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488/2005-0001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发〔2005〕4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05-02-16 公开日期:2008-04-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详细总结了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情况
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常教发〔20054

 



关于印发“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在常各高校、局属单位及有关学校:

现将“2005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意见”和“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贯彻执行,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 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OO五年二月十六日


 

主题词:教育  意见  总结  印发  通知

  报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省教育厅办公室,

居市长。

  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5年2月17印发


 

 

附件:

2004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2004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推进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按照“统筹协调、加快发展,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与时俱进,开拓争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全市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新课改实验要求,不断丰富教育现代化建设内涵,逐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标准,加快推进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力争以较高的水平在全省率先通过评估验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建中小学校园网84个(使全市达到314个),近100%的中小学实现宽带上网,教育网站年访问量达400多万人次,教育政务网完成新一轮改版,OA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新课标教育资源管理器软件投入使用;组织开展“第三届专题学习网页”、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和课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教学反思故事征集等评比活动,全市30%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与考核。目前,数字化教学平台已在全市近百所学校推广使用,117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示范)学校和局属学校100%以上的学科、80%的教师、占总课时20%的课时均已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2、启动实施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率先在全市完成制定《常州市区20042020年教育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规划目标为幼儿园由335所调整为195所,小学由230所调整为156所,初中由74所调整为71所,特殊学校保留3所,普通高中由25所调整为26所,中等职业学校由26所调整为14所,保持12所并建成有特色显著的高等教育,努力构成各类教育、各种教育形态相互衔接、内外协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开展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总结工作,积极做好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我市高标准通过了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达标县市区的验收。

3、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北郊中学新北校区一期主体工程,共7.13万平方米建筑顺利完工,高一、高二学生于91日入驻新校区就读;新北职教中心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正式确定,用地手续办妥后即行开工;二中改造一期工程,共1.16万平方米建筑全面完工并启用,二期工程 0.71万平方米建筑正按序推进;大学城二期50万平米建筑工程已全部完工,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组织赴香港招商,东区实训基地征地手续完成,拆迁工作顺利推进。

4、大力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150余人,接待国(境)外教育团18批次130余人来访,指导组织300多名中小学生赴国外开展夏令营活动;新增聘请外国文教专业资格学校5所(使全市达到41所)、接受外国学生资格学校25所(使全市达到26所),全市共有35所学校聘请外教120余名;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前黄中学与新加坡赛伊教育集团合作举办SAM课程班(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达到8个)。

二、坚持量质并举,促进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1、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工作。辖市区“双高普九”落实情况专项督查有序推进,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建立健全村小帮扶制度,举办村小评优课活动,组织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开设中小学特级教师公开课,金坛市金城镇等12个乡镇被表彰为全市基础教育先进乡镇。

深入实施“蓝天计划”。制定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审批程序及办法》和《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公办学校以设立“蓝天班”等形式共吸纳流动儿童少年50443人就读,举办7所公办蓝天学校(市属1所、钟楼区3所、天宁区3所),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2469人,依法审批了9所流动儿童少年简易学校,并取缔了一批非法办学点。蓝天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得到了团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认真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市区“小升初”进一步扩大热点学校施教区,择校生比例控制在13%以内(低于省厅规定2个百分点);实行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统配政策,2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安排到公办初中就读,切实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高中招生实行“不扩班、不扩招”政策,一次性公布分数线,严格执行“三限”政策,部分重点高中继续实行30%的招生计划名额分配给初中校;精心组织全市高考、中考等各级各类考试、考务工作,无一例责任事故和差错发生,市招生考试办公室被评为全国先进。

继续做好帮困助学爱心工作。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566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69.45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195万元,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各部门出力、社会广泛参与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确保在常就读的每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2、基础教育取得新成绩。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45所)、省级实验小学11所(使全市达65所)、示范初中9所(使全市达53所),完成省级四星级高中7所、17所三星级高中转评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实验小学、示范初中回头看工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召开全市幼儿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并在全市8所幼儿园启动0-3岁早期教育亲子基地试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5.2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39%。2004年,我市高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置:万人进线率连续7年名列全省第一;68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占全省1/7;大市本科录取率56%,市区达72.32%,均在全省领先。

3、职业教育得到新发展。职校招生形势喜人,招生数突破3万人,普、职教比例达4654;示范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增9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1个第二批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其中2个为高职院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学校创建扎实有效,刘国钧职教中心等8所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单招考试继续全省领先:1818名职校生参加单招考试1116人录取本科,占全省本科录取人数的1/6以上,绝对人数名列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达61.4%(全省为22%),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总录取率在95%以上;职校生一次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6%以上,中级工达标率达到98.6%。

4、高等教育呈现新面貌。常州铁道机械学校顺利升格为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工学院通过教育部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10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新增高等教育远程教学点2个(使全市达到20个)、共有函授站点44个;“常州大学城”高职基地被誉为“全国高职教育的杰作”,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分会,先后接待美国、德国、巴西、印度、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参观团共计1万人次,并得到了陈至立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5、社会教育展现新亮点。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状况调研,积极组织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50余万人次,经教育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人;武进湖塘成人中心校成功升格为省级武进社区学院,钟楼区被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市民学习信息中心”全年共开展市民培训学习咨询13500人次,发放培训学习资料12600份,接受市民电话培训学习咨询3600余次;开展“常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十佳信得过单位”评选活动,举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培训班,百家办学单位负责人共签《诚信办学承诺书》;召开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暨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迎评动员会议,制定出台“常州市社会用字管理意见”,“常州语言文字网”被评为省语言文字网站建设一等奖,举办两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后续培训。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1万人(非学历证书考试5.2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2万人;完成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6999人、普通话培训测试5445次。

三、把握形势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落实“德育为首”地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对2万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出台《常州市教育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中小学班主任管理办法》,开通“常州市中小学生德育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学习新《守则》、新《规范》,做文明好学生”活动、“共铸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好书伴我读”读书活动、第七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亲情面对面、爱心手拉手”送温暖活动、“颂英烈”革命歌曲展演活动、“助残日”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诚信教育、健康教育、法纪教育等各种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全年有51所中小学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承办2005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调研,举办综合课程和“学生成长记录袋”推进现场会,召开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和示范初中、实验小学协进会,命名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33所学校被评为课改先进学校,51位教师被评为课改先进个人;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教育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成立高中课改课题研究组,指导高中校制定课改相关实施方案及对策,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为2005年高中课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制定出台文化课会考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分层次教学,刘国钧职教中心等职校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3、推动学校主动发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促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绝大多数局属学校完成“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并通过专家论证和行政审议,第一批实施主动发展战略学校进入自我评估阶段;制定出台《常州市教育行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的意见》、《常州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规程》和《教育行政处室(单位)主动服务学校发展举措》,着力调整政校关系,切实转变行政职能和机关作风,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4、围绕课程改革中心,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精心组织新课程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培训的实效性、多样性和目标化考核管理;开展新课程研究活动,对课改实验管理、考试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研讨;构建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网络,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召开各种课题论证会,克服课题研究的表面性、形式化,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5、倡导特色个性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参与2004中国国际卡通·数码艺术周活动,举办首届青少年动漫大赛、卡通真人秀比赛、陶艺大赛和“趣味卡通文艺汇演”活动;组织承办2004CKC杯学生纵横码汉字输入法大奖赛;举办第十九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比赛、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各项体育竞赛,全市共有百余支代表队2000余名学生参赛;大力推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组织参加“食用加碘盐与防治”健康教育征文评比和省第四届中小学健康教育电视知识竞赛;举办“常州市2004大学生艺术设计与作品展”、第四届校园整台文艺演出活动、第二届高中生独唱、独奏、独舞艺术比赛,评选首届艺术特色学校(书法);组织开展首届高一新生军事知识和技能竞赛、第三届中学英语口语电视大赛、第二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竞赛,使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四、重视学习提高,全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扎实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学习是个人成长的源泉,也是事业发展的动力。2004年,我们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作为广大教育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学习日”活动和各自实际,采用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继续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评比、新“三学”以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合格验收和创建学习型单位电视专题片征集评比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真正让学习在思想的深处扎根,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让学习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剂”。

2、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为契机,继续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我最敬佩的老师”大型网上评选活动、“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和“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力倡导教师家访、抵制有偿家教等良好师德风尚,探索建立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年共表彰全国模范教师1名、优秀教师4名,省优秀教育者14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00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60家。同济中学教师徐亚勤被评为“感动常州”十大新闻人物。

3、深入推进教师职评方式改革。全面推行多元评价方式,采用所在校德、能综合考评、任教班学生满意度测评、封闭式课堂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教育教学理论考试、教科研水平测试(论文答辩)、综合评审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参评教师的专业情感、师德修养水平和学科以及教育专业素养。全年共对申报晋升中学高级职称的691名教师、申报晋升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职称的2559名教师进行了评定。市教育局被评为2004年省职评工作先进集体。

4、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充分整合相关职能机构和处室的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制定出台《常州市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方法》,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高移和新课程师资培训,大力加强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训,先后与北京、上海等地高校联合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教育教学管理专题培训班等55个,全年组织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9500人次28万多人课时;各类教师合格学历达到普通高中92.90%,初中96.80%(其中本科51.62%),小学99.55%(其中专科以上72.68%),幼儿园96.75%(其中专科以上45.21%),职业学校84.27%,各学段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一层次学历拥有率均处于全省前列;组织216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学位(全市已有3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156名教师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完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特级教师”六级阶梯建设,新增67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51名学科带头人(使全市达到572名)、385名骨干教师(使全市达到1169名),推荐22名候选人参与省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

5、切实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大力推进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展“绿叶支教行动”,首批83名青年教师志愿者赴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等8个活动基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行动; 举办“铁通杯”首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一批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并脱颖而出;积极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常州旅游学校服务技能教研组等35个青年教师集体被命名为2003年度常州市“青年文明号”。

6、深化干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次尝试公选校长工作,通过报名、笔试、演讲答辩、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产生了同济中学、实验小学校长、二中、实验初中副校长;继续举办内部教职工交流暨师范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人事代理制;依法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组织800名教师资格申请人员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接受3600多名人员申报各类教师资格''''>。

五、强化能力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深化依法治教理念,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修订下发“常州市依法治校评估细则”,新命名常州市朝阳中学等49所学校为第三批“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省常中等3所学校基本通过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评估验收,溧阳依法治教实验区工作进一步顺利推进;认真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局属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均已配齐到位,200多名政治教师参加法制教育暑期培训班,3.17''''>万名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参加省第三次“四五”普法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为98.8''''>%,组织173''''>所中学的10.45''''>万名学生参加市初中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制定出台《常州市推进教育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见》和《行政许可程序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举办《行政许可法》专题培训,机关工作人员100%通过了市《行政许可法》考试。

2、全面规范教育收费,加强廉洁执政能力。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举办学习贯彻《省教育乱收费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条例》培训班,三次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全面落实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深入学习“两个条例”,开展“增强纪律观念、自觉接受监督”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局属单位领导干部“学廉、述廉”和廉政报告制度建设,实施廉政谈话制度,谈话面达80%;积极开展警示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党风廉政教育,收到较好效果。

3、完善督查调研制度,加强评价指导能力。制定出台《常州市人民政府督学联系学校制度》,不断完善责任区督学例会制度和考核制度,全年共对111所学校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先后开展辖市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中小学学杂费收支及生均公用经费落实情况、节假日“减负”、学校安全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各项检查;强化对辖市区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继续做好校长离任、改制企业的审计和评估;局领导坚持带领分管处室深入基层调研,就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师生思想及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工作思路。

4、切实转变职能作风,加强服务发展能力。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大力发扬“多一点调查研究,少一点官僚主义;多一点求真务实,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勤奋开拓,少一点懒散作风”工作精神,加强学习,勤政守纪,发扬实干精神,锐意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好“指导、评价、服务”三项职能,积极参与“加强作风建设、创人民群众满意机关”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全力打造“服务型”机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益,真正为学校主动发展和教育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