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014109496/2009-0000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科技局
生成日期:2009-01-02 公开日期:2009-01-0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工作计划
常州市科学技术局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全市科技工作主要设想
(一)指导思想
  2009年是“十一五” 发展的全面巩固、提高之年,对于“十一五”发展规划能否按期实现至关重要。当前,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2009年全市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在困难中找出路,在挑战中抓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民生科技工作,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1.88%,全市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达90亿元,争取上级科技项目160项以上,经费1.5亿元;
  2、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50亿元(市口径),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
  3、新增国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民营科技企业500家,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150只;
  4、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9000件和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1100件;
  5、全市开展重大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研发机构3-5家;引进、培育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0家,组织重大国际合作活动5次,引进国际合作项目20项;新增“一站两中心”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30名;
  6、全市实施市级重点农业科技项目20-30项,新建1-2个新农村综合示范点。组织食品安全科技专项,实施10多项重点科技项目;组织医药卫生科技专项,实施10多项重点科技项目;组织水环境治理科技专项,实施10多项重点科技项目。
  (三)重点工作
  1、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针对高企申报中专利少、投入小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2009年力争申报100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获得认定,使全市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家,确保全省第四位。二是发展壮大创新试点企业。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通过领导挂钩联系和创新试点企业专项工作计划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促进创新试点企业快速壮大,2009年100家市级创新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900亿元,利税达80亿元。启动市创新型企业评价和认定工作,认定10家左右市创新型企业。到2010年,使全市创新试点企业和五大产业骨干企业全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开发费150%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的引导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计划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实力,2009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300家以上,总数力争达到1500家。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育重大创新成果。一是围绕国家重点工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抓住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大举措”的重大机遇,组织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及可再生能源2个市科技专项。轨道交通装备专项以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速等专用列车和GE大功率内燃机车等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为重点,加强专业研究机构的引进和建设,服务和引导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可再生能源科技专项以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以技术集成为着力点,推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低成本技术开发与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科技示范工程,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二是围绕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针对十五个高新技术产品群的发展方向,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科技项目,开展超(特)高压、大容量交直流输变电成套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控制应用技术,新型微型电动汽车整车集成技术,高效锂电池关键技术,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制造技术,高分子材料功能设计、成型控制、复合技术,金属材料制备的成型、复合、稀土材料纳米化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出对重大战略性技术项目、产学研合作重大签约项目、引进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并把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与争取部省重大项目的工作有机结合,先期投入,重点关注。通过项目实施,形成500kV以上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吨位或小型化智能工程机械、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微型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电子器件、聚丙烯腈碳纤维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目标产品。三是围绕产业升级,组织实施成果推广计划。针对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行业,重点开展面向清洁工艺技术、行业信息化服务新模式的应用推广。通过制造业信息化专题,促进重点区域的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展行业协同制造、客户管理、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火炬贴息专题,继续加强对国家火炬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项目的支持,鼓励企业尽快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及产业化。四是把握上级精神,引导服务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紧扣省“双十产业”,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瞄准国家863、科技支撑、国家重大专项和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重大研发平台等计划,加大组织力度,提高策划水平,提高部、省科技项目的争取成效。重点关注“风电机组整机通用设计开发平台”、“集成电路芯片清洗装备”、“京沪高铁车辆牵引系统”、“智能机器人”、“一类生物制品靶向性重组人抗血栓蛋白的临床前研究”和“碘可坦昔抗体注射液的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2009年争取上级科技项目160项以上,争取经费1.5亿元,通过上级科技项目的承担,促进我市企业提升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515”计划,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一是突出重点,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跨越发展。围绕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重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个千亿产业的发展,通过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做优做强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行业成套设备、现代动力及农业装备、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能源等8个高新技术产品群,2009年,8个产品群实现产值2300亿元。以加快产业发展为主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常州国家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园区,重点发展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武进高新区承接常州科教城的技术辐射,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和电子信息(元器件)产业。2009年,常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60%,武进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53%以上,分别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支持行业协会等团体建设,充分发挥协会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重点建好省轨道交通、市新型涂料、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协会,支持武进、金坛建立新材料技术联盟,筹建省风力发电等创新联盟。通过特色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引导企业合作竞争,共同应对困难复杂的经济形势,努力把我市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上下游互联、产学研互动、专业分工明晰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三是加强统计监测分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体系,建立五大产业、十五个产品群、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等基础数据库。全面建立重点领域的监测体系和动态预警分析,及时掌握重点企业发展状况,为服务企业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提高重点企业产学研合作水平。实施产学研合作“双百计划”,即面向100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征集100项关键技术需求,通过难题招标、专题对接以及小分队出击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瓶颈,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二是提升重大产学研活动组织成效。围绕五大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整合国内高校院所科技资源,通过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产学研走访等10场重大产学研活动,50场区域性、行业性专题对接活动,组织3000家民营科技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新增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充分发挥中科院常州中心,南大、东大、大理工、北京化工大学常州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转化功能,再引进中科院电工所、西北工业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在常设立研发机构,服务我市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制订并出台《加快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意见》,按照“1+15”产学研合作框架,重点推进与中科院系统及清华等15家重点高校的科技合作。建立科技处长圆桌会议、人员互派双挂、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等工作机制,沟通政产学研之间的信息,鼓励院校在常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吸引、鼓励专家教授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入股在常设立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探索成立轨道交通、光伏等2-3家产业创新联盟。通过机制创新、环境营造、政策支持“三位一体”组合推进,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一是推动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围绕我市五大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计划引导,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0项,争取省、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10项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二是建设国外高新技术转移和转化载体。加强科教城、津通国际工业园、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能力建设;加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加大外资研发机构的引进力度,新建和培育省以上外资研发机构10家以上,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三是鼓励“走出去”整合国际资源。探索我市成熟技术、先进装备、产品及服务对外输出的有效途径。设立“走出去”工作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采用并购、合资等形式到海外取得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建立研发基地,获取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四是开展各类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结合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俄罗斯科技成果展示交流洽谈会”等较大规模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和技术交流活动2-3次;组织国际科技展会、技术交流洽谈出访团组10个;组织境外交流,培训科技和管理人才近50人次。同时,进一步加大民间对外科技交流、招商引智、引技的指导力度。
  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人才引进。面向海外,以技术为先导,资金为重点,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大力引进创业人才及团队;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的运行机制,组织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拓宽与海外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系渠道;以三年平台建设为契机,引导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团队在各级各类平台发挥。二是加强人才培育。紧密围绕我市优先发展领域,深入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支持科技人才申报承担国家、省和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项目集聚人才,以项目培养人才;以“双高”人才为重点,组织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参加“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常州市科技创新与管理高级研修班”,提高其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坚持产学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并重、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团队培育相结合,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信息库,抓好跟踪服务。三是激励创新创业。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海归人才项目、重大平台建设,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资助计划,争取12-15名人才得到支持。组织开展创新创业人才成果展,大力表彰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进各级各类平台建设。一是大力发展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引导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行业骨干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3-5家,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通过将企业技术平台做得更强,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全力推进科教城建设。强化科教城“六大中心”建设,完善技术转移中心、人才积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的功能。争取启动第二个省重大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继续推进中科院常州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提高入驻机构的研发与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并获得国家级牌子。继续推进科教城三期(国际先进制造创新基地)的建设,使科教城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国内外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积聚区。2009年,引进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及科技服务机构80家,引进高科技人才500名。三是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示范性孵化器建设,形成标准规范,扩大示范推广。制定“常州市孵化器建设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促进市区联动共建专业型企业孵化器。加强企业孵化器发展环境建设,提升服务功能,扶持创新创业。举办孵化器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火炬创业导师牵手常州创业企业等活动,发挥市企业孵化器协会作用,促进我市企业孵化器提升发展。2009年新增省级创业服务中心2-3家,市级创业服务中心10家,孵化器面积累计达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累计达2200家。四是全面发展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强调查研究,做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一批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贸易、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成果转化、信息咨询等功能完善、服务能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加强资源整合,本着“整合、共享、专业、多赢”的原则,构建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筹集科技担保资金,探索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帮助企业攻坚克难。支持风投、创投等基金的设立和运作,促进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五是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服务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调配、整合方面的职能与作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各辖市区充分利用本地产业和技术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吸引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到本地区建立专业化的研究院(中心)或分支机构,创出特色和品牌。加强对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绩效评价,对评价结果优秀的,给予滚动支持。
  3、科技惠及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以现有81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20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主体,通过项目的实施,引进、培养、集聚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企业产品、品种、技术升级,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加强现代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大宗农产品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装备、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及装备、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等3个方面着手,实施重点农业科技项目20-30项,进一步提升“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经济林果”、“特色畜禽”等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三是推进农业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中科院涉农院所的合作力度,全年组织农业科技推进会、农业科技成果发布会、专题技术交流培训会等活动3-5场,引进和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10到20项。
  推动民生科技发展。一是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科技专项。组织重点项目10-15项,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围绕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基础数据采集和安全隐患分析,拟订可行性对策,构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围绕进入市场的大宗食品,开展相关安全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案研究,通过技术进步及时化解各种安全隐患,构建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大宗食品安全检测和防范体系。二是扩大新农村科技示范点的示范效应。继续选择建制保留的乡村1-2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重点开展建筑节能、污水处理、优质农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
  推动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的科技创新。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措施,开展主要流行病的防控技术攻关、重大安全事故伤员应急处置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构建医药创新平台,加强生物制药、创新化学药物的研发,力争有3-5个新产品进入临床。通过医疗技术进步、新医药产品开发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保障居民健康。二是开展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示范。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围绕有效控制污染源和受污染区域的修复技术,组织10个以上项目,开展印染、化工、电镀等污染行业的废水治理及老城区河道、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染废水的治理。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围绕公共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组织10-20项重点项目,在建筑节能、气候变化应对、地质灾害预防等方面形成一批新技术、新方法,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进一步梳理科技创新政策。重新梳理、汇编科技创新政策,将省、市两级部门新出台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按照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措施清晰分类,明确政策落实责任主体,并汇印成册。在科技系统重大活动上免费发放,大力宣传我市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强化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以市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建立的常州市科技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各辖市区科技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及时汇总分析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宣传。通过媒体、培训会和科技服务热线等手段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优惠政策,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认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合作、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主要内容及申报流程等进行培训,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能充分享受到创新政策的实惠,通过政策的有效落实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挥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政策宣传与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社会化科技政策培训,不断扩大政策惠及面。
  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围绕100家市创新型试点企业,建立联系点制度,跟踪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推广经验。与市财政、市国税、市地税等部门共同建立科技创新政策执行情况统计制度,开展科技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分析,努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
  加强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重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鼓励发明创造,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9000件和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1100件;抓好专利预警工作,保护关口前移;开展好“雷雨”、“天网”专项行动,抓好流通领域执法保护工作;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办公会议机制,大力开展联合执法工作;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展维权援助工作;大力开展立案处理专利纠纷工作,确保行政执法高效、便捷、公平、公正。
  5、提高科技服务效能,支持企业克难求进。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局机关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执政理念。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又好又快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践行“服务企业关爱有加,支持企业克难求进”相关承诺。积极加快科技行政制度化步伐,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推进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机关建设。
  加强机关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工作人员专业业务、科技理论和科技管理培训,及时了解科技工作新动态,能够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开拓性的工作。
  加强调查研究。紧紧围绕科技工作主线,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我市科技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基层第一手材料,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推进工作扎实开展。
  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系统的各级各类项目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组织管理过程的规范和效率,监督项目实施的绩效。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导向作用,集中集成有限资源,支持“十一五”科技规划重点领域以及事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
  加强科技统计。建立完善科学统计制度,加强各部门工作基础数据的统计,掌握确切情况,有效地指导日常科技工作开展。加强科技产出统计,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效果。跟踪并做好重大科技活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统计及分析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技活动成效评价体系。会同市国税、地税、财政等部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统计制度。
  加强科技宣传。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充分反映本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热点、亮点和特点。贯彻国家信息公开制度,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办好科技局网站;强化科技月刊质量,提升科技月刊的影响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