑造实现错位发展,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联合共盈,在组织和调动各方科技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全程和有效服务的同时,加快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壮大,06年科技服务技贸额达7.5亿。

(六)创新方法,促进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

1、以项目集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组织实施“优质、高产有机稻米产业化经营”,“名特优茶叶新品种培育及深度加工”农业科技专项,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加快优势农业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加大新品种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力度,新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体制创新,促进绿色和生态农业发展,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

2、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建立优质农产品种质资源库、农业科技专家库,以及农业注册咨询专业人员库,加强数据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应用国产网络计算机(NC)为基础,通过创建星火学校、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等系统,打造农业信息化培训体系;依托农业技术110,为农民提供即时、适用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农业特色产业鲜明的行政村或专业市场为载体,构建农业信息局域网,开展1个信息化专业市场和1个专业村的试点示范,探索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3、以集成示范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城市信息化、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在我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上将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应用示范,通过示范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带动社会科技进步。深入开展各种废弃物处理技术设备研究,使我市三废处理科技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合作,创新污水处理的新模式,形成低消耗、高效率、具有地方特色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体系。

    4、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重大流行性疾病、地区性多发病、常见病防治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技术攻关。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避免公共安全事件发生、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为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我们将一是加强科技宣传工作,提高企业家、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政府部门间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识;二是提供更强政策支持和保障,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出台一系列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三是集中集成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如国产网络计算机农村信息化工程、新能源、新光源示范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升级工程、大学城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动漫产业专项;四是加强机关建设,优化科技项目动态管理,加强廉政勤政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